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丞相萧何的创业史

开扯吧 2022-11-22 17:44:06

今天我们给大伙聊一个著名的人物,萧何。熟悉秦汉历史的人都知道,萧何是汉朝的重要的开国功臣,和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很多人对萧何没太深刻的影响,和张良,韩信比起来,戏份好像也不多,没有什么精彩的高光时刻。

韩信就不用说了,一代战神,有人做过统计,和韩信相关的成语有几十个之多。背水一战,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解衣推食,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兵仙神帅,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独当一面,略不世出,不赏之功,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推陈出新,勋冠三杰,伐功矜能,伪游云梦,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肝胆照人,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问路斩樵,传檄而定,多多益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气吞山河,乡利倍义,一竿之微,四面楚歌。这个记录估计历史上每一第二个人能比,辉煌业绩何人能及啊,就是当时最耀眼,不世功勋红到发紫的功臣。

张良就更不用说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这句话估计是大家对谋略家的最高评价了吧。  比如史上的很多著名谋士,诸葛亮,郭嘉,荀彧,都被如此赞扬。而这句话最初就是刘邦称赞张良所创,之后传世几千年。而且张良的高光时刻还不是这些,而是在鸿门宴上周全的安排,让老板刘邦全身而退,安全脱身。让刘邦不仅赢了面子,而且得了里子。 我知道你项羽要害我,我还是去了。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不怕你。宴席之上你还要害我,让天下人知道你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我还能安全脱身。呈现给天下人的是何等的气魄,实力和胸怀。当然刘邦当时可能也是吓的要死,但是这次危机处理的非常完美啊。以至于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有一万多名不是刘邦手下的将士,追随刘邦进入汉中。

这都是张良的生花妙笔,点睛之作。张良和韩信是直接参与到前方作战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比较多啊。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习惯,搞智力崇拜,崇敬各种聪明人,能人,神人。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嘛,很多难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大神,学霸分分钟给搞定了。看到这种人除了崇拜和羡慕,还能有什么表示呢。  现在也一样啊,有很多人创业不成功,然后自我安慰自己不够聪明,智力不行。 看看人家刘强东高考状元,百度,疼讯,拼夕夕,外卖公司,老板都是名校的高材生。这种智力上的碾压,你除了叹息和无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信和张良都属于这类智力大神,是天生的。这种天赋能力,普通人靠后天努力勤奋是永远都达到的高度,你说你怎么学呢?     只能是看着他们在我们面前炫技,然后惊呆,喊出。。,惊为天人。

这种智力上碾压大众,人格色彩耀眼的人,从来都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性,戏剧性更强,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张良和韩信,聊这个不怎么出彩的,故事性不强的萧何呢?

这就要回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和萧何所处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社会变化非常的快,到处充满了机会,和不确定性。80这帮人感受最深刻,大部分人从小在农村上学,大学毕业进城工作。马上就遇上了之前几千年从来没有的事情,大工厂,城市化和互联网,全球贸易。大家对时代快速的变化缺乏可靠的判断,甚至陷入迷茫。

之前的年轻人看不清前路,还能回家问问长辈,问问父母。都是过来人嘛,给你拨云见日指条明路,这个方法现在不行了。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些新东西他们也没遇上过,手机,互联网,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两眼一抹黑。那些现代化的工厂,很多技术工种他们听都没听过,你问他们那个行业技术更有前途,他们也不知道啊。

回到萧何生活的时代一样的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这年萧何36岁。楚国是公元前223年被秦军攻灭,萧何还是楚国一个沛县小小的地方官,两年后天下一统,六国尽灭。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个新物种,分封制取消了。远在900多公里之外的咸阳,成为了中央集权帝国的核心。这个王朝会走向何方,每个人的生活会怎样,没人知道。

在如此不确定的时代,你会发现萧何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每次都做对了,你不觉得有点意思么?

我们现在看历史觉得秦始皇搞郡县制,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终结了诸侯纷争,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这方面我们比西方领先很多年,干得漂亮吧,值得称赞吧!牛吧!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吧,然而 而当时秦朝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多。当时在秦朝的朝堂上有不少人就反对郡县制,他们认为一统天下之后就应该尊重传统啊,接着搞分封制。比如淳于越原为齐国博士,秦统一六国之后入秦,任仆射,是太子扶苏的老师。他多次反对郡县制,后来李斯让他离职返乡了。这个人的故事也挺有意思,以后有机会详细讲,然后秦始皇就搞了焚书坑儒,和这个家伙为代表的儒家集团有很大关系。儒家总是想回溯三代,束缚王权,搞分封那一套,秦始皇压根不接受。  李斯之前秦朝丞相王绾也是支持分封制的,最后被劝退,提前退休了。

可见先进的郡县制,整个秦朝从上到下大家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如果你是秦国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你是不是也会怀疑,这个制度长久么?

这是制度上的怀疑,接着还有秦始皇政策上的不认同。

统一之后秦始皇又干了几件事,先是派了五十万人出兵岭南,就是广东广西,海南岛,越南这些地方。然后又命令蒙恬带三十万部队,渡过黄河北上,驱逐戎狄,去蒙古草原干仗。

这些是秦国,以及六国的部队,征战十年的将士,马不停蹄地奔向新战场。

如果说打仗,军人的职责所在嘛,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为国效力。接下来的动作就让普通老百姓遭殃了,公元前217年开始,秦始皇下令每年蒸发四十万民夫北上,修长城。在之后的几年间,修筑了8000多公里的秦长城,想见当年场面之宏大,工程之磅礴。

这还不算完,修郑国渠,修骊山墓,全国修国道名秦驰道,咸阳到包头的军用高速路秦直道,等等一系列的工程,耗尽了当时的民力。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对后世来说,这些工程多半都是利国利民的建设,除了骊山墓。 骊山墓用现在眼光看,也是研究秦朝历史文化的宝库,这都是题外话了。

秦始皇还是一个急性子,我估计也是因为,秦国作为一个军事化的国家,长期处于作战状态的生活工作习惯。对工程进度和人员调配非常严格,劳动强度和惩罚力度都很重。

孟姜女的老公不就在修长城的过程中累死了,陈胜吴广起义起因就是失期当斩。刘邦带领修骊山墓的民夫,为什么半道冒死罪,也要逃跑啊。逃跑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去修骊山陵墓多半也是死路。 不过也确实,后来章邯攻打项羽凑的部队就是修骊山陵墓的囚徒,民夫。这些人最后是不是被项羽坑杀了,这是后话。

这时候你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恨死秦始皇了,首先不赞成郡县制。其次反对秦朝无穷尽的征发民力,拿百姓当机器用的干工程。郡县制之后的生活简直生不如死,痛苦的日子完全看不到尽头。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种人越来越多,是逃避服役的人和罪犯。司马迁记载说,匪寇满山遍野。

表面祥和的大帝国,底下危机四伏。有人肯定问了,秦始皇难道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秦始皇巡游的过程中,就被匪寇拦截过,还被张良行刺过。他能不知道天下不太平!

那他为什么不剿匪呢? 这个问题也简单,第一没有多余的人手,剿匪是游击战,消耗财力人力巨大。  当时全国搞建设,腾不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他认为这些匪寇不成大患,就算造反了,也没有好的武器。天下兵器都被秦始皇收缴了,化成铁水,铸成了十二个铁人。兵器方面的优势他还是很自信的,最后是实力上的自信了,消灭六国的秦军,我还干不翻你们这些土匪流寇。所以他并没有把匪寇当作一回事。

等你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不知道你会作何判断。民怨越来越大,流寇越来越多,百姓完全看不到希望。惩罚不停歇。

对于萧何来说,他的决断就是秦国这么搞下去,是玩不长,早晚会大乱。你别觉得我这是胡说八道,当时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少。

比如项梁项羽叔侄,他们在当地生活的同时,也在积极为即将到来的造反做准备。史记有记载,他们还秘密地训练了几十个死士,在当地的号召力也是很强。后来为什么他们起兵,马上就有八千江东子弟追随。你觉得这是偶然么?

公元前211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在秦国和齐国的交接地带东郡,出现了一块陨石。上面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当时人说是天意,现在我们知道,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要造反的人,为造反做的铺垫,蛊惑民心嘛!

所以当时是有很多人意识到,秦朝这么搞下去,势必会导致天下大乱。

这件事是一个大概率时间,而且有人为这一刻的到来在做准备了。

萧何为了这一刻,可谓是做了周全而务实的布局。具体是哪些操作,下期接着写,,,,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