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准河畔的政治走秀,乌衣巷内的仕族风流,仕族和王朝的相爱相杀

北雁寄南书 2023-11-28 09:51:35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在那个庄严隆重的登基大典上,华丽的宫灯照耀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丝竹乐队奏响着欢快的乐曲,整个宫廷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当司马睿接受百官朝贺的环节时,他突然表现出一种令惊讶的谦逊与包容。

他走下御座,以一种无比诚恳的态度,拉着丞相王导的手。他打算与王导一起坐着接受满朝文武的跪拜,这是对王导的极高礼遇,也是对王导的深深感激。但是,这个意外的举动却让王导感到十分意外。

王导再三推辞,他显然不想接受皇帝的这种特殊礼遇。双方拉拉扯扯三四次,僵持不下。司马睿看出了王导的尴尬,他是否会就此罢手呢?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司马睿的决定显得无比重要。他的举动是出于真心的感激,还是形势所逼?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司马睿自己知道。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未知数。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许正是这个历史大事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微小细节。最终,王导在司马睿的坚持下接受了这份荣誉,而司马睿也在此时此刻正式登基成为皇帝,拉开了晋朝的序幕。

秦准河畔走秀

在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忠告,决定迁往建康,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在成功平定东吴之后,南方的士族大多被排斥在朝廷之外,他们对西晋王朝心怀怨恨。初到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虽然身为皇族,但在当地的声望并不高,形单影只,力量薄弱。因此,南方的士族们大多采取冷漠的态度,没有归顺的意愿。

王导,字茂弘,小字阿龙。他是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服务于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在司马睿刚到建康的一个多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士族前来拜访他。这让司马睿感到非常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王导却在这个时候展现了他的智慧。

到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秦准河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举行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消灾祈福。许多南方士族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河边占了一块地方庆祝节日。这时,司马睿以一个帝王应有的气派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高高坐在华丽的肩舆之上,庞大的仪仗队整齐排列,永嘉南渡的北方士族名流在王导的带领下恭敬地骑马跟随。这一幕让江南士人们大为震惊。

纪瞻、顾荣等人见了这个阵势,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路边跪拜行礼。原来这一切都是王导精心策划的。他还劝说司马睿:“贺循等人都是江南当地的豪门望族,应当尽快结交以收揽人心。只要他们愿意为朝廷效力,其他士族都会望风顺附。”不久之后,各大名门、名士先后收到了司马睿的聘书,160多位才俊入朝任职,成为东晋的栋梁之材,时人称为“百六掾”。

司马睿通过这种方式,借助高官厚禄的许诺大施恩惠,迅速将南北方的士族团结在自己身边,为建立政权赢得了广泛支持。两年后,也就是建武二年(318年),晋愍帝在匈奴汉国被杀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大兴(也称太兴),史称晋元帝。

乌衣巷内安邦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盛名的古巷。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戍守石头城部乌衣营所在地,更是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永嘉南迁之后,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

乌衣巷见证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诸多事件的发生,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众多文化名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司马睿在建业得以立足,顺利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延续,这得益于王导的谋略和周旋。王导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的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王导辅助创立了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据说就是谢安所建。但沧海桑田,山河巨变,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举足轻重的巷子在唐朝时期沦为废墟。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的王导,是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他的族兄则是当时广受认可的名士领袖王衍。在少年时期,王导便展现出风姿飘逸、见识和器量远超同龄人的特质。当陈留地区的名士张公见到14岁的他时,曾惊喜地说道:“这孩子器宇不凡,完全是当宰相的料啊!”

张公的这个预言最后果然成真。但到底是张公真的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还是一时的夸奖之语,恐怕只有张公自己清楚了。在我们的历史记载中,对于有大成就的人,总是会有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表的传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个谜团。

无论如何,王导的远见卓识是毋庸置疑的。在洞察到北方的动乱将长时间持续后,他全力以赴地辅佐他的同乡琅琊王。早在司马睿还在洛阳的时候,王导就建议司马睿尽快回到藩国,专注地在江南经营,以此为未来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成功说服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共同支持晋元帝建立东晋后,王导被任命为丞相,掌管国家大政。他性格宽厚,谦逊有礼,以卓越的胸怀和才能协调各方矛盾,平衡不同利益,使政局保持稳定。在晚年,他对各地的公文批复通常只是简单地签字同意,并感叹道:“人们都以为我老糊涂了,开始不理政务,但后人终究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但在仕族力量强大的当时,这恰恰是他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王导擅长洞察人心,鼓舞士气,他总能化解纷争,抚平沮丧,引领众人团结向前、昂首向上。南渡的士族常常在和煦的春日,齐聚建康城内临江的新亭,把酒赏花。然而,有一天,周候在一阵宁静的悲伤中突然叹息道:“江南的美景固然令人陶醉,但长江终究不是黄河,在座的我们,始终还是国破家亡的人啊!”

听罢此言,众人纷纷垂泪,心中充满了沮丧和失落。然而,王导却以他那豪迈的气魄,激昂地说:“正是因为北方已经沦亡,我们才更应当尽忠朝廷,争取早日收复故国的疆土,怎么可以像已经亡国了一样哭哭啼啼!”

他的话语如同烈火般点燃了众人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希望。众人立即止住了眼泪,面色庄重而坚定,心中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斗志。

王与马,共天下

东汉时,豪强地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强大支持和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几个世代的公卿家族,这些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豪门大族。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上,都展现出了超越普通人的优越性。

进入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改变了人才选拔的方式。这一制度由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根据人才的优劣分为九个等级。然而,中正官在评价人才时,往往更看重家世出身,而忽视真正的品行、学识和才能。这种偏向使得九品中正制反而巩固了士族阶层的特权地位,形成了“门阀土族”。

在政治上,这些门阀士族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分享了大量的政治权力。他们垄断了国家的重要官职,使得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少数人所掌握。在经济方面,他们占有了大量的私有土地,并且这些土地和资源被视为家族的私有财产,世代相传。依附于这些豪门的农民,不仅无需向国家纳税和服役,甚至没有在官府注册户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门阀士族凭借其强大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他们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实力雄厚,对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时期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司马睿建立东晋的过程中,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当时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颍川庾氏、谯国恒氏、陈郡谢氏等其他门阀士族也相继掌权,形成了庾与马、恒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种皇权与名门望族联合执政的格局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庶族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努力,逐渐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独占地位。魏晋及南朝时期,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一个过程。自隋唐起,门阀的衰落与庶族的兴起成为了这个时期重要的时代特征。武则天统治时期,曾编辑《姓氏录》,这更是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但这些都是后话了,如果要细说,百万字也未必能说的清楚。

欲不能制,祸流滔天

在永昌二年(323年),司马睿驾崩,其子司马绍顺利承袭帝位,是为晋明帝。须提及晋元帝在众多儿子中,曾一度属意司马裒,故有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幸得王导的坚定维护,司马绍才得以保住太子之位。明帝即位后,感激王导的拥立之功,对他信任有加,并继续委以朝政大权。

两年后,晋明帝猝然病逝,继位的晋成帝年幼,王导再度被委以重任,作为辅政大臣,他对皇室表现出绝对的忠诚。成帝年幼时便对这位三朝元老怀有深深的敬意,每年正月初一丞相入朝觐见,他都会亲自起立相迎。当王导因病行动不便时,成帝甚至亲临丞相府慰问,并用车将他接到大殿。在给王导的诏书中,成帝不吝溢美之词,不用命令式的口吻而用“我诚惶诚恐地对您说”,中书省给丞相的公文则用“敬问”表示恭敬地请示。

王导为人谦逊,生活简朴,甚至在府中连足够储备的米都没有,也从未同时穿过两件帛衣。晋明帝得知这些后,便予以丰厚的赏赐,以供丞相的私人开支。王导每一次得到提拔封赏都要到司马睿陵前祭拜,对司马睿的逝世深感痛惜。自汉魏以来,百官并没有祭拜先帝陵寝的惯例,而这个传统正是从王导开始的。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享年64岁。晋成帝下诏举国哀悼三日,并以汉代霍光的高规格礼仪予以安葬。

自王导离世后,王氏家族中的王敦开始全面执掌朝政。不仅在政治上独揽大权,他还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这一联姻使得王敦得以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一时间兵强马壮,无人能敌。朝野上下,一大半的官员都出自王家或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王家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显赫。

王家甚至称霸后宫,在南朝时期总共出了八位皇后。这种显赫的地位使得琅琊王氏的权势一度超过了皇族。民间流传着一句生动的比喻:“王与马,共天下”,形象地描绘出王氏家族的权势之大。这样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

王敦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强硬的军事手段,使得琅琊王氏在整个南朝时期都处于权力的顶峰。这不仅彰显了他们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他们在民间拥有了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这一时期的王氏家族,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势和声望的家族之一。

然而,权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在风光无限的背后,王敦及其家族也开始积累种种矛盾和不满。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他们也开始逐渐丧失对全局的控制。最终,王敦的专横跋扈引发了其他家族的联合反抗,使得琅琊王氏在南朝时期的权势逐渐衰落。尽管如此,“王与马,共天下”的形象比喻仍然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和独特描绘。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