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人凤不愿张国焘“逃台”亲自挽留,张不听劝,结局:刚去就后悔

静心的历史 2023-06-27 18:27:51
前言

张国焘

张国焘是江西萍乡人,他的一生历经辉煌、崛起、堕落与凄凉,张国焘曾有过令人羡慕的夺目成就。

家境优渥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1916年,张国焘踏入北京大学的门槛,1920年10月,张国焘创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然而不到20年的时间,张国焘的“完美人生”开始出现裂痕。

1938年,张国焘有了要逃跑的心思,他打算投靠国民党,令张国焘没想到的是,他原本幻想的美好前程不过是大梦一场。

其实在张国焘准备“逃台”之前,毛人凤曾向张国焘抛出一根能“救赎”他的橄榄枝,可惜的是,张国焘完全不听劝,执意要去台湾,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张国焘不听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他去了台湾后的结局怎样呢?

离经叛道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国焘的事业有了新的起步,奈何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国焘跟中央之间产生了误会,原本这些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它的结局并不好。

卢沟桥事变

随着事情的发生,张国焘在事业上也变得懈怠起来,他将自己的工作交给了秘书长(伍修权),自己不再过问政事。

自从这个时期开始,张国焘便有了想要离开延安的打算。

紧接着,李特、黄超等人被杀害,他们的结局震撼了张国焘也对张国焘造成了威胁,此时的张国焘不寒而栗,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离开,他必须得走。

1938年,中央决定由陕甘宁边区的张国焘陪祭黄帝陵,这一决策的下达为张国焘出走提供了条件。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张国焘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延安,他想的很多办法都不适用,陪祭黄帝陵,那岂不是意味着张国焘有了离开延安的正当理由了吗?

黄帝陵

4月4日,张国焘在蒋鼎文的陪同下顺利抵达黄帝陵,整个祭拜过程非常顺利,一点岔子也没有出,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就在一行人完成祭祀活动准备返程时,张国焘提出自己要去西安的指示。

“你们先回吧,我要去趟西安,是去办些事儿。”

同行的同事听了张国焘的话发出了疑问:“毛主席不是说让你祭陵完就直接回延安吗?没说你有事要去西安啊?”

张国焘此时心里很慌张,他深怕周围人发现他的异样举动,虽然他没有把自己出走的计划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心虚的张国焘稳了稳语气回答:“我是要去西安找林祖涵研究事情。”

没等同事说什么,张国焘已经伸腿坐到了汽车上,上车后,张国焘催促司机(蒋鼎文)赶紧出发,一路上,汽车七上八下的颠簸在小路上,此时坐在车上的张国焘也随着小车的颠簸而不安着,他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到底对不对,更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

毛泽东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证明了张国焘内心的犹豫、不安以及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

蒋鼎文成功把张国焘送到了西安招待所,没过多久,几位国民党官员便来到张国焘的住宿,他们告知他,4月7日时,这边会安排好去汉口的火车(武汉)。

很快就到了张国焘要离开西安的日子,他乘坐汽车来到火车站,就在临上火车之前,张国焘却做出一件对他来说有着极大风险的举动。

张国焘拿出电话给林伯渠打了一通电话,他告诉对方自己有要紧的事情汇报,麻烦林伯渠现在就来车站找他。

张国焘把自己要去武汉的事情告诉了林伯渠,按道理来说,张国焘要走的事情事先大家都不知道的,他这一说,岂不是扩大了风险,而且林伯渠一旦知道了他要走的事情,那肯定是要汇报给中央的,张国焘为何要做这多此一举的动作呢?

或许他内心还是想得到中央的挽留?或许他没有百分百的信任国民党?

张国焘

林伯渠在车站挽留了张国焘,可惜没有留住,事后,林伯渠赶紧把张国焘的事情分别报告给了长江局和中共中央。

一个领导人不明不白就走了,这可是大事啊,就在张国焘出走1天后,得知消息的长江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看完对方发来的电报大吃一惊,他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怎么办?是由着他走?还是把他找回来?

周总理叫来李克农(长江局秘书长)和邱南章,他们要开一个紧急会议,会议上周总理下达明确指令:“你们去打听一下西安来武汉的火车到站时间,你们几个一起去火车站,把张国焘接回来。”

为了避免惊动张国焘,周总理临走时还专门嘱咐大家:“你们见到张国焘后要以礼相待,要说明是王明、周恩来等负责同志派你们来接张副主席的。”

周恩来

张国焘原本出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王明,现在得知王明要接他回去,张国焘自然不愿意,但他还是在武汉见了周总理以及其他同事。

见面后,周总理指出张国焘不应该随随便便出走的错误,同时周总理也希望张国焘可以住到办事处去,至于接下来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大家可以好好商量,怎知张国焘完全不听周总理的意见,他坚持要住在现在的地方,周总理没办法了,只能暂时依了他的请求。

“你给中央发个电报,承认自己错误,同时请示一下对他今后工作的指示。”

周总理对张国焘说

“弟子今晚抵汉,不告而去,歉甚,能在汉派些工作。”

张国焘写了

张国焘

几天后,周总理拿着毛主席给张国焘写的电报来找他,周总理希望张国焘可以认清形势,当下的这些事情并没有一锤定音,大家还是有可以商量的余地。

张国焘针对周总理的劝解也给出自己的态度:“请允许我回江西老家,我现在只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张国焘是这么说的,但周总理自然也是不信的,周总理已经意识到事情正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张国焘显然是要将胳膊伸向国民党了。

4月14日,张国焘跟周总理提出一个条件,他想去见见蒋介石,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向蒋介石汇报一下边区政府的工作,张国焘希望周总理能够答应。

在这个节骨眼上见蒋介石?周总理起先是不同意的,但奈何事情已经到了快要“分崩离析”的地步,让他见一次没准可以扭转事情结局呢。

蒋介石

2天后,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张国焘成功见到蒋介石,一见面,张国焘就对着蒋介石大发感慨:“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啊!”

“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周总理不满意张国焘的说辞,板着脸朝他发表自己看法。

张国焘见蒋介石是真的,汇报工作是假的,所以见到蒋介石后,他又不得不在周总理面前上演一出汇报工作的“好戏”,奈何他的演技太烂,在场的三人都看出他心里的小九九,只是不好明说而已。

一来一回,周总理也看出张国焘是铁了心要离开,在下最后“判决”前,周总理还是给了张国焘3次机会,这3次机会便是3个条件:

条件1:回到办事处,继续回党工作

条件2:暂时向党请假,可以暂时休息一短时间

条件3:脱党

周总理提出条件后,张国焘也没有犹豫,他立刻回答周总理:“第一个不行,第二个和第三个可以考虑。”

周恩来

第二个可以考虑?那说明这件事情还是有转机的,怎知张国焘给大家来了个出其不意。

就在当天晚上,胡宗南等人派车“抓”走了张国焘,事实证明,张国焘自己选择了条件3。

就这样,张国焘出走一事迎来了大结局。

归顺国民党的张国焘过上了他所期盼的好日子了吗?显然没有。

原本张国焘打算等自己到了国民党这边后,就做一个所谓的“御用宣传家”,干的也不过是一些文字工作的活,比如写写文章,办办报刊之类的,历经之前风云的他不大想继续抛头露面了。

奈何老蒋这边的安排跟他理想的工作截然相反,在老蒋的安排下,他也只能放弃自己的打算,张国焘听从安排加入军统。

进入军统的张国焘受到了对方的监视,他们处处对张国焘有着戒备心,为了防止张国焘做出出格的事情,对方还专门派了“专业人士”照顾张国焘的生活起居(包括他家人们的生活起居)。

为了表示衷心,张国焘接受这样的安排,并且还把大门打开,刻意对着大门高声说话。

即便如此,张国焘还是没有获得对方百分百的信任,时间一久,这边的戴笠又发现张国焘的实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诸事不成不说,做事也不利索,戴笠对张国焘的看法变了,这也因此影响了张国焘在国民党里的待遇。

原先他们很照顾张国焘的生活,为了他方便出行,还专门给安排了一架小汽车,结果现在呢,汽车没了,对方对他的尊重也没了。

那天,沈醉得知收获了一批西方产的汽车,便去准备试试这些车的性能,就在沈醉了解汽车优点时,一个员工跑来汇报:

“张主任电话要用车”

沈醉问:“什么张主任?哪个啊?”

“张国焘主任”

“噢,那派一辆三轮车给他,就说今天小汽车有事都出去了!”

沈醉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很明显,他们越来越不在意张国焘了。

沈醉

张国焘不知道沈醉这边发生的事情,他以为真的是没有车了,所以便坐着三轮车出去了,怎知路上遇到了瓢泼大雨,张国焘被淋成落汤鸡。

回来后,张国焘看到院子里停放着好多辆小车,脾气上头的张国焘找到之前的同事,他把这个同事呵斥了一顿,张国焘的呵斥声被沈醉听见了。

“你不要怪他嘛!是我叫他派的嘛!”

张国焘怎么会听不出沈醉语气里的阴阳怪气,只是当下他不好发作。

翻天覆地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在张国焘身上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张国焘心灰意冷起来,自1940年到1948年,张国焘没有过过几次好日子,没想到的是,此时的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国共两方的“生死战”正式被打响。

1949年,在毛主席与林彪的共同领导下东北野战军于9月12日对山海关几百里之外的铁路线发起攻击,此次攻战正式意味着辽沈战役的打响。

毛泽东

经过近10天的攻战,解放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歼灭敌方11万人,辽沈战役的开始和结果打击到了老蒋设下的城市防御总系统,同时解放军也以死伤6万9000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47万余人。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队和中原野战队正式参与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南达淮河广大地区的“淮海战役”。

(之所以选择徐州,很大原因是因为徐州是蒋介石政府的根据地。)

11月6日至22日期间,华东野战队成功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11月15日,中原野战队切断了徐蚌线。

11月23日至1月10日(1949年),中共华东野战军向国民党发起猛烈攻击,第二年1月,又向杜聿明部的攻击,四天后,淮海战役迎来了全胜结局。

淮海战役

这边淮海战役打得不可开交,那边平津战也是如此,在林彪、罗荣桓以及聂荣臻的带领下,解放军历时64天歼灭了国民党52万余人。

三大战役的大获全胜让国民党军队千疮百孔,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也被大大消弱,在这样的环境下,蒋介石不得不另寻出路,他选择的下一个落脚地是台湾。

黄梁一梦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国焘也只能带着一家老小从大陆来到台湾,其实在张国焘来台之前,曾经有人专门规劝过张国焘,对方希望他能够留在大陆,但张国焘不听劝,坚持要前往台湾,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张国焘要跟随大部队“逃台”的事情被毛人凤知道了,他不想让张国焘去台湾,他想让张国焘留在大陆,眼见张国焘要走,毛人凤赶紧来做思想工作,他要挽留他。

(毛人凤是浙江江山县人,国民党军统局的重要人物)

毛人凤

这天,毛人凤叫上沈醉亲自在家设宴请张国焘吃饭,三人一见面,毛人凤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国焘:“你不要去台湾,留在大陆。”

“我已经考虑过了,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干了,我就只想去台湾做个普通老百姓。”

毛人凤为什么不让张国焘去台湾呢?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张国焘留下来,便能在共产党内有一位共事多年的朋友,这比去台湾要好很多。”

张国焘听了毛人凤的话思考了很久,他的脸上还浮现出复杂的表情,很显然,张国焘此时的心情既沉重又痛苦,尤其是在听了毛人凤在饭桌上的一番话后,张国焘似乎下定了要出走的决心。

最后,不管毛人凤怎么劝,张国焘都不打算再听了,他已经下定决心了,就去台湾,就这样,张国焘如愿来到台湾,那么他在台湾的日子过得如何呢?

毛人凤

张国焘抵达台湾后,并没有得到“老朋友”国民党的重视,那时国共两方刚历经大战,老蒋要忙着处理后续事情,根本没空管张国焘,此时的张国焘在他们眼里就是个透明人罢了。

既来之则安之,张国焘打算先解决了一家人的宿舍问题,由于他带的钱不是很多,所以在找房子的事情上也比较拮据,张国焘看重了一套位于台湾北投的房子。

这个房子的格局不错,就是家里装修有些老旧,需要张国焘二次加工。那天,正在装修房子的张国焘跟来看房子的人起了冲突,对方表示他们早就看中这套房子了,并命令张国焘一家人搬出去,他们不可以在这里住。

对方手里既没有租借合同,也没有租房钥匙,上来就直接说房子是自己的,很显然对方是在针对张国焘,张国焘见状拿出自己职位,希望能灭一灭对方的气焰,可惜对方压根不吃这一套,毕竟是在陌生城市,为了能让自己日后的生活好过些,张国焘只能答应对方的请求。

此时的他也明白自己不再被国民党重视,刚去台湾没多久,张国焘“逃台”结局也浮出水面,他后悔了。

后来,从毛人凤那里得知,张国焘因为房子的事情生了很久的气,最后还大病了一场。

毛人凤

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也不如意,还要遭受别人的冷落,原先固执来台湾的张国焘对这里大失所望,他实在没有想到他在台湾的结局是这样的,原本他只是想在山明水秀的台湾当个普通老百姓而已,如今张国焘只好心灰意冷地带着家人离开了台湾,随后,他去了香港,

凄凄惨惨戚戚

张国焘在香港的生活落魄又窘迫,最后不得不接受儿子的救济,直到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找到张国焘,对方希望他能写本回忆录,贫困的张国焘答应了,本身他就喜欢文字工作,而且还能挣一笔稿费,何乐而不为呢,张国焘也凭借这份工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4年后,张国焘在迫不得已的条件下离开香港来到大儿子和三儿子所在的国家——加拿大,此时的张国焘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身处异国,家人也不在身边(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张国焘在加拿大住的是免费疗养院),没多久,张国焘就离世了,他是硬生生被冻死的……

结语

黄粱一梦终须醒,无根无极本归尘,如果当初张国焘听了毛人凤的劝告,他的结局会不会被改写呢?你觉得他当初应不应该选择来台湾呢?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看法。

0 阅读:16

静心的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静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