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地宫舍利传奇(三):舍利再生之谜

扶摇寰宇杂谈 2022-01-13 18:59:29

2012年12月31日,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的村民在抢修道路时,意外的挖出了一件贴金佛头,很快有人将出土佛头的消息通知到泾川县文物部门。文物工作者初步鉴定此佛头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随即一场声势浩大的考古大发掘迅速展开。

2013年1月8日,在出土佛像的第九天考古现场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在距离佛头8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一处坍塌的地洞,考古人员小心清理地洞周围的土层,一件像棺材一样的器物显露出来呢。随后不久有人在这间棺材附近又看到一块灰砖,它的绝大部分被土层掩埋只露出一个边角。

考古人员仔细观察灰砖,依稀能够看到“佛牙佛骨”和“佛舍利二千余粒”的文字。

泾川大云寺附近发现舍利的现象让人们想起了1964年大云寺第一次出土的14颗佛舍利,相隔四十九年泾川境内再次出现舍利实属罕见。更让人震惊的是此次发现的舍利可能有两千多粒。

原平阳市博物馆馆长刘玉林得知舍利再次被发现的消息,他就迫不及待的赶往泾川。一路上他想的最多的就是49年前发现舍利的场景。49年后泾川境内再次出现舍利的消息让刘玉林兴奋不已,他想亲自看看这些舍利,看看他们与49年前的舍利有何不同。

泾川发现佛像和舍利地宫的现象立刻引起省、市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甘肃省文物局当即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文物进行发掘,尤其是那件埋藏有舍利的陶制棺材。

当时陶棺挖出来以后一直都没打开,为做好出土陶棺的后期清理工作,文物工作者将陶棺整体打包送到了医院,借助医院的CT设备对陶棺做一次整体扫描。从CT影像中可以看到,在这个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陶棺内部有四个看似像瓶子一样的物体,他们的摆放位置错综复杂。现在只需要清理掉陶棺里面的积土就能看到这些宝物。

文物经过千百年的侵蚀,棺内的很多漆器、丝织品和纸质文物已经腐蚀碳化。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物质还都连接在一起,要清理出这些文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这个陶棺里是否有舍利单靠X光拍摄还不够,还得有实物证据。但根据49年前发现舍利的情况看,棺内有舍利的几率最大。因为舍利最有可能存放在这种像棺材一样的器物里。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有明文记载铭文信息,是了解文物背景最直接的证据。

从扫描的影像中可以看出,陶棺内有四个瓶子,两颗牙齿和一些类似佛骨一样的物体。几周后经过初步清理,在陶棺内发现一个球形琉璃瓶,同时在陶棺里还发现了很多像肋骨一样的物质。

看过此物的高僧断定这些就是佛骨,而被多数人认定的佛牙并没有出现,而是在此位置发现了两个方形的瓶子。

清理两个方瓶没有发现舍利、佛牙等物质,考古专家们推测有部分舍利已经散落到陶棺底部的泥土当中,只有想办法将散落在泥土中的舍利取出。这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有时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完成。

这样的清理工作持续了近一个月,最终的结果让人惊喜。散落下来的舍利子总共数量大概有一千多粒。因条件所限陶棺内还有其他瓶子还没有打开,但根据专家的推断,舍利总数应该不会少于2000粒,这个结果正好与铭文中记载的数量相吻合。

而研究过这些舍利的刘玉林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数量应该在3000粒以上。从数量上看如此多的舍利不像常人所为或许这样规模的舍利瘗埋只有皇室家族才能承担。

考古人员在初步显露的铭文中看到“大宋大中祥符六年”这几个字,这是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统治的时期。宋真宗信奉道教同时也信佛,他曾迎请佛牙至皇家开宝寺灵感塔,或许这些舍利与他有关。

随着铭文砖的进一步清理,很快否定了宋真宗供奉舍利的猜测。铭文砖上的文字共19行416个字。专家解读上面的文字,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开始浮出水面。

舍利再生疑云

自东汉至隋唐是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的时代,丝绸之路同时也成为佛教佛学的东传之路。泾川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其地位不言而喻。

这里寺院林立,据统计至清末泾川全县佛寺达133座之多。这里的佛教石窟遍布境内泾河两岸,有“百里石窟长廊”的美誉。在最繁盛的时期这些石窟内居住的僧尼曾达到1.8万之众。他们在此生活,在此修行,在此传播和演绎了不少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当地僧人转述,一千年前有两个来历不明的僧人跋涉万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种宝物。他们穷极各种方法花费二十多年收集,最后将宝物埋藏到一个寺院里。

故事一代代流传,没有人知道这些宝物埋藏在何处,也没有人能够证实是否确有其事。而一千年后在泾川境内却真的发现了佛宝。

宋代泾州龙兴寺里两位僧人智明、云江发愿收集舍利、佛骨等佛宝,两人一起行遍全国。或请求、或买、或以法器交换、或感化,用种种办法花费24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收集到诸佛舍利约两千余粒,还有佛牙佛骨。

但云江却因过于辛劳而圆寂,智明决定继续完成两人的宏愿,虔诚的安奉佛宝。经过占卜瘗埋地点就选在龙兴寺文殊菩萨殿内。

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在本州僧官慧照大师等几位僧众的见证下这些佛宝被郑重瘗埋入文殊菩萨殿下面的地宫。

龙兴寺两位僧人以一己之力收集瘗埋舍利,但因为民间力量有限使得他们只能采用陶棺木函,与金银棺椁相比似乎简陋,但两人为佛宝一生不懈奔波,成就堪称壮举。

一千年前,宋代龙兴寺两位僧人智明和云江在此瘗埋舍利,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动让人敬畏。更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驱使两位僧人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

在陶棺出土的方圆百米之内,不仅出土了佛舍利和套函,还出土了两百多件佛造像。佛造像的年代跨度久远,上至北魏早期,下至北周、北齐、隋、唐、宋等时代。

这些佛造像集中摆放在窖藏坑里,有的排列整齐,有的则摆放无序,并且大多佛造像都残损不全,或只有局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更是传播广泛,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的铲灭佛教的运动。学界一般认为跟这个三武一宗灭佛有一定的联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一些原因。

专家推断这些佛像可能是历史上历次灭佛运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遭到破坏的,众多高僧信徒不忍灭失就收集起来。

通常一个地区会有一个著名的寺院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僧众收集所得的佛造像等物件再集中起来进行窖藏,这样常年累积才形成后来的窖藏规模。

宋代有儒家集权化,排斥多元的倾向,两位高僧很可能是担心再出现灭佛运动或者战乱使这些四散的佛宝被毁于一旦,于是花费一生精力去收集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或许这就是两位高僧收集两千多粒舍利的原因。

两位高僧收集舍利的数量让人震惊,而更为震惊的有些舍利经过1000年后,数量上从两千多粒变为了三千多粒。刘玉林认为如此多的舍利不止来自一种舍利,而是由多种舍利所组成。

佛教认为舍利中的红色为肉,白色为骨,黑色为发,这就是肉舍利、骨舍利和发舍利。它们因颜色深浅不同而又衍生出多种色彩,所以这些舍利称之为七彩舍利。

刘玉林认为陶罐里有二十余粒七彩舍利,除此之外还有影骨舍利。它以玉质和石质为主,表面莹润光亮,色泽自然天成,同时还出土了舍利子四颗,直径约2毫米淡黄色,与泾州大云寺唐代瘗埋的舍利子极为相似,属于佛舍利。

考古专家在提取陶棺时还发现了很多佛骨。在佛教界这也是一种舍利,它就是佛祖火化所留下的遗骨。

刘玉林观察这些佛骨时,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使用手电筒等光源照射佛骨时,佛骨会发出白色的光芒。

经过反复的思索刘玉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这些白色结晶体的舍利应该是佛骨上脱落下来,而不是瓶子里倒出来的。

刘玉林认为这些舍利不属于铭文砖上所记载的那两千多颗舍利,而是一种全新的舍利,是佛骨再生出来的舍利,这种舍利应该叫做再生舍利。

刘玉林推测这种再生舍利应属于感应舍利,它不同于高僧圆寂火化后所得到的舍利,它是人们诚意祈求从空而得。

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两颗佛牙,牙根凹处有众多晶莹剔透的舍利子。佛学界认为这种佛牙生舍利就是感应舍利的实证,但在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佛骨生舍利的现象。

尾声但没有结束

2013年6月19日,金川县大云寺内众多僧人聚集。这一天是农历5月12日,一千年前的这一天宋代泾州龙兴寺佛舍利瘗埋地下,一千年后的同一天宋代泾州龙兴寺佛舍利安奉在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园舍利塔地宫。

大云寺附近先后三次发现佛舍利,创造了佛教史上的奇迹。1964年第一次发现的14颗舍利为两代开国皇帝所供奉。中国一代女皇武则天建立大周后敕令全国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川改建隋朝的大兴国寺时发现了隋文帝时供奉的舍利。武则天极为重视,派人打造了金棺银椁,隆重瘗埋。这批舍利开创了用棺椁瘗藏舍利的先河。

1969年,大云寺舍利发现五年后泾川再次发现舍利石盒,此舍利为北周天和二年慧民所造的石函内发现,这是泾川历史上第一次供养的舍利,它比1964年发现的大云寺舍利早100年。

2013年1月,在大云寺东侧围墙附近第三次发现了舍利出土的铭文砖,记载其舍利数量有两千余粒。

大云寺舍利的研究还在继续,或许这只是它的冰山一角。2013年出土的陶罐内还有三个琉璃瓶没有清理,或许这三个瓶子中会出现更多的舍利。不仅于此,佛典记载阿育王在世界建塔供奉舍利84000份,落在中国的有19处。《敦煌遗书》中记载第九座塔就建在泾州孤葬寺,或许孤葬寺就在泾川境内,就在泾河川地的古城遗址上,它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发现那些深埋地方。

0 阅读:41

扶摇寰宇杂谈

简介:军武知识,科技生活,特色文化,精彩艺术,奇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