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的生活现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对于普通打工者而言,生活并非如外界想象中的那般富足轻松。在美国,一个没有房贷车贷负担的普通人,一周需要工作60个小时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计。在如此紧张的工作压力下,大多数时间,他们在家做着简单的餐食,很少有机会外出就餐。
2、美国,跟中国一样是一个幅员非常辽阔的国家,南北方的差异宛如中国南北的差别,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也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赴美工作、追求美元收入的梦想吸引了全球许多人,包括不少中国人。现实往往不尽人意,若没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流利的英语能力,即便是迈出了这一步,所能选择的也大多是辛苦的体力劳动,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3、谈及美国的社会问题,别看美国的人均GDP远高于中国,人均公共安全支出也是中国的8.4倍!但美国的谋杀案发生率、自杀率、暴力事件发生率均远高于中国多倍,每年因吸毒过量致死的人数更是惊人!尽管美国在物质条件、信仰规范、安全投入上都位列前茅,社会问题依旧严重,这似乎与对人权的高度尊重、社会的公平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讽刺的关联。
4、在日常生活方面,美国的快餐普及,价格亲民,KFC、麦当劳等快餐店成为了不少普通人选择的餐饮场所,而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富裕阶层则不屑于踏足这些快餐店。
此外,名牌运动鞋在超市的售价,一双就三四十美元,很多商品都比较便宜,更别说美国的奥莱大幅度折扣。这样的物价,谁不会感到爽?让人感受到了物价的亲民和购物的乐趣。正是这种消费环境,让许多到美国的外国人感到惊喜。
5、在美国,小费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很多人对此有所不满,认为小费有时过于猖狂,尤其是在几年,"建议小费"的比例常常从18%起跳,有时甚至高达20%以上。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同侪压力的影响,让不少人在心理上感到负担。在美国,不少人为了面子或是社会礼节,不得不遵循这样的小费文化。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给出小费的比例往往取决于服务质量。例如,餐饮服务,午餐可能给出15%的小费,而晚餐则根据服务员是否及时续杯或询问需求而调整至18-20%。而对于快餐或自取餐点,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许多人则选择不给小费。
最近几年,由于物价上涨,中餐自助或日式快餐,给出的小费比例也有所增加。而对于乘坐Uber或Lyft,小费则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判断,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给出15%的小费以示感激。美发则通常给出15-20%的小费,根据服务质量而定。
6、美国的房价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非市中心地区,一套房子的价格可能在30-60万美元之间,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这几乎是不可企及的梦想。因此,许多工薪阶层选择租房生活。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压力极大,与人们想象中的“美国梦”相去甚远。城市中的流浪汉问题同样突出,不少无家可归的人选择在街头、公园、地铁口等公共场所搭建帐篷或直接露宿。
7、在美国的乡村小镇,自然环境确实非常好!几乎家家都住在小别墅里,郁郁葱葱的大草坪、干净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如兔子和松鼠。
美国的森林公园保持着高度的原生态,为爱好自然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户外探险机会,无固定路线的森林探索、穿越峡谷小溪、无保护措施的自然体验。
8、在美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彩礼要求,但在婚恋市场中,经济条件仍是被许多人重视的因素之一。很多女性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相当或优于自己的对象,一些家庭在婚前会要求男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比如买房,哪怕是通过贷款实现,但必须将双方的名字都写在房产证上。
9、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很多国家相比较为简单。工作日的早餐往往非常简便,可能仅仅是两片华夫饼、一个早餐可颂或者一瓶蛋白质奶昔。
稍微豪华一点的早餐,也不过是用微波炉加热的冷冻可颂,其中夹杂着香肠和炒鸡蛋,这种简化到极致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丰富多样的早餐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午餐也是极其简化,对于大多数美国学生和老师而言,午餐通常就是一个三明治、一包薯片和一瓶可乐。
美国的晚餐相对来说会丰富很多,感兴趣的话我再聊聊这方面。
长时间生活在美国,很多人也会逐渐习惯于那里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室内长期恒温,冰箱里总是堆满食物,对资源的大量消耗:自来水便宜到好像免费似的、电脑空调之类的一天到晚不关机,习惯了大排量的交通工具,还有就是习惯了提前安排计划 等等。
10、社会保障,美国人看病大多依赖于私人保险,高昂的医疗费用常常让普通家庭难以承担。一次普通的医院检查或住院治疗可能耗费半年的工资,让很多人面临经济压力。
11、美国人的乐观态度依然让人印象深刻,至少在外人面前给人感觉是这样的。比如在遭遇不便时,如火车故障停运,他们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不幸的遭遇视为一次冒险,后来列车中途停了一两个小时后终于宣布启动了,大家就开始热烈的欢呼。美国人真的碰到一点开心的事都喜欢欢呼,情感特别外化。
12、在美国的公立学校体系中,教育本身免费,细究起来却有许多额外的经济负担。学校虽不明言要求捐款,但各种募捐方式层出不穷,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家长们虽然口中说着“自愿”,实则深知孩子是否捐款在学校中是个公开的秘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捐款多少成了孩子社交地位的一种非官方标志,捐得多的孩子和家庭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优待。
美国也是一个人情社会,关于这一点,如果你不是在美国生活三五年以上,可能很难察觉到,美国的人情世故与我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美国,许多基础服务坚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需要人情。
然而,在那些非基础服务领域,灵活性的空间大大增加,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在学校录取、工作机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资源的分配和获取往往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里双标是起点,各显神通走关系,稀缺的资源都是需要去抢的。但是下限够高,只要不是太顶级的资源,基本都能混到,物质条件太丰富,没办法。
13、美国小学生的生活几乎没有作业负担,学校建筑多为一层的平房结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柜子。美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显得更加轻松自在,基本上没有作业,更没有补课。
高中阶段的走班制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每个老师有一个教室,而学生上课要去到对应的教室去上那个老师的课,有点类似于在国内上音乐课或者计算机课的感觉。
除了行政老师以外,美国老师没有办公室,据点就是教室,在教室的一角有办公桌,储物柜,以及电脑。正是因为每个老师有属于自己的教室,老师们可以尽情装饰自己的教室。
14、关于家庭支持,很多国内人认为美国人情冷暖,孩子18岁成年后就独立。实际情况是,许多正常家庭的父母依然愿意为孩子的教育和未来不断努力,包括支付大学学费、参加辅导班、支持兴趣班,甚至给子女买房,付首付很常见。总而言之就是,大家都是地球人。
美国的确有很多优秀的大学,但高昂的学费成为了普通家庭的一大负担,虽然奖学金和助学金存在,但对普通家庭来说依旧难以触及。
15、在美国,限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建议而非强制执行的规则。如果某条道路标示的限速是45英里/小时,那么你会发现大多数司机都会开到50至55英里/小时。
这种普遍存在的超速行为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美国道路上缺乏监控设备。与许多国家铺设密集的路边摄像头不同,美国的路口并没有安装用来拍摄闯红灯或超速行为的摄像头,更别提其他类型的治安摄像头了。这意味着,除非有警察亲自躲在路边,使用测速枪进行监控,否则超速行为很难被捕获。
16、关于公共交通的状况,美国的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像纽约或华盛顿特区这样的大城市中,存在地铁,但设施相对陈旧。考虑到纽约地铁系统已有125年的历史,其老化程度在所难免。
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则更加令人头疼。以我所在的北方某州州府为例,普通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为30分钟,而那些客流量较小的线路发车间隔更是达到了一小时一次。这就意味着,一旦错过了公交车,可能需要在站点等待半小时以上。
17、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了美国的汽车文化。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88辆机动车,这里的“机动车”包括轿车、SUV和轻型皮卡,但不包括摩托车。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除了一些大城市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完全围绕着汽车来展开。可以说,对于美国人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像是他们的双腿。
18、由于汽车的普及,导致公共交通系统和人行道等设施在很多城市被视为次要的福利设施。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既然大多数人都拥有汽车,那么这些公共设施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少数需要它们的人。因此,只要这些系统“能用就行”,其实用性和便捷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趣的是,一些富人社区甚至将“附近没有公交站”作为房产的卖点之一。在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看来,没有公交站意味着那些依赖公共交通的流浪汉无法轻易进入他们的社区,从而保护了社区的安全和社区公共设施的完整,如图书馆、游泳池等。
一周工作60小时勉强维持生计?你做啥工作工资这么低,就这样在别的国家也生活不下去,美国超市物价可以和我们持平的
生活三年得出孩子一样的感受信息?笑话[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除了美国本土人之外,能去的人都有背景的,一是投靠,二是大款,三是精英,四是留学生。花全世界的钱给自己做事……
蒙你呢
为何不在美生活13年再感慨一番?
赏
说到的基本是这样
我也没看出美国有多特别呀,怎么就“难以置信”了,跪久了站不直了吧!
嘿嘿嘿。。。美国肯定有其优点,否则中国那么多精明的富人,就不会选择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