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老妇从老家来到济南,许世友将军亲自为这位老妇生起火盆,好方便老妇烤火。在与老妇相处的过程中,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许世友将军几次落泪。
老妇跟许世友夫妇相处了一段时间,夫妇俩尽心尽力亲自照顾着老妇,没想到老妇却向夫妇俩提出一个意外条件:她要回去……
1952年农村老妇在家乡偶遇到一个人, 一个让她日思夜想的人。
为了活命,许李氏忍痛将子送少林1905年,许李氏生下她和许存仁的孩子,她给孩子取名为三伢子。据说这个孩子出生后发生了一件怪事,为此还引起整个村子的注意。
三伢子出生后不像别的婴儿那般,他一出生就张着大大的眼睛,这完全不是一个初生婴儿该有的神态,孩子出生之后连续哭了3天3夜,嘹亮的哭声惊得邻居们都不敢休息。
后来由于家庭条件贫苦,三伢子从小营养就不够,整个人又黑又小。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温饱问题没解决的一家人又赶上了灾荒,三伢子的母亲也因为好几天没吃东西而得了浮肿病。
家里实在是困难,孩子们都吃不饱,为了不让孩子受罪,三伢子父亲提出要把三伢子送人,一开始许李氏是答应的,结果临近送人那一刻,她又后悔了,母亲死死抱着三伢子不放手,三伢子最终还是留在了母亲身边。
没过了多久,三伢子的父亲就因为身患重病去世了,家里的重担彻底压在许李氏身上。为了解决温饱,许李氏带着三伢子在寒冬腊月里乞讨。
母亲怕他冷拿着棉被把他紧紧裹住,如果在乞讨途中获得不错的吃食,母亲就会把这些冰冻的食物放在自己胸口,等捂热了再一点点给三伢子吃。
正因如此,三伢子牢牢记住了他那含辛茹苦,简朴善良的母亲。
家里的贫困日子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许李氏望着身型比同龄人瘦小许多的三伢子满怀愧疚。
等到他8岁时,许李氏把三伢子交给一个心思仁慈的少林和尚,她希望对方可以给三伢子解决温饱问题。
许世友三伢子临走前,母亲把自己藏了好久不舍得吃的鸡蛋全部拿了出来,她仔仔细细用草包好,嘱咐三伢子路上别忘了吃。
马上就要出发了,许李氏又折返回来给三伢子拿了一份“礼物”,是她现有最珍贵的物品,一个银色镯子。
“儿是娘的心头肉,镯是娘的无价宝,今后有娘的这副镯子在你身边,你就不会想娘了。”
三伢子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喊着:“娘!娘……”
等到了少林寺,一位老方丈走到三伢子面前,他疼惜地摸了摸三伢子的头,看着他那瘦弱的身躯,老方丈不禁深深叹了一口气。
“家有家法,寺庙也有寺庙的规矩,你来到这里也要遵守规矩……不认爹娘。”
三伢子一听立马急了,他来少林就是为了娘来的,他要在这里好好练武,以便将来养娘保护娘。
“念在一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又是从远方来的,你就在这里干干活,当个杂役吧。”
三伢子在寺庙一待就是8年,等他再一次见到母亲的时候,已经16岁了。
许世友的母亲完成学艺任务的三伢子迫不及待从寺庙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故意闹事的少爷,正直的三伢子看不惯他欺负别人,便出手打了他,没想到三伢子一拳把少爷的命给打没了。
为了防止对方找自己母亲麻烦,三伢子不得不离开母亲再一次出走,这次出发前,他把他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母亲,这些钱都是他这8年在少林寺打工挣下的。
没想到的是,当他走到村口外,却在自己包里发现了这些钱,母亲一分没有留,都还给他了。
三伢子看着这些钱不禁痛哭出声,这一走,与母亲的下一次见面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1932年红四方面军要西征,历经多年历练的三伢子如今已经成为了红军团长,部队出发前,三伢子跪在母亲面前说:
“娘,部队马上就要走了,今夜就要前行了,娘,您让三伢子去吗?”
母亲完全没有想到三伢子会来征求自己的意见。
“娘不拦你,你去吧!”
许世友就这样,三伢子踏上了他的征途,在这途中,他遇到了人生另一束光——毛主席。
毛主席的出现也让三伢子有了新的名字,这个名字跟随了三伢子一辈子。
三伢子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5年8月,此时三伢子正带领部队过草地。
那天,毛主席来到了三伢子所在的部队,三伢子见面前迎来一个比自己高很多的人,仔细一看,三伢子才发现那是毛主席,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与毛主席相处,一时之间,三伢子不知道自己是该兴奋还是该激动,本着军人的习惯,他啪地一下给毛主席敬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军礼。
“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但是没有见过你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
“我的名字是许士友,士兵的士,朋友的友。”
三伢子告诉主席自己给自己的名字。
毛泽东“为什么要叫士友呢?”
“主席,士友这个名字是我自己改的,我幼年的名字是叫友德,我希望我可以跟士兵在一起,一辈子当普通的兵,主席,你说这样改好不好?”
毛主席听了他的改名经过很是高兴,连连夸赞:改得好!改得好!
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话题一转,他说:“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商讨一下,是否再改一个字?”
三伢子一听非常高兴,他对着毛主席连声说:
“改吧!改吧!我听毛主席的!”
毛主席蹲在草地上,用手比划着:
“你看,你把你原先的‘士’改成‘世’怎么样?这样一改啊,你就是世界之友了!”
就这样,“许世友”这个名字就此诞生了。
许世友就是三伢子,三伢子就是许世友。
许世友和毛泽东许李氏不愿给儿子添麻烦硬要回家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一名农村老妇少从老家来到了济南,这位老妇便是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
他怕母亲在半路上出现意外,又怕母亲不来,所以亲自回家接来了母亲,母亲到了济南后,许世友也是全程亲自照顾着。
由于天气寒冷,许世友怕老人着凉,便亲自为母亲烧起火盆,为了方便母亲洗漱,许世友亲自调好水温,将水盆端到母亲面前。在母亲面前,许世友展现出自己最细腻的一面。
除了许世友之外,许世友的妻子田普也很孝顺,她知道许世友将母亲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自己也是非常耐心照顾着婆婆。
田普每天会为许李氏准备可口的饭菜,还会给她制作衣服,为了防止婆婆无聊,田普也会每天拉着婆婆说说话,许李氏非常喜欢自己这位心细的儿媳妇。
田普许世友和田普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哄母亲开心,虽然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好,但他们也尽自己所能为母亲提供良好生活条件。
怎知有一天,许李氏向许世友和田普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你们都是穷伢子出来干革命的哟,现在生活好了,吃饭、穿衣还是要节省点的么!一顿饭吃掉几块钱多不好!这够俺们山里人花费半年的呀!”
许世友很理解母亲的心,那时候的人穷怕了,也苦怕了,他们一生的理念就是要节俭不能浪费。
其实许世友也就是母亲在的时候稍微“奢侈”一把,他想让操劳一辈子的母亲能享享福,其他时间里,许世友是个非常节俭的人。
许世友节俭到什么地步呢?
多年后他的秘书孙洪宪曾回忆道:
“已经成为军队高级将领的许世友几乎没有个人财产,他和夫人田普生活中所使用的,全部都是公家按照规定配发的,他唯一的家当就是一口镶着铜边的老式樟木箱子,箱子里面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几套军装和布鞋……”
许世友一个星期过去了,许世友的母亲有了新的方法,她想:
“我已经见过儿子了,哪里还能继续呆在这里,在这住不但要让儿子为自己花钱,还整天要儿媳为自己操心,又耽误他们做事,再说,城里面也不如山里面清净,不如自己就先回去吧。”
许世友母亲找了个合适时机把儿子儿媳叫到自己面前,她对他们说:
“快送我回老家去吧!”
母亲一开口,许世友就不同意了,他提高嗓门瞪着眼睛问母亲:
“这儿不是家吗?娘,是我没有照顾好您还是儿媳没有照顾好您?您说,我们改!”
“不!你们都很好,是我命不好,生来就是受苦的命,我实在享不了这份福啊!”
许世友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但他实在是想把母亲留在身边。
“娘!您拉扯我们长大不容易,我早早就参加了革命,光是拖累你老人家,可一天孝心也没有尽过,现在好了,你……你就不能让我尽尽孝心吗?”
许世友许世友的语气里有了哽咽,说着说着他的眼泪就出来了。
“我那菜园子,现在没人管,还有十几只鸡鸭也要喂食呢。”
“娘!不行,我这几天比较忙,没有时间陪你,你再住一段时间吧!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一定好好陪你。”
许世友和田普说什么也不让母亲回去,奈何母亲却执意要回去,两口子给许李氏做了饭,她也一直吃不下,等晚上睡觉的时间,她也睡不着,久而久之,许李氏就病倒了。
后来许世友给母亲找来医生看,开了药吃了也没效果,眼见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许世友慌张起来,最后只能送母亲回家了。
神奇的是,母亲一回家病立马就好了,不但可以下地干活,就是上纺车也不是问题。
三伢子两次看母母亲回大别山后,许世友心里一直很愧疚,他始终想把母亲留在身边的,既然母亲要回去,他也不能硬挽留,只好选择得空了回去看看母亲。
理想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许世友工作非常忙,别说是看母亲了,就连他自己的生活都顾及不到,忙碌的许世友仅回去过两次。
一次是母亲离开济南的几年后的1952年,一次是1957年。
许世友1952年城市发展虽然已经开始,但许世友的老家依旧是农村景象,所以汽车还没办法开到村子里,许世友只能在县里下了汽车换上马车。
许世友已经很久没回来了,他走的很慢,一路上他路过庄稼地、坟地、农田……
许世友将脚步停在一个山坡下,他看到有一位上了年纪佝偻着身子的老妇朝着自己走来。
她一脸憔悴,看起来非常疲惫,农村老妇仰起头看向眼前自己偶遇到的这个人,许世友也打量着眼前的老妇。
她的衣服已经是破破烂烂的了,灰白的头发凌乱的散在脸颊处,脚上穿着一双破布鞋,但没有袜子。
许世友觉得面前的老妇很面熟,但是他没敢认。
“你是三伢子吗?”农村老妇问道
听到“三伢子”这三个字后,许世友瞬时跪地泪如泉涌
“娘!娘啊!您老人家……”
许世友许世友看见母亲后面背着箩筐,又站起来把老人家背上的柴火卸下来,然后又扑通跪在地上,许世友抱着母亲的腰哭了起来,母亲颤抖着手抚摸着许世友的头顶,这一幕仿佛回到那年的大雪天……
许世友与母亲的第二次见面发生在5年后的1957年,这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与母亲见面。
许世友这次见母亲是顺道而来的,已经是国防部副部长的许世友利用勘察后方战场之际,顺路回到故乡看了看母亲。
许世友许世友一行人从南京出发,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母亲,许世友一路上心情非常好,等车开到福田河镇时,许世友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
“马上就要到家了!”
许世友不想惊动村民们,便带着秘书步行到家里。
一踏入家门,许世友就见到了母亲,这次的母亲跟上次的不一样,今天的母亲穿戴整齐,她穿着蓝色布衣,把头发梳成一发髻,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
母亲正在忙着喂猪食,暂时没有注意到门外的许世友,激动万分的许世友怕吓着母亲,稳了稳自己情绪后轻轻呼唤了一声:
“娘,我回来了!”
老妇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扭头看向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她拉着许世友的衣袖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有些不认识眼前的人了。
许李氏看了小一会儿脸上露出了笑容说:
“真的是我们三伢子啊!”
母亲一边叫着儿子的名字一边轻轻哭出声,许世友见见状也搂着母亲哭了起来。
母子俩的见面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许世友的同事也在此刻意识到,那个雷厉风行的将军也不过是一个需要母亲关怀的孩子。
许世友许世友始终都是记挂着母亲,就在他看望母亲的这两次期间,许世友还专门叫来了自己的大儿子许光,许世友跟儿子商讨了一下如何照顾奶奶的问题。
那时的许光正在海军北海舰队当航海长,收到父亲指示的许光立刻从工作地赶到父亲这边。
“奶奶年纪大了,我的工作繁忙,无法回去照顾奶奶,你是家里的长子,你应该肩负起照顾奶奶的责任……”
许光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他答应了,没多久,许光就辞去了工作回到老家,也正因为有许光的照顾,许李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也是为什么许世友1957年回去时发现母亲穿戴干净利落的主要原因。
人固有一死,许世友的母亲最终还是走了……据说,许世友的母亲倒在了纺车前,她离世前一刻还在工作着,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朴素与艰辛啊。
许世友在母亲坟前跪拜邓小平为三伢子的孝心“开绿灯”1956年,毛主席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随后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康生等人也在签了字,这份名单上唯独少了一人的名字,那就是许世友,他不愿意火葬,许世友不愿意的原因就是他的母亲。
1979年10月中旬,许世友打算死后回到母亲身边,为了确保能够达成死后土葬的愿望,许世友给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埋到母亲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后孝敬父母。”
许光1985年元旦刚过,身体越来越差的许世友让秘书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就是关于他要土葬的事情。
由于领导人们都得知毛主席已经签订火葬协议,所以对于许世友土葬一事他们是不敢批复的,最后没办法,只好把许世友的报告拿给邓小平。
邓小平知道许世友要土葬的事情,也知道他为什么要选择土葬,被许世友孝心感染的邓小平给许世友签了一个通行证,上面言简意赅写明:
“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医院与世长辞,他的葬礼神秘又庄重,在许世友的要求下,大家把他的墓建造在父母墓的旁边,入土为安的许世友终于和母亲团聚了。
许世友的墓结语“母亲,你是一条远航的船,儿女就是那扬起的风帆,船和帆哪能分离。”
“死了尽孝,为老母亲看坟。”是许世友将军毕生的心愿,如愿得他也终于回到母亲怀抱里,此时他不再是许世友,而是那个依偎在母亲怀里的三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