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成祖朱棣没能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明朝局势将会如何?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8 09:00:04

朱棣成功夺取政权之后,做皇帝时也算是比较亮眼,为大明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有利就有弊,他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的隐患。而今天与大家讨论的是,如果当初朱棣没有夺位成功,建文帝的明朝会发展得更加好吗?明朝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明惠帝(建文帝),即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太祖孙,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即帝位,改元建文。用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燕王朱棣借口出兵,攻陷京师(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或说他自焚死,或说由地道出逃,换僧装流浪各地,字号应稳,明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

关于建文帝出逃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种传说:建文帝出逃之后就近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

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

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句“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也是建文帝归隐于此的一项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帝引入寺中躲藏。

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于是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坐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史书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

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标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

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秦王、晋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证,后果将非常严重。

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1383)五月莞。因此太祖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逝世。朱允妏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从年号来看,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百姓和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他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体察民情。

建文帝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威胁。

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3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的势力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针对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作出准备,当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又很快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经过4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认为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自己就是叛王。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多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朱棣到了皇宫,只看见宫中大火熊熊,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他。

“靖难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称帝,改年号永乐,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内文臣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4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的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生涯,4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做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l岁了。

但在位仅仅4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的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焚说。据永乐年间的史料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与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

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

不到4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人城。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随其蹈火而死。

燕王朱棣人宫后,清宫3日,搜查建文帝下落。

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可以证明。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

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了吗?还是玩得金蝉脱壳?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几种说法。

削发为僧说。清代有位名人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3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3个人的名字。

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3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9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人,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8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人观为僧。”至此,建文帝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还有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10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淡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淡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胡淡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城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近年也有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事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一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夺得建文帝的皇位,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从很多方面分析,建文帝怎么看都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他重用大儒,身边的大将只有耿炳文和李景隆。两人中,耿炳文是守护南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是懦弱胆小之辈。朱棣率军攻打南京城时,打开皇宫城门的人便是他。

而朱允炆识人不慧,选择了重用了李景隆。对选拔人才非明智之举,还有坚持削藩也是被一些大臣们鼓动,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大局观。

倘若建文帝削藩成功,其它的藩王也都会乖乖的,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也会让实权落到那帮文臣的手中,估计又走到以前宋朝的老路上,明朝的未来不能延续更久。

朱棣夺位成功后,建立了内阁制度和三厂一卫,遥控朝政的运行,他才能放心四处征战。内阁制度和三厂一卫可以说可以互相制衡,让权力趋于平稳。

永乐皇帝也算是一位雄主,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建造了延续了600多年的紫禁城,还设立了天津卫。

朱棣还加强了海运和陆运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时让明朝多了60多个属国,开通西域往西亚邻国之间的运输,让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缔造了大明皇朝的繁荣。

当然,朱棣做皇帝,让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众多的奇葩皇帝,主弱臣强时,朝堂上文臣与三厂一卫斗争残酷,出现了阉党把持朝政的情况。

如果当初朱棣没有夺位成功,建文帝的明朝可以预见没有朱棣在位时那么好,主弱臣强的朝堂,却很容易发生动乱。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只是对明朝一些知名事件的猜想,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细细说明,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

0 阅读:17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