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一八七)孔子论君子:有恒君子

翻蓁熙 2024-02-15 04:25:43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没机会见到;能够见到学习圣人之道的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没机会见到;能够见到有恒为善的人,就可以了。那些,把无当成有,把空虚当成充实,把困顿当成舒适的人,很难有恒心。”

-- 原典出处《论语 · 述而篇第七》

这里说了几种人?四种。哪四种?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孔子将这四种人分成两类,“不得见”和“得见”。

圣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什么是“不得见”?没见过,说明当时没有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可能有,比如尧舜等古代圣王。

为什么“不得见”?圣人无过,善人无恶。无过无恶,境界极高,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两类人难得难能,因而“不得见”。退而求其次,得见君子、有恒者可也。

君子和圣人,是什么关系?君子学习圣人之道,君子虽有过,改过则近圣。

善人和有恒者,是什么关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偶行一善,不能称为善人,能择善固执,持之以恒,日日善,事事善,方可称善人。

此处说得明白,圣人善人难得难能,境界高远,但君子学习圣人之道,改过迁善,持之以恒,也能抵达圣境。

这似乎是指出了一条君子成圣之路,路很清晰,怎样走这条路呢? 须当“有恒”,必要持之以恒,择善固执。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古往今来,学习圣人之道的不在少数,最终能成为圣人的却不多,问题出在哪呢?恐怕就在“有恒”。

能不能“有恒”可以从人的状态看出来,孔子说,有以下特征的人,成不了有恒者。

无而为有,“无”与“有”对举,明明没有却认为有。人之常情,没有会争取有,当认为自己有的时候,努力也就停止了。

虚而为盈,“虚”与“盈”对举,一空一满,明明空虚却认为充实。人之常情,虚则能受,满则溢。

约而为泰,“约”与“泰”对举,明明处境困顿却认为舒适,现代人说的“温水煮青蛙”是也。人之常情,“约”则努力改变,“泰”则安逸而止。

有无、盈虚、约泰,都是主观的感受。有、盈、泰,则自满自足,导致的后果就是“止”,“止”则无恒。无、虚、约,常感缺乏、空虚、困顿,才会不息不止努力改变。

圣人难遇,却可以通过文字“见”,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是怎样从君子成为圣人的?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厌不倦,正是有恒君子的模样,始终保持空虚、不足的状态,不息不止,行健不已。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