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经济战的祖师爷,会告诉你些什么呢

开扯吧 2022-09-26 19:23:55

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增加一个人的知识,,,,等等一大堆的好处。

你是不是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文化里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会对孩子说这样话。比如在农村,一个不识字的老头也会告诉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成才能好好孝敬你爸妈。毕业了在一个公司上班,领导告诉你要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

多读书真的能提升自己吗?改变命运?不开玩笑地说,很多人是不信的,我以前也是不信的。

特别是在我们这里,一个人上学读书的时间,几乎占据了生命的四分之一。你算算看,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幼儿园三年,总共十九年。大学毕业差不多25岁了,很多人还要读书考研,时间就更长了。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你很容易找到很多高学历的孩子,生活过得不怎么样啊。甚至近几年个别博士,研究生都去送外卖,跑快递了。

如果说读书有你们说的那么多好处,读书人为什么过得这么差劲,你怎么解释。

就在最近我隐隐约约中似乎在找原因,或许能解释这个现象。

前面我们说了,农村不识字的放羊大爷,告诉村里的孩子,你得好好读书啊,长大了做个有出息的人。请问大爷会不会告诉孩子,读什么书才能变成有出息的呢?

当然不会了,对吧,他连字都不认识,他怎么知道你要读什么书呢!

如果你要追问,我该读什么书呢?

他肯定一脸蒙圈,然后告诉你肯定是,学校里教给你的书啊。

走到这一步,你发现没有,读书改变自己就变成了死循环。因为现在大学毕业生,都是读的学校里教的知识,拿着学校颁发的考试合格的毕业证。

在社会上打工啊,人生依然悲催,娶不上媳妇,车加不起油。努力一点的人,在玩命还房贷,普通一点的,一年到头口袋里也剩不了几个子。

问题出在哪里呢,读书的方法错了么?不可能啊,去看看高三的学生多辛苦,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体力脑子学习强度,不比背水上山的工人轻松啊。

早晨五点起床读书背书,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时间都在刷题读书,晚上的作业要搞到晚上十一二点啊。

说到这里,真应该多关注关注这群孩子,他们真的不容易。做家长的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或许可以抽时间,缓解缓解孩子的情绪,让他们能有一个好心情。

大家都是这么学习的,读书的方法好像也没错,读的书也是一样的,这就郁闷了。

问题出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是我们的概念搞错了,读书和上学考好成绩,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搞成了一回事。

你品品是不是这么回事,古语讲,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古代儒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当官啊。 说得狠一点,那个时代的读书,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买彩票,目标就是中五百万。

记得有一段写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的老师问王阳明,你为什么读书啊?

王阳明回答:我读书是为了做圣人啊。

他老师眼珠子都惊出来了说:你疯了吧,读书是为了中状元,金榜题名当大官,像你爹一样。

因为王阳明他爹就是状元。

然后我们看现在的教育,这个目标没有变的啊。农村那个不识字的放羊大爷说得没错啊,读书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当官,或者找个好工作,总的来说就是多挣钱,过上好日子嘛。

你去看现在的有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是这一套,上好的小学,考好的中学,进入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可问题是,这套系统是一个筛选系统。古代朝廷里的位子就那么几个,科举考试的人再多,位子也不够分。就算你才高八斗,过不了科举的筛选系统,朝廷也不会录取你。

举几个有名的例子,比如大明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 苏州府试第一名,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后来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因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不就被筛子漏下去了么。

前几年有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名字取得好有感觉啊。其实这是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全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是唐代一个屡考不中的举子,大名鼎鼎的黄巢。没错,就是黄巢起义的发起者,既然老子通不过大唐的科举系统,你们不收我,那我就创业当皇帝了。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也导致唐朝国力大衰。 估计这也是所有造反的人里面,文采最好的一个了。

不管古代的科举,还是现在的高考,能最终实现目标的人是固定的。

所有的考生抢的不过数量确定的位子而已,不能有一点闪失,玩命读书从筛选系统脱颖而出,坐到这些好位置。

读书的目的是赢得考试,通过层层筛选。在这个场景下,答对题就要比了解知识的真实情况重要。

比如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课本写的是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了一下,牛顿受此启发成了物理学家。

你想想这怎么可能呢? 牛顿先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当时物理学已经搞出了质量,速度,加速度,时间这些概念了。牛顿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搞出了万有引力。物体会从高空掉下来,多么普通的常识。需要苹果砸到头上才发现,这个现象么?

但是现在考试就有一道选择题,牛顿是被什么启发,发现的万有引力。1,掉落的苹果

2,掉落的榴莲 3,掉落的陨石 4,牛顿自己的思考。

你现在胆敢不选掉落的苹果,这道题就是零分。

说到这里,有什么感觉。读书是有两条分岔路的,一条通往考试中状元,一条是思考改变自己视野。

对于第二条路,古人讲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孔子讲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句,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两句话只能用于自我读书,而不能用于读书考试。

读书考试你不信书,你就是找死。考卷发给你,你不按课本上给的答案写,你说我有自己的看法。这题出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场景。王安石不是改革家,祸国殃民,宋朝完蛋就是从他开始的。 私下你可以这么讲,考试你敢这么干,初中你都毕不了业。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读书提升智慧啊,丰富知识啊。要达到这个目标是有前提的,读书你得思考,不去思考的读书实现不了这个目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看了这么多书,脑袋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啊。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那位。编写了《资治通鉴》,宋朝的宰相。

官当的也很大,资治通鉴里很多的文章讲一个概念,德行人品很重要,要成功这个必不可少。

站在今天我们去看,成功和道德高尚有必然的关系么?当然道德也很重要,没有否认道德的意思,就成功和道德的因果关系来说。

当然他写这个主要是为了约束皇帝行为,有当时的历史目的。 而大量事实证明,道德高尚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可能道德高尚还会败得一塌糊涂。

请问秦始皇道德高尚么,符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么。杀儒生,建工程,奴役百姓,不搞仁政,远交近攻,出尔反尔。

春秋有一个宋襄公,不鼓不成列说的就是他。打仗对方敌人没有准备好,道德高尚的宋襄公是不会先发动攻击的,最后他被揍得很惨。

你看,如果你按照司马光告诉你的结论,读《资治通鉴》没有独立思考,你考试是没问题的。但是你按他这一套投入生活工作运用,你很可能变成宋襄公。

一不留神又写了一大堆,开始讲今天的故事,讲管仲。

管仲也是一个在道德上可圈可点的人,首先当逃兵,打仗多次逃跑。和朋友做生意自私,私自分钱,多拿钱。这老先生不光是经济战的鼻祖,还是妓院供奉的祖师爷,据说第一个开妓院的人就是他。道德高尚恐怕和这老先生联系不到一起吧。

可是管仲是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载入历史的。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接着说一个很多人听过的故事,管仲亲自操刀的计谋,买鹿制楚。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齐王要攻打楚国,管仲说现在不行,不是时候。

你给我一段时间,待时机成熟我在通知你开战。齐桓公就同意了,这边管仲就着手去准备。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比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也不值钱,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谁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活鹿,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

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国上下从商人,士兵,农夫都去抓鹿了。鹿的收购价一路飙涨,到了40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结果误了农时,良田都荒废了。

然后齐国联合诸侯大兵压境,三年后楚国失败认怂了。

你听着这个故事很合理吧,管仲真聪明,这么早就知道炒作,搞经济战了。楚国人真弱鸡啊,贪图一时财富。

我要告诉你,事实那里有那么简单。这是有人刻意简化的,或者是根本不了解情况写下来的。

你随便去搜,基本没有作者写这个故事发生在那年,所以我可以很得瑟地告诉你,时间我知道。具体就发生在公元前657年秋天。

为什么能这么确定呢? 因为在第二年的春天,齐桓公就率军征讨了楚国。

你想楚国人是秋天去抓鹿,误了播种农时,但是秋收的存粮还是有的吧。 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存粮差不多就吃完了,老百姓没粮,国家就会恐慌。这时候齐国发动战争,合情合理,你没粮食你怎么给我打。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常识性错误,老百姓为了抓鹿,耽误农时庄稼都不种了么? 怎么可能呢!

历史上从来没有,就算在今天,也有很多在大城市的农民。农田还是要种的,庄稼成熟季节还要请假回家收庄稼的,或者找人代收。

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可能顶得上种田一年的收益,他们都不会放弃种田。在古代你说怎么可能呢。

何况抓鹿哎,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鹿又稀少全民参与本来就不现实。为了一个希望渺茫的事,本职工作都不干了,田地撂荒?

你看这个情况就变得很有趣了,既然没有全面去抓鹿,老百姓又种了田,为什么楚国还会认怂呢?

真实原因是,管仲派了大量的商人跑到楚国收粮食。

估计有人会问,他们这么疯狂地收粮食,提升价格不会引起楚国管理者的警觉么?

答案是,没有引起警觉。因为收粮的商人,压根没有怎么提升收粮食的价格。

是不是想推理小说越来越有意思了。

收粮的不涨价,农民怎么会有卖粮的积极性呢?

管仲经济战争成功的一个重要核心就在这里。因为鹿的收购价在不停疯狂涨价。

说道这里你可能有点迷糊,鹿价涨和卖粮食有毛线关系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新闻,前几年在一个农村有一个骗局,一个贫穷的农村乡镇总共被骗走了几千万。

骗局你说他有多高明么?也没有,一伙骗子几个人,到了一个乡镇说他们搞了一个项目,现在需要资金,高利息借钱,每月返利息。

年利息20%,比如借你一万,年底还你一万二千块。但是这个利息按月返你,一月一千六百多。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能出这么高的利息,能借到钱的地方太多了。这好事怎么可能轮到老农民呢!

但是总有一两个贪心的啊,想去试试,结果一试不要紧,真的是月月放利息给钱啊。

剩下的事可想而知,告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找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乡镇都沦陷了。 而且很多人还会从中间抽成,骗子不是给20%么,第一波上当的人,告诉后面的人利息是18%,第二波告诉第三波15%,层层抽成。

所有人都被卷入骗局之后,就会想收益最大化,投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于是有资产的人抵押房产,卖车子,贷款。普通人就借钱,那到了只会种田的人呢,肯定就是把粮食卖了换成钱。

回到前面的故事,楚国鹿收购价在疯狂飙涨,那些楚国的鹿贩子就要筹钱买鹿了。资金的缺口就出现了,刚才讲的高利息骗钱的情况开始上演。 农夫就会把自己家粮食卖了,把钱借给鹿贩子,坐收高额利息。

所以齐国的收购粮食的商人,根本不用刻意地提升粮价,就从楚国收购了,农民大量抛售的粮食。

然后管仲的围猎计划就开始了,先是联合其他诸侯国,都不准往楚国卖粮食。几个月之后,诸侯联军就开到了楚国边界,楚国派出使者直接就认怂了。公元前656年楚国和齐国为首的诸侯结盟 称为 召陵之盟。

这场通过经济战,管仲兵不血刃地让齐国获得了大胜,这场仗也就半年时间。

历史记载也是如此,哪些写三年的纯属胡说。

最后说一点感概,管仲是一个洞察人性的大师。所以他能清晰的明白大部分人的选择,当一个更好的选择(卖粮赚高额利息)和一个普通选择(不为所动平凡度日)摆在你面前,谁能逃得了人性的选择呢。

有一句话叫做不要去考验人性,人性从来都经不起考研。 智力,道德,法律,规则,往往都干不过人性啊。

3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