明代边防实力如何?宁夏防御体系是怎样的?

开开看历史 2023-02-19 01:03:04

有明代,北部边防始终是重点。明代在北疆建立了一条严密的防线,是防御蒙古的主要屏障,宁夏镇位于这条防线的西北端。

一、明朝边防

明九边扼险守要,屯驻重兵,是防御蒙古的堡垒,无论从治安角度还是中央集权角度,九边皆关有明之国运。九边之一的宁夏镇,背山面河、四塞险固,“中国有之,足以御外夷外夷有之,足以抗中国。它是明代西北边防线上的重镇,明廷于此“置兵卫以守之,而又在以亲藩,总以内外文武重臣,于是城郭之固、人物之殷、兵马之雄壮、屹为关中之巨防矣。”

边疆的安危关系着明朝的存亡,因此明代历朝都对北边防御极为重视。洪武年间,沿边都司卫所的设立是朱元璋北部边防的基本建设。这一建设持续了有明一代,在明代的北疆建立起了辽东、万全、陕西三个都司和山西、陕西两个行都司,都司、行都司之下设有卫所,卫所屯兵,形成了都司—卫—所的统军体制。

一般卫所之外,在辽东和关西又有兀良哈三卫及关西七卫等羁糜卫所。为了有效抵御蒙古人南下,洪武四年起,朱元璋每年都派遣大将或在北平、或在山西、或在陕西,练兵守边,是为大将守边制度。

镇守边疆的大将负责“操练军马、缮治城池”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可节制地方,但不常设,多则一年,少则数月,旋设旋罢,没有形成稳定的任职时、特定的权限和明确的防务区,属临时差遣。洪武后期,随着朱元璋诸子的逐渐成长、陆续治国,大将守边制度让位于“塞王守边”

这些塞王多握有重兵,有时还能节制诸将,对加强北部边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燕王和晋王,雄才勇略,有力阻止了蒙古势力的南下。靖难之后,朱棣以燕王登极,对势力强大的塞王心怀芥蒂,摒弃“塞王守边”政策,改为“皇帝守边”,迁都北平,亲征漠北,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

同时,朱棣也不忘边防建设,对边地的指挥系统和兵力部署做了调整,逐渐使沿边驻守大将有了固定的防区和特定的权限,总兵镇守制度出现。仁宣以后,明朝在北边建立起了一套比较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套体系以九边为重要军防点,配合沿边都司卫所及长城而形成。

二、明朝宁夏镇

明朝建国伊始,宁夏便是边防重地,洪武九年年之前,此地兵资连天、战火纷飞,没有完整而固定的行政建制。

洪武九年始设卫所,为日后宁夏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永乐至宣德间,宁夏镇守总兵官的出现及最终确立,标志着宁夏镇开始形成。正统初年,宁夏设置巡抚。宁夏镇以巡抚和总兵官为首的文、武两套职官系统已初具规模。

明人姚沫在《送张之行之金宪陕西序》中说“今西北诸镇,地当虏冲,朝廷备之甚严。而承命以临之者,有大将、有中官、有总宪大臣,列戎数百里,屯兵数万众,事既有统矣,犹惧其剧而驰也,则又设外台之佐二人,以分在其地而赞其功,凡百戎务,乃资乃谋总宪者裁而行之,所以伤武备而重边防也。”“以大将、中官和总宪大臣为首,明九边的驻防官大体可分为武职、监军和文职三部分”。宁夏镇自不例外。

镇守宁夏镇的总兵官称“宁夏总兵官”,驻镇城,佩征西将军印,总兵官的职权在设置之初非常重,凡一镇军政事务的方方面面都归其负责。设置巡抚之后,权力有所分解,部分职权划归巡抚。宁夏总兵官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抚安兵民,操练军马

二、修理城池,保障边方

三、防御侵寇,相机战守

四、节制副、参等官及协守、分守所统官军。

但是同时又规定凡一应事宜,须与镇守太监、巡抚都御史计议停当而行,不许偏执坏事。总兵之下有副总兵,永乐初年设,与总兵同驻镇城,称协守副总兵。副总兵是总兵的协赞之官,协助总兵整理军务、镇守地方。

宁夏副总兵的职责有以下几项:

一、无事之日,与总兵同驻镇城,修理城池,操练军马,抚恤士卒、整伤兵备

二、遇有贼寇侵犯,与主将分投,相机剿捕,务在料敌制胜

三、若河套有贼,前去花马池等处调度军马杀贼

四、每年夏初冬末,两次亲临花马池,监督修补边墙、崖碧、川面、水口等。

花马池属宁夏东路,在今天的宁夏河东地区,其地平漫,无险可守,是“套虏”南下的重点地区,所以也是宁夏副总兵用心最多的地方。

总兵、副总兵是宁夏镇的总镇之官,总镇官之下又有分守之官,分段防守宁夏的边境,由东到西分别是东路右参将、中路左参将、北路平虏城参将、南路守备和西路左参将。参将和守备此仅指分守一路的南路守备,此外还有独守一城一堡的守备主要负责信地的防守,其职责一般包括:一、分守地方、二、操练军马、固守城池、安抚军民。三、遇有贼寇侵犯,即调领官军,相机剿杀。

参将和守备须听镇守、总兵、巡抚等官节制。参将和分守守备之下是负责一城一堡防御的守备。城、堡是次于路一级的防御单位,每一路辖有数量不一的城、堡。每一城或一堡设守备一人,负责城、堡所在地段的防守事宜。城、堡之下又有堡寨也称崖寨,是宁夏镇的基层防御单位,每一堡寨设把总或操守一人,负责该堡寨附近若干里长城及墩台的燎守。

宁夏镇作为明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巨镇,驻守着大量的军兵,营兵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卫所世军二、募兵。

明前期营兵俱来自卫所精锐,中后期随着世军的逃亡和卫所军制的破坏,募兵填充了进来,并逐渐占据主导位置。

三、防御措施

以九边为据点,明代在北边修筑起了一条坚固的防御工事,主要由边墙长城、城堡、墩台等构成,“盖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三者皆势所必为者也”。这是是明军赖以防守的主要屏障,在九边的防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宁夏镇防御工事的修筑,可分为四个阶段。

始建阶段明初一天顺这一阶段,宁夏镇防御工事的修筑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关隘、烽火台、营堡之上,大多由总兵官史钊完成。

形成阶段成化一正德成化之后,“套虏”兴起,宁夏屡遭侵扰,防御工事的修筑便显得尤为重要。加固阶段嘉靖年间成化至正德,宁夏镇的防御工事已基本建立,嘉靖年间的修建多是增补和加固。

重建和修补阶段隆庆一万历嘉靖四十年六月,以宁夏为震中发生大地震,“山西太原、大同等府,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等处各地震有声,宁、固尤甚。城垣、墩台、房屋皆摇塌。地裂,涌出黑黄沙水,压死军人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

大地震对宁夏的防御工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后的隆庆、万历两朝基本上都在进行着修复工作,不再有新的建树。据《明实录》记载,直至隆庆六年才将河东墙修复完毕。贺兰山诸山口关墙的修复,则一直持续到万历三十七年。

明代的边墙即今天所见之明长城。长城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不好,尤其是秦长城,往往和暴政联系在一起。明人为避此“恶名”,将自己修筑的长城称为“边墙”。与边墙相连还有一个重要建筑,关隘。关隘多建于交通要冲,设置有关门,建有关墙,有的设置多道关墙,扼守着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

宁夏镇的关隘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内,是防守贺兰山诸山口的重要屏障,亦是出入宁夏的门户。据鲁人勇等人考证,贺兰山内共有口隘处。

除了这些还有城堡,城堡是边防线上的屯军之所,按等级可分为卫城、千户所城和堡城,堡城中小的也称寨或城障。宁夏镇除镇城之外,有卫城两座,所城三座,堡城则辖于这些卫城、所城之下。宁夏的城堡多为矩形,其大小和规格视等级的高低而各不相同。卫城、千户所城较大,多为砖包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有月城或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

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多建造于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也有个别设于墙外。堡城较小,砖包或夯土城垣,开,门,有的也建有瓮城,超过但不多见。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

边堡间距里左右,同长城的距离一般不里,另外,以便遇警时可迅速登城宁夏还有韦州群牧所城,在今天的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在该城内设有宁夏群牧千户所,专为庆王府管理牧场,与军防无涉,故此不入防御工事之列。

除了这些还有墩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骑墙墩台,称之为敌台另一类是建在城墙内外高峰、旷野之上的单独墩台,即烽火台。

敌台骑墙而建,既突出于边墙墙体之外,又高出墙体之上,是边墙上的重要建筑,烽火台亦称烟墩、烽台、烽隧、烽喉、狼烟台等,多建于视野开阔的地方,是警戒和传递军情的工程设施,烽火台的信息传递,以举火、举旗、放炮的方式进行。烟墩上驻有军士,备有军器和燃放烟火之物,以防守自卫和随时传递信息。

结语

宁夏镇在明代西北边防中,基本完成了防御蒙古的任务,起到了防御的效果。

明朝设置边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势力的南下,保证边境的稳定和安宁。终明一世,从军事方面考虑,宁夏镇基本达到了这一防御效果,固然不能完全拒“虏”于边外,但也基本上遏制住了其南下的势头。

间接地开发了宁夏地区。明代在边境地区实行屯田制度,军屯更是边军粮晌的一个重要来源。

加强了民族融合。明朝设置边镇、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的入侵及割断其与其它少数民族的联合西北四镇负责阻隔蒙古和西北番族的联合。但是明廷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边境各民族通过军需斗争、生产斗争、人口掠夺、兵士逃亡、通贡互市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0 阅读:21

开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