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兴起,南北朝兴盛,到近代逐渐没落,如今已成为河南非遗

南音聊故事 2024-02-16 16:59:20

有一种职业,从汉代开始兴起,南北朝时盛行,越到近代越是落寞,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也慢慢变老了。

这个职业就是耍猴,大家都称呼他们为耍猴人。而这个职业中,猴子和耍猴人的配合默契程度,决定了他们一天的收入。

在中国民间江湖,那些牵着猴子、四海为家的耍猴人多半来自河南新野,安徽利辛县,也是耍猴人最多的地区之一。

到90年代末,20世纪初,安徽利辛县已经没多少耍猴人了,但河南新野县在2002年,尚有2000人外出耍猴卖艺。

对于河南新野人来说,耍猴的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多乡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有这技艺的地区,却没有高山深林供猴子们栖息。

河南新野耍猴人的猴子,都是从四川来的,所以很多人说:“真是搞不懂,为啥四川的猴子被河南人耍了?”

01-耍猴人的历史

新野耍猴人,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流浪,他们趁着6月麦收后和10月秋收后,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就开始外出耍猴,卖艺赚钱。

为了更好地照顾猴子们,冬天,他们牵着猴子去温暖的南方;夏天,他们带着猴子赶往凉爽的北方。

因为这两个季节,猴子如果得不到更好的照顾,它们是不愿意表演的,如果不运动,就很容易生病,一生病,耍猴人就开始头疼了,因为手里仅有的猴儿,可能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当。

新野耍猴人主要聚集在施庵镇、樊集乡,虽说这里是平原地带,但历史上却是白河流域泛滥区,土地多为沙化土壤,沙壤地贫瘠,不适耕种,土地的亩产不过100多斤粮食。

很显然,这100多斤粮食完全不足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而那个时候,一家人都在家里,就好比等死一般,稍微能吃点苦的男人,都不会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底下,任人评说。

当他们了解到村里第一个凭借耍猴的手艺,挣来了第一桶金的时候,他们也按捺不住想翻身的心了,去买来了猴子,学着养猴子,去拜师学艺。

据史书记载,新野的耍猴文化,早在汉朝就有了,新野县出土的汉画砖上,就有人牵着狗耍猴的画面,这些汉砖上的猴子戏车等杂技画面,应该是新野的猴艺表演最早的记载了。

02-耍猴人的禁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耍猴人的生活,马宏杰记者跟着主人公杨林贵,10年时间,杨林贵在一旁耍猴,而他,就在一旁摄影,而后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文字,当后人再看到时,就仿佛置身其中,又或是在看一部有烟火气息的纪录片。

耍猴这门手艺里,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外出耍猴要看时间,就如同盖房子,要看风水;结婚办喜事,要看八字一样。

按照江湖规矩,“三六九往外走”,意思是农历初三初六初九,这几个日子耍猴人外出的黄道吉日。

出门前,耍猴人还要在家里上香,拜财神,出门后是不能再回来的,即使走不了也要露宿在外面,这是禁忌,每一个耍猴人的心里都铭记着。

在过去人的眼里,耍猴是一个“下等行业”,艺人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出门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出门时不能碰见女人——如果碰见女人,那今天就不能走了,改天再走。

再有,每天早晨起来后,不许说“豺狼虎豹”四个字,因为对猴子来说这些都是凶物,如果说了这四个字,耍猴人今天就会不吉利。

所以,在耍猴行业里,他们出门是有自己的行话的,比如,头发叫“苗须”,鞋子叫“洒落子”,上衣叫“叶子”等等,每到一处地方,他们都要问问,“地平不平”,意思就是安不安全。

行走江湖时,头箱必须在前面,换肩膀挑担时也要如此。

休息的时候,不能一屁股坐在头箱上——屁股是排污泄秽之地,会使耍猴的收入减少。更重要的一点是,箱子里有藏钱的机关,不能让人看出来。

要是违反了这些禁忌,掌班师傅就会给予严厉的训斥。如今有些规矩还保留着,有些已经变了。

03-耍猴人的无奈

主人公杨林贵在接受拍摄前,就已经有17年外出耍猴的经历了,这17年,除了他自己,和那些跟自己一样的耍猴人,没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是怎么到一个地方,又是怎么赶在春节前回到家的。

杨林贵在这个行业绝对算得上,是个老江湖了,他跑过最远的地方,甚至到了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家,走江湖这些年,他也是村里最有见识的人之一了。

那么他们是怎么去到这些地方的呢?扒火车,这是他们干过最多的事,为了逃票,因为没钱,挣到的每一分钱,对耍猴人来说,都有它的用处。

当然,他们扒火车的时候,没少碰见警察,每次警察抓到他们时,除了猴子,他们身上搜刮半天,大概也就能搜出来几十块钱,一些好心的警察看他们一脸苦相,总是摆摆手说:“算了吧,罚你们10元钱实在不值,你们还是自己留着吧。”

就这样,放他们走了,到了晚上,他们又继续扒火车。

运气不好的时候,碰到的城市管理,会让他们打死自己的猴子。

有一次,红卫兵戴着红袖章,气势汹汹地跑到有猴子的人家里,非逼着主人把猴子打死。没有办法,这家主人拿起榔头打猴子。

由于不忍心,第一下没把猴子打死。聪明的猴子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倒在地上后又站起来,给主人敬了个礼。

这下主人更难过了,可红卫兵不干,逼着他再打,第二下就把猴子打死了。

这样还不算完,还要把家里耍猴的锣、小车、扁担、箱子通通砸碎。而这一切,另一个耍猴人张志忠,全都看在眼里。

这是在家里,如果在外面的话,他们每到一处耍猴,还没耍上几分钟,就被城管盯上了,拿着棍棒过来赶他们走,他们一边被赶着一边耍着。

一天下来,也就能挣百十来块,这还是情况好的时候;碰到刮风下雨,他们就没有生意可做了。

04-耍猴人最爱扒火车

对于没有扒火车经验的人来说,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可对于扒过火车的耍猴人们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噩梦。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不是因为对生活还抱有美好的期待,哪个正常人,会去干扒火车的事儿呢?

刚开始扒火车吃的亏,后来都成了他们的经验。扒得多了,有经验的耍猴人,再后来凭借着列车的车头,就能知道这趟车开往哪里,没有厢式火车的时候,他们只能上油罐车。

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后掉下去,他们用绳子将自己绑在火车栏杆上,他们这是在用命卖艺啊。

到了列车站后,他们就盯着车头看,确定好哪一列是目的地,就等到晚上,和铁路警察打起了游击战。

他们常常要在裸露的列车车厢里经受数天的煎熬,除了忍饥挨饿,冬天还要忍受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夏天则要忍受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

为了躲避铁路警察的清车,有一些耍猴人,为此被飞驰的列车轧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有些人则因为跳车躲避警察,而摔断了胳膊腿,留下终身残疾。

看到这里,还有人觉得扒火车是件有意思的事儿吗?

还有人问,为啥要扒火车?铁路明令禁止的事情,你自己要扒火车,把命搭上了,怪不了别人,所以你惨,是你活该!

说的话是没错,可谁有钱会去干这事呢?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车里头温暖?买张票进车里更体面?

可一来,他们没钱,挣来的钱,只够一家人吃食;二来,他们的伙伴——那些卖艺的猴子们,是不能上列车的,所以他们只能趁天黑扒火车。

没有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是不会理解的,耍猴人也不奢望你们能理解,如果不能帮助,你做个看客也没人冲你吐唾沫的。

05-耍猴人的江湖行

当我们跟着马老师的镜头和文字,追溯着耍猴人的江湖,让这种渐渐淡出时代的文化,通过另一种方式,被人们所了解。

杨林贵等几人耍猴班子,办好了猴子的饲养证后,见天气稍微好些,他们几个人堆在一起,做着出门前的最后一样准备。

搭班子。

对于耍猴人来说,一看猴子,在一个搭班的猴子家庭组合里,不能有两只年龄接近的公猴在一起,否则它们就会为决出胜负而打得不可开交。而如果没有母猴,公猴也不卖力气表演。

搭班人的猴子也有讲究,不能都是老的,也不能都是小的,老的耍不动,小的经验不够。

一只猴子表演最好的年龄,是7岁,相当于人的14-15岁,正值骨骼发育时期,而一只猴子的寿命通常在20-30岁左右。

而对猴子来说,搭班的原则是:一只大一些的公猴、一只年龄小于公猴的母猴、一只三岁左右的小猴。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进行表演。

如果是三只公猴就会经常打成一团,都是母猴的话它们就会懒散怠工。就像我们人类一样,男女搭配,干活才不会累。

二看搭班子的人,这也算是合伙生意了,因此和什么样的人搭伴儿,也是一件顶重要的事儿,否则一路上,劲是糟心事了。

在过去来说,搭班的人中,有没有自己的亲戚很重要,因为本家的人在一起好说话,即便是这样,有些事情也是要在出门前说好的。

在杨林贵这一伙人中,他自然是掌管全局的“掌班”,其他还有负责耍猴的“把式”,耍猴时还得有个人负责收钱,叫“溜子”,还得留一个看挑子的,负责做饭。

到达目的地前,他们的所有的干粮就是几十个馒头,外加一桶自来水,啃干馍、喝凉水,这就是他们在火车上的真实生活写照。

那个时候,已经是2002年的11月了。

马老师看着他们一个个灵活地上了火车上方,而轮到他上时,腿脚直发抖。好不容易上去了,列车开动后,几个人都蹲在犄角旮旯里,连大气都不敢喘。

坐这样的敞篷车,时不时狂风大作,偶尔来场冰雨,把人折磨的够呛,干这活儿,没有个好身体,怕是扛不住。

一路上,马老师跟着这些耍猴人们,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抵达了第一站成都。

在马老师的镜头下,他看见了耍猴人的心酸,他们一边卖艺,一边被周围的看客谩骂着,有人羞辱他们,有人嘲讽他们,其中有个15岁的小姑娘,对他们说了一句,可以开心好久的话。

“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这句话,大概是他们在卖艺过程中,听到的最鼓舞人心的话了吧。

写在最后

耍猴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同样能看到其他底层人的生活,大多都是苦难相随,但他们依然倔强地在努力生活着。

他们前面在卖艺,后面有警察或是城管追,为了生活,为了更体面地站在人前,他们唯唯诺诺,在他们心里,民是斗不过官的。

杨林贵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给他一个官儿当当,他也能当得好,只是没这个机会,他只能是个耍猴人。

他们只是卖艺,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应得的报酬,再用这些钱,去改善家人的生活,这又有什么错呢?

许多人在同情猴子,但其实猴子和耍猴人在搭伙的过程中,早就成了家人,他们之间的情感,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无法理解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很尊重猴子:吃饭时要先给猴子吃,回家第一件事是跟猴子打招呼。

那些猴子们,也将耍猴人,视为不可或缺的家人,他们互相取暖。

如今这些人已经慢慢都消失了,但是河南新野县的猴戏文化还在,且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年的那些耍猴人,顺应时代的发展,他们不出去卖艺了,而是留在村里养猴子。

我希望我自己,不管处在哪一个阶层,是何种身份,兜里装着几分钱,走到哪里,都要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对于这些在底层里讨生活的人,哪怕给不了帮助,至少留下一句善意的话,或是一个真诚的微笑。

文章灵感来源:《最后的耍猴人》-马宏杰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部分来自《最后的耍猴人》-马宏杰/侵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