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隔32年重回韶山,看到父母坟墓破烂不堪:不要修,就这样

凡人侃历史 2023-05-16 14:17:34

中国人对于家乡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古人云: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如此,他对家乡无比热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渴望叶落归根。

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乡,曾经跟中国千千万万的偏远地区农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落后的小村庄。这里是毛主席生命的起点,这里有他的故居、父母墓地,这个的风俗习惯更是让他保持了生命的时刻。

无论走到哪里,乃至最后成为影响世界的巨人,毛主席对韶山依旧念念不忘。1926年底,毛主席以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当时中共党内不少人对不断进入高潮的农民运动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痞子运动”。

毛主席不赞成这样的评价,他后来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

“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1927年1月4日,毛主席踏上了回韶山的路程。当时的韶山农会发展迅速,农民已经逐渐被组织起来。1月7日,毛主席来到毛震公祠,乡亲们早已听说他要回来,便提前摆好了酒席,为毛主席接风洗尘。

看到现场有很多妇女,毛主席格外高兴,他说:“过去妇女受到的压迫最深……不让妇女进祠堂吃酒。今日妇女解放了, 应该请你们坐头席才是。”毛主席还高度称赞韶山农民的革命精神,号召大家进一步组织起来。

在讲话的最后,毛主席提高了嗓门,他激动地说:

“我搞革命是为了无产阶级事业, 我所爱、所交的朋友都是穿草鞋的没有钱的穷人。我们的革命还才开始, 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劣绅, 打倒军阀, 赶走帝国主义, 还得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 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来了。”

毛主席没想到了,这次回韶山是他在建全国前最后一次回来,而他再回来已经是32年后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很希望回家乡看看,可国家刚刚成立,需要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回乡的安排只能往后推。

1959年6月,毛主席南下考察。6月24日,毛主席的专列抵达长沙,当晚下榻省委蓉园一号楼就餐。吃晚饭时,毛主席看到饭桌上都是家乡的特色菜,他吃得很开心。或许是吃了家乡菜,毛主席突然决定第二天回韶山。

晚饭过后,毛主席把警卫孙勇和卫士长李银桥喊到身边,对着两人做出三点要求:

一、回到韶山不要让警卫阻拦乡亲们,对于我的家乡人一定要热情,讲话也要和气;二、当我当乡亲们家中做客时,他们要是给我端水喝,送东西吃,你们都不要阻拦和干涉,这是人家的额一片好心;三、乡亲们很久没见我了,他们向跟我靠近一些,你们也不要干涉;四、在家乡的所有花费都从我的稿费中支付。

孙勇和李银桥表示一定遵照执行,就在两人转身准备离开时,毛主席喊住李银桥,叮嘱他:“你去转告别的同志,让他们也要注意此事。还有,千万不要搞欢迎仪式,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6月25日,毛主席的专列抵达湘潭市。下车后,毛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以及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乘坐小汽车前往韶山。随着小汽车的飞奔,毛主席看着窗外越来越熟悉的景色,他内心越来激动。

由于提前进行了通知,小汽车直接开到韶山招待所,大门口只有少数几人在等候。尽管时夏天,可韶山树木茂盛,不时有凉风吃过,加上晚饭都是最地道的家乡菜,毛主席心情大好,比平时多吃了一碗饭。

夜深了,习惯夜晚工作的毛主席丝毫没有睡意。听到外面不时传来的蛙声,毛主席思绪万千。就是在这天晚上,毛主席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毛主席便起床了。要知道毛主席一般很少早起,就在身边工作人员不解时,他独自朝着故居的方向走去。见到毛主席出门,所有人都被惊动了,大家陆续跟着他身后。

没过多久,有人小声说:“这是去毛主席父母亲墓地的路。”果不其然,毛主席是朝着故居对面的象鼻山走去,山路狭窄,两侧都是杂草,不一会儿就把裤脚打湿了。毛主席却丝毫不在意,他走到半山腰楠竹坨停下来了脚步,开始四处观察。

众人有点不理解,这时韶山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赶来,他对着毛主席小声说:“主席,您父母墓地就在前面不远处,昨天我得知您要回来,就带人去修整了一下。”在毛继生的引导下,毛主席又朝着前方走了一段路,终于来到了一处低矮的坟冢前,这就是毛主席父母的墓地。

尽管这座墓地提前修整了下,可依旧看得出破烂不堪,坟冢后侧的墓碑破旧开裂,坟冢上还有一个大洞。确认这是父母墓地后,毛主席环视四周,好像寻找什么。李银桥突然想起来,毛主席是突然决定来给父母扫墓,根本没有准备祭品。

这时中央警卫局处长沈同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从身旁一颗松树折断了几根松树枝,简单捆绑一下递给毛主席。这是一件特殊的祭品,毛主席非常满意,只见他弯腰将其放在坟冢上。然后,毛主席肃立默哀。

在众人的关注下,毛主席朝着父母墓地深深三鞠躬,嘴里则不停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毛主席又绕着坟冢走了三圈便下山,准备去故居看看,但他没想到韶山所有乡亲们都来到了上屋场。

在下山过程中,毛继生认为毛主席父母墓地太破旧了,应该彻底修整一下,便向毛主席说了自己的想法。未曾想毛主席当场反对这样做,他说:“不用这样做,现在就很好了。就这样,别浪费钱,以后如果清明节我没有回来,就请你们代我培培土。”

除了反对给父母修墓外,还有一件事反映毛主席不赞成搞特殊。1950年,毛主席得知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正在为他建房、修路后,立即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邓子恢发电报:

“克诚、首道并告子恢同志: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 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毛泽东,九月二十日”

所以,毛主席反对给父母修墓并不奇怪。来到上屋场时,毛主席发现旧居前站满了乡亲们,他热情地跟大家打招呼、握手。或许是自己32年后再次回到当年跟父母、兄弟生活居住的房子,他走进旧居的脚步格外缓慢。

当毛主席走进父母的卧室时,意外发现墙上挂着他们的遗像。毛主席久久凝视,最后饱含深情地回忆地说:“这是母亲有病时,我接她到长沙时照的。在现在来说,我父母亲患的都不是很重的病。我母亲患的是腮腺炎,父亲得的是伤寒,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都是些小病,但那时却不能治好。我父亲病故时只50岁,母亲也只53岁。”

说这番话时,毛主席眼里明显有泪花,那一刻他充满着对父母的思念。相比父亲毛贻昌教育严格,母亲文七妹则把更多的爱给了孩子们。1936年,当美国记者斯诺来到陕北后,毛主席跟他多次彻夜长谈。

如今我们能够了解毛主席童年时代的生活情况,都是通过毛主席对斯诺的口述。在毛主席眼中,信佛的母亲无比善良,每当受到父亲责骂后,母亲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安慰他,教育他做一个努力上进的人。

毛主席对斯诺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1918年6月,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几乎同时,毛主席收到之前去北大教书恩师杨昌济的书信。杨昌济告诉毛主席,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组织一批青年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

毛主席和蔡和森等人商议,认为这对于新民学会员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于是他们准备组织大家去北京。然而,就在毛主席动身前夕,他收到了舅舅的消息,称他母亲病重。自从来到长沙读书后,毛主席很少回家。

当毛主席赶到湘乡县四都唐家圫外婆家中,发现母亲躺在床上,显得很虚弱。看到儿子回来,文七妹非常高兴。文七妹告诉儿子自己现在情况还好,不用担心她,还让毛主席去北京一定要注意安全。

跟母亲相处几天后,毛主席回到了长沙。在出发去北京的前夕,毛主席给舅舅写信表达了感激之情: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毛主席非常关心母亲的病情,他在长沙请医生给母亲开了一个药方,希望舅舅帮忙按照药方抓药给母亲治病。1919年初,新民学会学员赴法出国手续办完后,毛主席因暂时不想出国便没有赴法。

当时毛主席是北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一说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这在当时的大学里是非常之低的。毛主席并不关心,这份工作让他接触了很多有学识之人,而且也能阅读大量在长沙难以接触到的书籍。

就在此时,文七妹再次病重,毛主席辞职返回湖南。1919年4月初,毛主席回到长沙,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在这期间,毛主席通知二弟毛泽民和三弟毛泽覃护送母亲来长沙治病。

对于文七妹来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来长沙,毛主席带着她看了很多医生,可惜治疗消效果不明显。文七妹在长沙生活20多天后,执意要回韶山。或许是预感母亲时日不多,毛主席带着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起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

这是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一张合影,也是兄弟三人生平唯一的合影。不难想象,当毛主席在送别母亲时,文七妹一定对他说了很多。可毛主席都没有想到,他跟母亲这一别成为了永别!

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在韶山家中病逝,享年52岁。当毛主席赶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入棺2天了。毛主席扶着棺木失声痛哭,当晚他不顾赶路的辛苦,坚持给母亲守灵。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生平最长的诗歌—《四言诗·祭母文》。

守灵七天结束后,毛主席再次离开家乡。母亲的病逝,让毛主席对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1920年1月23日,毛贻昌病逝,享年50岁。父母相隔不到半年接连病逝,毛主席悲痛欲绝,当时他身在北京,一时无法回到韶山。

毛贻昌的葬礼结束后,没有立即下葬,因为韶山有一个传统,就是长子不在家中,父母去世后不能下葬。大约7个月后,毛主席终于回到韶山,在他的一手操办下,将父亲跟母亲合葬在一起。

从那以后,毛主席回韶山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毛泽民、毛泽覃也在他的动员下参加革命,最终都牺牲了。1966年6月,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他没有告诉乡亲们,而是住在滴水洞长达11天。

离开那天,毛主席特意让车子停在毛震公祠前,他没有下车,通过车窗久久凝视。那一刻,没有人知道毛主席在想什么。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因种种原因,毛主席最终未能叶落归根。

2 阅读:138

凡人侃历史

简介:本号运营者:历史李老师,给你分享有意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