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印象桃源
文/田桃源
今年石门跑得多,之所以跑到石门,是因为石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首先是城市化建设,原来火电厂这边,没有几幢建筑,现在这边高楼林立,石门大道、夹山大道修得光刷哒,几座大桥连通旧城与新城,一江两岸格局已然形成。
反观桃源,东城还是个寂寞,迎宾大道若不是汤司令来,估计还是个双车道。大桥还是那座大桥,三年半之后才会出现一座新桥。今年沅水大桥重建开工,我都不好意思报道,因为连隔壁的贫困县安化都修了四座桥。而所谓五星级宾馆,还是个空壳,一直没有启用。
再就是学习石门的品牌铸造。石门柑橘节在张天夫先生等人的策划与坚持下,连续举办了20多届。办一个节兴一座城,石门柑橘节已成为石门人民的传统盛会,成为石门的特殊文化符号,成为展示石门、推介石门,以橘会友、携手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而我们桃源,乡村旅游节举办了5届就熄火了,桃源红茶节搞了几届就并进了其他的节庆活动,有淡化之势,办节会没有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铸造品牌不持续发力肯定是不行的。
再就是文化传承方面,石门做得风生水起,官方建了传承文脉的秀峰书院,民间建了逸迩阁书院。而桃源的书院呢?
桃源县历史上有三所书院,即:天宁书院、桃溪书院与漳江书院。
天宁书院位于今桃花源境内,相传始建于唐代,废毁时间不详。桃溪书院原在今桃源县城南30里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桃源知县余良栋重建于桃源县城外连甲桥,即今漳江小学所在地。光绪二十八年与漳江书院合并。
漳江书院位于今桃源县城东街漳江阁西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地方士绅李方伯倡导募建。清乾隆九年(1744)知县王增华重建,更名为桃川书院。嘉庆年间迁至桃源县城西街,改名为沅阳书院。咸丰五年(1855)知县刘廷玉又把书院迁至县城东街旧址重建,恢复原名。嘉庆七年(1802)与同治十年(1872)曾两次扩建。规模宏大,设施齐全。
桃源恢复重建一座书院,迫在眉睫!
石门总人口才五六十万,教育也不输桃源,以今年高考成绩为例,他们的特控线上线人数1165人,特控率达98%,600分以上人数746人,占比62.7%。
今年石门有12人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45人获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录取,70人获C9联盟高校录取,145人获中山大学录取,89人获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这么看来,我们一直以引为傲的桃源一中也就那么回事,因为桃源的人口基数比石门大。
作为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更要向石门学习。石门在张天夫先生的引领下,文学创作一片繁荣,恨铁、刘少一出类拔萃,今年刘少一获得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骏马奖”。桃源文学要指望获得国家级大奖,不知哪一天。
石门之高,高在壶瓶;
石门之美,美在生态;
石门之特,特在产业;
石门之强,强在教育;
石门之厚,厚在红色;
石门之富,富在资源。
每次走进石门,我都有些自卑。对比石门,桃源有很多的不足,但桃源终究还是强县,我们也有我们的自信。讲生态,我们是全国生态县,讲红色,桃源是革命老区,讲交通,桃源高速公路纵横南北,火车站有几个,飞机场近在咫尺,书法艺术独步天下……
目前,全县正围绕推进“市域副中心,现代新桃源”建设,正努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五个现代强县”。
学习,是为了清醒地弥补我们的不足,学习是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吴书记说“石门之高,高在壶瓶”,但田桃源说,湘资沅澧中,流经桃源的沅水,最长。她们不约而同地汇入洞庭湖,从古至今都在孕育着潇湘大地。
桃源,加油!
治学三分匪气,练剑半个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