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一个修理工的儿子,是如何成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

南音聊故事 2024-01-08 15:58:38

上世纪50年代,陈清泉的父亲和工人,在车间正忙着修理汽车,汽车发动后冒出来的浓烟,呛得两个人,不停地咳嗽,眼睛里直冒酸水。

那个时候的陈清泉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他从小就在父亲的修理厂里,这里摸一摸,那里看一看,稍微大点,还可以帮父亲干点活儿。

当父亲边坐上汽车,准备发动时,嘴里还不忘发一顿牢骚:“呛死了,天天修也修不好!”小陈清泉站在一旁,边喊边给父亲递工具:“要什么时候汽车不冒烟就好了!”

“你要是有本事,将来发明一种不冒烟的汽车就好了”,陈清泉的父亲边干手里的活儿,边说着,他的脚放在油门上用力一踩,一股浓烟在屋里迅速散开,冲进每个人的鼻孔。

陈清泉被呛得逃离了修理厂,但父亲的话,他记在了心上,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约定,一定要将它实现。

陈清泉在外面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将拳头攥在手心里,心里暗暗使劲,他相信,有朝一日,父亲再也不用吃灰了。

陈清泉是谁呢?如果你开的是电动汽车,或许还曾经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就是“亚洲电动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然,他的头衔远不止于此,建议您去了解下这个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更是对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厉害人物。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40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这是2023年3月,陈清泉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

1937年,陈清泉出生于印尼,是“第三代华侨小子”,而他出生的年份,正是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小日本全面侵华,闯进了我们的国门。

陈清泉的父亲虽远在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当陈清泉会说话的时候,父亲就要求他,要讲中文,因为“你是中国人”。

尽管陈清泉的中文说的很蹩脚,但在父亲的影响下,这个小少年,在心底永远记住了自己的骨子里,流着的是黄种人的血液。

陈清泉刚进小学的时候,他所在的印尼,就被日本人占领了,学校自然也被接管了。

有一回,陈清泉照常走在上学的路上,到学校门口才发现,自己忘记拿日本的小旗子了,当天执勤的日本警察,上来就给了他一巴掌。

他一双清澈的眼睛里,泪花在里面大打转,但他愣是没让它流出来,咬咬牙咽了回去。

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清泉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国家没有主权的时候,就免不了被欺凌,也是从那时起,他无时无刻不在想,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终于熬到了印尼独立了,陈清泉凭借着骨子里的那一份韧劲,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华侨中学,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他兴奋地在家里转圈,回归祖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后来的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满脑子想的就是,当有一天祖国强大起来了,华侨华人才可以真正站起来,而他,是要让世界因他变得不同的那个人。

终于,这个愿望在陈清泉16岁时,实现了,他考上了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毕业后学校留任他做助教,主讲电机学。

这期间,陈清泉的才华被周围的人知晓,他还曾被借调,参与到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我国第一台低频发动机,就是他和同事一起研发的。

陈清泉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有出息,也暗暗地为他高兴,他总是在电话里鼓励儿子,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然而这一切,远没有陈清泉想的顺利。

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他一心扑在研究上,每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时,他都会热血沸腾地高声呼喊,因为他儿时的梦想,与新中国的建设,有了新的链接。

他的梦有所寄托了,现实却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文革”来了。

1976年,即将踏进不惑之年的陈清泉,不得不转换方向,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一个人,带着50元港币,移居到香港。

对香港来说,陈清泉是个外来人,没有任何根基;对他来说,香港也是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他偶尔也会有些恍惚。

加上那个时候,香港尚未回归,受“外汇管理”,依靠着50元港币,他精打细算。香港物价贵,一碗面就得花去一块钱,意味着他口袋里的钱,如果每天只吃一碗面,也只够50天。

陈清泉吃完一碗面,走在繁华的香港街头,当他看到码头上那些人,扛着重重的麻袋,灰头土脸的样子,脚上的鞋子都穿破了,脚丫子漏出来,在那个刺骨的冬季,冻得通红。

他们跟自己一样,都不过是为了生活,否则,谁又会来干这种,丝毫谈不上体面的活儿呢?

陈清泉走到一家精品店外,他看着橱窗上的自己发起了呆,快40的年纪了,却混得如此模样,活活像个乞丐一般。

当一辆汽车从他身边疾驰而过,还留下一股呛鼻的尾气,窜进他的鼻孔,他身体一颤,用双手扶了扶眼镜,眼神里似乎又灌进了信心。

儿时的梦想,已经嵌入了陈清泉的血液里,绝不会因为这暂时的困难就放弃。

第二天,陈清泉白天就去附近的图书馆,看报纸、看电视,观察当今社会需要的东西,而自己的优势又能在香港这块宝地,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到了晚上,他再回到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40平米的房子里,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很快,他凭借着自己在工程方面的技术,获得了面试机会。

然而,面试第一关,他就被卡住了,因为他没有国外的文凭,在香港国内的文凭,是不认的。

幸运的是,他的故友为他做了担保,他得已进入「港灯公司」的最终面试,并被录取,职位是研究工程师。

陈清泉后来回忆说,那个年代在香港发展,如果没有香港承认的本地学历,将举步维艰。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接受香港理工学院的聘任,去那里做讲师,同时寻找读博的机会。

在香港大学教授梁维新的指导下,陈清泉的人生开始发生了巨大转变,也意味着,他距离儿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陈清泉在读博期间,将“不冒烟的汽车”提上日程,他认为可以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不仅有能力,更是赶上了好时代。陈清泉进入汽车领域时,正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期。

上世纪70年代,一场石油引发的全球危机,油价飞涨,普通民众连油加不上,抱怨声一片。这种现象的出现,逼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新的能源方式,电动汽车被拉进了时代的洪流之中。

可就在陈清泉的事业上升期,石油危机解了,油价降了,对于民众来说,电动汽车成本更高,而且续航里程也短,这个计划,又要被搁置了,因为没有人投资了。

面对种种困难,陈清泉没有放弃,他始终秉持着一个观念:“我不随大流,并且不怕困难。”

1993年,陈清泉设计出了第一辆电动车,车牌号为“U2001”,“U代表联合,2001表示展望21世纪。”

有了第一辆电动汽车之后,新能源行业从此开了花,陈清泉先后指导设计出了20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其性能甚至达到国际水平,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研究电动汽车的热潮。

从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陈清泉就将自己化作一架桥梁,用于链接香港与大陆,乃至世界各个现金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到陈清泉60岁的时候,他的梦想基本实现了,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电动汽车的影子。

而他到了退休年龄,却始终不肯放弃工作,他总说:“科学家没有退休一说。”袁隆平老先生,是他终身学习的榜样。

“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陈清泉的夫人俞汝维说,但她说不动丈夫。

儿子告诉母亲说,对于父亲来说,“工作就是娱乐,事业是父亲的追求,工作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只有工作才能更长寿”。

退休以后的时间里,他辗转于世界各地,在高校演讲,跟各界人士去交流,在科学这条路上,他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每当谈起科技时,他就像打了鸡血一般,滔滔不绝。

如今,他已经87岁高龄,依然站在科学前沿,传递着来自中国的声音。

2023年6月,作为大会联席主席,他站在主席台上,声音洪亮,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十几岁的少年。

在陈清泉的不懈努力下,背后还有强大的祖国,一场电动汽车革命,终究会成功,他将连接起信息、交通、人文,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这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宏图大业,而陈清泉,是带领我们冲出国际,我们将顶峰相见。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01-08 17:16

    不是在学英语吗

    南音聊故事 回复:
    串台了哈哈哈,那是《人民的名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