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玄宗当年把天下分成了十个军区有很大的关系。
各地的节度使把当地军权,政权,民权一把抓,如安禄山那种特大号节度使甚至可以连兼着三个藩镇的工作。
后来安史之乱虽然是平定了,但是藩镇割据,节度使坐大这个事儿,却一直没能有效的解决。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节度使们往往是拥兵自重,不仅割据一方,他们的官职任免更不用经过朝廷,比如这个老节度使死了,用不着朝廷委派官员来上任,而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老子死了接着干。
这是什么意思,这官爵本为天下公器,结果节度使们完全脱离了中央人事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搞起了世袭制度,人家自己在家里就把官职什么的给安排明白了,大唐朝廷基本上是无权过问的。
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是李适,我们叫做唐德宗。
德宗在位的时候,地方藩镇不听节度使管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德宗非常不服,于是就想要好好整治一下这些无法无天的节度使。
安史之乱,是在玄宗后期爆发的,中间经肃宗李亨,代宗李豫,三代人可以说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文武群臣连带着天子,几乎是以拼命的姿态才把战乱平定,以前的皇帝们深知天下大势极难掌控,藩镇割据更是帝国的毒瘤恶疾,自安史之乱后整个大唐的格局已经改变,想要恢复往昔盛唐的光景,那不是光有一股干劲就能办到的。
德宗李适毕竟年轻,他不懂得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这个刚刚御极天下的皇帝看来,凡事只有两种可能,那就是能不能做,该不该做。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北成德的节度使李宝臣死了。
李宝臣一死,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立刻向朝廷上疏,说我爹死了,那么接下来这个节度使就由我来干吧,所以请朝廷对我下达一个比较正式的任命。
诚然,李惟岳的这个上疏,他不是请求,而只是走个过场,因为地方节度使父死子继已经是成例,通常皇帝都不会拒绝,但是这一次,李惟岳遇到了阻力,因为德宗本来就要捯饬藩镇势力,所以正好拿李惟岳做个典型,索性干脆利落的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
(唐德宗李适 侧身像)
你看,中央朝廷的任命权力仍然存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朝廷还具有唯一合法的任命权,所以德宗一天不承认李惟岳的地位,他在成德就一天当不成这个节度使,就算他单方面宣布自己继承父职,那么他终究缺少朝廷的授权和认证,他自己也觉得尴尬。
李惟岳生气,他没想到德宗皇帝有这样的魄力,更觉得自己被针对了,所以干脆联系了同僚田悦,李正己,梁崇义一起举兵谋反,你唐德宗不给我面子,那我也没有必要效忠你了,我们藩镇人多势众,直接站起来跟你对着干。
田悦是魏博节度使,李正已是淄青节度使,而梁崇义则是山南东道节度使。
德宗当然想过李惟岳会造反,但是他没想到,李惟岳可以煽动诸多节度使跟他一起造反,不过德宗的反应也很迅速,他立刻命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和幽州留守朱滔组织兵力平定叛乱。
由于德宗的这个反应还比较迅速,所以朝廷的军队一开始是处于上风的。
李正已起兵后不久病故,死了,留下他儿子李纳继续和朝廷对抗,但李纳随后就被中央军包围,基本上就算是完了。
梁崇义部则被李希烈打败,梁崇义一看大势已去,选择了自杀。
李惟岳倒是很有干劲,打算和朝廷拼个鱼死网破,但他后院起火,他的部下王武俊叛变,杀掉李惟岳之后直接就带兵投降了。
四个节度使败了仨,最后只剩下田悦自己在对抗朝廷,但是谁都看的出来,田悦已经是孤掌难鸣,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平叛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那么朝廷当然要奖赏。
主要负责平叛工作之一的朱滔就说了,我愿望不大,朝廷能把深州(河北安平县)给我管理就行了,但是德宗认为不妥,因为深州就在河北,河北藩镇尤其之多,皇帝生怕把朱滔放到深州养虎为患,所以就把他的这个请求给拒绝了。
皇帝封赏官爵有他的用心和苦衷,但是在朱滔看来,这完全是皇帝根本不重视自己,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王武俊向朝廷请降,德宗十分开心,给了王武俊一堆官职,大赏特赏,光食邑就封了五百户,但是王武俊仍不满足,认为自己背刺贼首李惟岳应该是首功,怎么不得给自己个地方节度当一当,所以心里也很不满。
这个时候,命悬一线的田悦立刻抓住机会,他联系上了朱滔和王武俊,表示你们俩老兄弟为朝廷卖命,朝廷却不厚待你们,你们图个什么劲呢?还不如跟我干,咱们一起举兵反唐,功成之后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
王武俊和朱滔对朝廷本来就有意见,被田悦一游说拉拢,立刻倒戈,王武俊负责救援李纳,而朱滔则星夜驰援田悦,这么一来,原本四个藩镇只剩下田悦和李纳还在苦苦支撑,不日将亡,结果王武俊和朱滔又补充了进来,因而战事又起。
(李希烈 形象)
众将反叛,现在唐德宗能指望的,也就剩下了李希烈一个人,所以德宗赶紧给李希烈安排好高官厚禄,又把大部分军队供他指挥,让他赶紧出兵征讨田,李,王,朱四贼。
然而,时局动荡之下,人心不古,李希烈表面上效忠德宗,其实内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在得到了兵权之后不仅没有出兵平叛,反而拥兵自立,也公然反叛了。
并不算遥远的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平原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这个安史之乱啊,主要就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次年后史思明攻陷常山,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誓死不降,尽数殉国。
颜真卿我们都熟悉,这是唐朝名臣,古代著名书法家,而这个颜杲卿,则是颜真卿的哥哥。
三年之后的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人到河北常山收敛亲人的尸骨,不由感叹,于是援笔作文,这才有了那一篇名流后世的《祭侄文稿》。
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二十六年之后,李希烈悍然反叛,颜真卿也誓死不愿从贼,最终被叛军活活勒死。
当年他留下的那一篇《祭侄文稿》,如今看来,墨当为颜家的血,字当为颜家的骨。
李希烈反叛之后立刻举兵进犯河南襄城,兵锋强劲,所到之处唐军连连败退,德宗为了对付李希烈急的焦头烂额,把手里能用的牌几乎都打到了襄城战场上,而其中一支从甘肃泾原临时拉来打算支援襄城的军队,却在长安发生了哗变。
一开始的计划是,泾原的五千将士经过长安然后直奔襄城,结果泾原将士却在长安城里就造反了——原因是嫌弃在长安休整时,朝廷供给他们的食物都是粗茶淡饭,因此他们攻打府衙,攻破皇宫,整个长安很快被控制。
不幸中的万幸,是德宗提前知道了消息,所以赶紧收拾行李就逃走了。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的时候,玄宗李隆基跑到过四川一回,广德元年吐蕃人进犯,代宗李豫跑出过去一回。
上两次跑,还有亲兵卫队,文武百官跟随,德宗这次跑可是够惨的,文官作鸟兽散,而武将则各自为战,对皇帝不管不顾,守在皇帝身边护驾的,竟然只有几个宦官。
德宗一逃,泾原将士们拥立了朝廷里的太尉朱泚做皇帝,巧的是这个朱泚还是在外边造反的那个朱滔的哥哥,于是朱泚和朱滔议定,一个从长安出发,一个从河北出发,会师于东都洛阳,一步一步的把天下给打下来。
德宗在逃亡过程中又任用了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这个李怀光一开始还愿意为大唐天子保驾护航,后来居功自傲,也反叛了。
文臣无力,而武将变节又如此之快,德宗走到这一步,差点就山穷水尽了。
为什么说是差点呢,是因为幸好德宗朝还另有一员名将李晟,忠心为国,十分靠谱,最后正是在这个李晟的努力之下,各地藩镇叛乱才被平定,长安也得以收复。
(李晟 画像)
当然,藩镇虽然往往一反就是成片造反,但是他们很难形成什么坚固的政治同盟,比如李怀光一开始反叛的时候还和长安的朱泚结合,后来俩人也决裂了。
泾原将士们在长安搞叛乱的时候,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
吾辈弃父母妻子,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
我们都是千里迢迢而来,不能赡养父母,还要抛妻弃子,现在马上要到战场上卖命,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能够打仗呢?
其实,他们叛乱的原因不仅仅是认为朝廷对他们的待遇不够好,其更为深刻的因素是,从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大唐天子的威仪已然不再了。
唐德宗从长安逃到陕西乾县,被叛军包围了一个多月才得以返回长安,期间他更是感叹:
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这是德宗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是一道历史上很著名的罪己诏,但其实,这大概不是德宗对自己的后悔,而另有一番味道。
算来,德宗凡在位一共二十六年,算得上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了,他这一生一直都在追求做一个完美的,圣明的,优秀的天子,但他大部分的精力都被各地藩镇起义和叛乱所耗尽了。
开元盛世的辉煌当然难以在大唐重现,但如安史之乱的动荡却一直萦绕在这个帝国的上空。
德宗下罪己诏,或许真的后悔他性格上的优柔寡断,用权上的简单粗暴,用人上的狐疑反复,但他真正追悔的,其实是当年那个一去不返的盛唐。
唐玄宗之后的皇帝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党争和藩镇割据以及宦官干政,皇帝分两种,一种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没办法躺平,其二是直接躺平
安禄山早就死了,按理说叛军应该马上被平灭才是,结果安史之乱持续了好久。 说白了就是蛋糕没分好,安禄山背后的人推着他造反,他要是不造反,死得更快。
然后德宗就变成了守财奴,给孙子攒了一笔平定叛乱的财富[得瑟]
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在于李林甫与其党羽把控唐朝金融据为己有,而后资本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寻求安全,也就是与安禄山高仙芝等结合,最后导致暴力机关失控,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崩溃!
《柏杨曰:李泌》:公元七八八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宰相李泌逝世(年六十八岁)。李泌有谋略,但是喜欢谈神仙鬼怪,听起来荒唐怪诞,所以受世人轻视。 自三世纪二十年代诸葛亮当蜀汉帝国宰相算起,迄八世纪八十年代,六百年间,杰出宰相不过三四人:王猛、房玄龄、杜如晦、姚崇等五六人而已。孔丘说:“人才难得!”平均一百年还出不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这寥寥的几个人中,房玄龄、杜如晦,不过是君王的助理,办办文书,姚崇也不过维持现状。只有李泌,不仅是王猛之后第一人,在中国宰相群中,也居高位。 但是,他信仰道家和佛教,跟儒家学派发生严重的抵触,遂被大儒之类指为怪诞。其次,他没有身段,却有幽默,以端嘴脸为第一要务的大儒之类,对他当然越看越不顺眼。跟诸葛亮一样,他们的顶头上司全都是标准的“顽劣”之辈,不过刘禅安于愚昧,而李适却愚而好自用,当李适的宰相比当刘禅的宰相困难万倍。李泌绝对有异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孔门系统,他做事切实际而又有前瞻,粮食俸禄及疆场作战,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当宰相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对国家贡献之大,实在是无与伦比。
以古时交通时间来说大唐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 节度使和周朝的诸侯国并无太大区别,但现实中很是节省地方对朝廷中央的负担,缺陷也很是明显,周朝后期诸侯国做大后多非叛即立。
从黄巢开始,拿人肉做军粮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
异族入侵才叫惨烈,永嘉之乱和鞑清入关
李泌的品格,自诸葛亮以来,更是第一人。李亨在位时,李泌弃宰相如破鞋,回到衡山隐居,更足以使一些热肠滚滚的知识分子恼羞成怒,是以刘昫(xu)反扑说:“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宋祁也酸溜溜说:“异哉,其谋事尽忠,其轻去近高。”反正是“非我族类”,李泌怎么做都不对。不过李泌屈居孙儿辈李适之下,也看出他的悲哀,三世君王,从李亨开始,一蟹不如一蟹,而人的生命有限,再不捡起最后李适这只烂蟹,便无蟹可捡,历史如果抽出李泌,吐蕃灾难必不能息,中国人的苦楚,不可胜言!
最昏庸的朝代:晋(感觉个个都是近亲结婚的产物) 最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最残暴的朝代:元 最扯蛋的“朝代”:新
说错了,藩镇还真的不是父死子继,他们的情况复杂,朝廷影响力大的是朝廷委派,影响力小的那就是谁能影响那些士兵谁就能当,有父死子继也有武力夺权,更有离谱到士兵推举的,士兵推举后不当后被士兵杀死再推举,父死子继才是少数。可以说藩镇是军士武力民主选举,这些士兵都是有文化有目标有武力有财产的新时代四有新人,所以唐代藩镇兵才是中国古代战斗力最强的士兵
久居深宫,不谙民间之苦,居方寸之地,治国凭梦想之功。无德无才苦天下,苦万民,苦自己。
唐德宗分赃不均,导致朱滔和王武俊反了,不然田悦一死河北基本上平了
用人的问题很大,做到最大的那几个人动不动就叛变,最后也是靠着忠心的人才平叛成功
说明,当老板抠门小气、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虑事不周是不行的。要不是唐德宗运气好,唐朝估计就亡在他手里了。
重疾难返
安史之乱不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安史政营里大部分是汉人造反,为什么大部分汉人跟的安禄山史思明造反,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准确说明怎么回事
现在的网络喷子们也是这种简单逻辑,以为下军棋呢,谁大听谁的[笑着哭]
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