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5位农民起义领袖,伟人毛泽东对他们的评价,有几个共同点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8 16:35:01

【前言】历史上常常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使他们能够叱咤风云,平步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进程。史书上记载的农民起义,大大小小共达48次,唯有五次农民起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领导他们揭竿起义的领袖,也决定起义的成功或者失败。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农民阶级都是一股很强大的社会力量,哪怕强盛如秦汉王朝,还是隋唐和元明清,也会被农民起义所颠覆。

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当统治阶级奢靡又横征暴敛,百姓却食不果腹生存困难时,他们就会为了活命而推翻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伟人毛泽东在一些论著和讲话中,就曾多次引申对这五名农民起义领袖的评点,以此作为警醒之言。

高举义旗前无古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前后虽只有六个月,但革命风暴席卷了全国,大大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毛泽东称他们“为农民树立了用暴力反抗封建压迫和封建剥削的光辉榜样”:

秦朝末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封建剥削的光辉榜样。这次起义的杰出领袖是陈胜和他的战友吴广。

不仅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而且为农民树立了用暴力反抗封建压迫和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

——引自杨建业的《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狄》(见1978年7月7日《光明日报》)。

“陈胜你知道吗?噢,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第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打了几个胜仗,称上了王,就骄傲了,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史记》这本历史书里说,陈胜称王以后,家乡的父老去找他,因为在殿上叫了他的小名,他就恼羞成怒,甚至杀害了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毛泽东讲述了陈胜王的故事,然后说:“你刚才说得好,叫不叫得‘罗瞎子',能看出你有没有官架子。苟富贵,毋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引自权延赤《伟人的足迹》(见唐汉、振肖主编的《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上卷第187一188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不堪其苦,遂辍耕而叹,揭起义旗。他们纯粹代表农民利益者,同时有汉高祖、项羽等皆起兵讨始皇。

——引自毛泽东1926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关于《农民问题》的讲课(见唐汉、振肖主编的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上卷第188页,

一误、二误。

——引自毛泽东对《史记·陈涉世家》的批语。《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上卷第188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敢于“奋臂为天下倡始”面对暴秦,敢于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敢于抱定“死国”的决心“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无畏精神,值得歌颂!

在陈县,他们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农民战争,而且为后来历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不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勇敢战斗、至死不屈,开创了用武装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光辉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这是永远值得人民敬佩和纪念的。

作为第一个农民革命的领袖,陈胜、吴广的言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他们表达了农民在封建社会残酷统治下的政治与经济要求,成为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革命纲领的智慧之源;其二、他们策动农民起义的方法,启发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导者。

他们都善于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宣传、发动农民起义并组织力量。因此,毛泽东多次对他们的功劳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们反抗暴秦完全是正义的,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结局以及两个人的品格,充满悲剧的色彩;陈胜、吴广的思想和作为则具有历史的喜剧意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又一个农民革命悲喜剧的火种,成为深蕴于中国农民中具有极强活力的遗传因子。

毛泽东读了《史记·陈涉世家》后,深有感触,既为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又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他作了批注,认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建立政权后,贪图享受,脱离群众;二是用人不当,以致祸国。

毛泽东指出的以上这两条,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政权的通病。如唐末的黄巢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朝的太平军起义,都有这两个缺陷。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政权的痼疾,一方面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张楚政权中的病菌代代流传的结果,以致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政权一代比一代暴露的缺陷更明显,造成的祸患更剧烈。

天道不均吾为汝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私盐贩出身。乾符二年,科举不第的黄巢聚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反抗腐朽的唐王朝。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举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继续率领起义军先后攻陷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建齐称帝。

大齐政权建立后,没有乘胜追歼唐朝残余势力,加上起义军没有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内部发生分裂,最终被打败。黄巢战败自杀。

胸怀壮志的青年毛泽东对这一惨痛历史教训深以为憾。毛泽东这样评点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皇帝黄巢: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植看落晖”,得毋像黄巢吗?

——引自毛泽东读谷永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34页)。

黄巢山东人,当时科举不第,气愤而起,由山东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西,这是农民暴动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是完全代表农民利益的,其所以失败者,以始终暴动所致也。

——引自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农讲所的讲课(见《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21页)。

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引自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

唐末黄巢起兵,所向皆克,由于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被地主所宣传为强盗,无恶不作,所以失败了。

——引自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今有历史明文鉴戒,举事实作证,以黄巢为例,《旧唐书》说“林言斩巢”《新唐书》又说“太原博野军杀言,与巢首俱上溥(时溥为武宁节度使)。”看来,林言拿黄巢的头请赏,连个铜钱也没有搞到手,反而赔上了自己的头,岂不哀哉?

——引自舒群的《毛泽东故事》,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10年之久,队伍从数千人曾壮大到60余万人,他南征北战,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打得唐军“望风而遁”、“如鼠走穴”把已分崩离析的唐王朝又闹个天翻地覆,使广大受苦难的民众扬眉吐气。不久以后,溃烂的唐王朝就灭亡了。

起义虽败,但起义军的声威却彪炳史册;黄巢虽死,但老百姓却希望他不死。在湖南宜章县的黄沙峒——这个黄巢起义军到过的地方,南宋时还有黄巢庙。在山东长清县纸坊庄,也建有黄巢寺,后来历代统治者要更改其名称,都因民众的反对而没有成功,一直到清代末年还是这么叫。

黄巢所犯的一些重大失误,导致了他的失败。首先是“流寇主义”。

在10年的起义斗争中,他始终流动作战,转战12省,行程数万里,未能建立比较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可以依赖的物质和兵员的供给基地。

所以毛泽东早在1927年就总结黄巢失败的根源在于“始终暴动”,时刻处于战争状态,不能停歇下来建立后方基地,其大齐政权也就没有牢固的根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时,也往往谈及这一历史教训。

和尚皇帝仅此一人——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上常常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使他们能够叱咤风云,平步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进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历史上,由和尚而得天下的,仅他一人。毛泽东称朱元璋能军,仅次于李世民。

伟人毛泽东评价朱元璋:

伟人毛泽东评点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的晚年)。

——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第2499页,档案出版社出版。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引自毛泽东读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的批语。

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时睡着了常作“天子”形,郭子兴见而奇之,收为部下,后代郭子兴而起。初犹能代表农民利益,以后遂变为代表地主的利益了,故能贵为天子。

——引自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引自毛泽东1953年2月23日同陈毅等人的谈话。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由贫苦和尚创世立国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他出身贫苦,识字不多,但他了解民情。创业过程中,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经过十七年的艰苦斗争,他终于削平割据,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较稳固的大明帝国。

建立明朝后,他注意减少对农民的剥削,劝课农桑,兴办学校,抑制豪强,派兵戍边,使百姓得以安宁;尤其他整顿吏治,反对贪官污吏,使王朝威信大增。

他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仅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而且也为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毛泽东对他评价较高,认为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在于“取得民心”。

史书上称他“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定礼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但在稳定政权之后,他用官心疑,常以私访及派遣锦衣卫特务方式侦察吏民,使君臣离心。他不经查实,妄杀功臣,屡兴文字大狱,甚至一怒之下株连万家。尤其他以酷刑驾驭臣僚,达到了残暴无德的程度。这些只能堵塞政治言论,于施政不利。

成难败易令人惋惜——大顺帝李自成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终于推翻了明王朝。但由于他们无力应对新形势,结果迅速被镇压。毛泽东在对其赞许的同时,深表惋惜。

毛泽东这样评价大顺帝李自成:

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八(百)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两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

——引自毛泽东1944年4月29日致李鼎铭的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0―231页)。

“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近日我们印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和国家,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引自1944年5月20日毛泽东论及国家命运时的谈话。

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

——引自王首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对干部的培育和关怀》。

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引自毛泽东1938年关于保卫工作的一次讲话(见唐汉主编的《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下)第377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引自毛泽东1949年3月23日进北京前同周恩来的谈话(见唐汉主编的《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下)第379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引自1929年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见唐汉主编《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下)第379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李自成虽然仅活了39岁,但他的名字曾使敌人闻之丧胆。他艰苦卓绝地与明王朝斗争了15年,纵横了十几个省区,终于领导百万雄师推翻了明王朝。

在领导农民起义的战斗中,李自成和英雄的起义军出生人死,转战南北,东征西讨,百折不挠。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丰富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内容,穷苦人民把他看成是自己的解放者。

的确,他具有坚定斗争意志,深沉的政治见解和出色的军事才干,完成了推翻明朝统治的伟大任务,建立了大顺国,为推动历史前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起义最后仍然遭到了失败,但他不愧是中国古代无数农民英雄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民族英雄;而农民军失败的教训也将长久地为后世所记取,成为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一个精神武器。

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认为是“两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

其失败的原因,一是在胜利形势下,缺乏战略远见,对满汉地主阶级联合进攻的严重危险估计不足,战略指导失误;二是没有建立较巩固的根据地;三是没有注意发现、选拔一批能统军治国、独当一面的人才;四是没有学会野战,没有学会守城;五是进入北京城后,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对敌。

因此,毛主席在抗战胜利前夕要求我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面对清朝腐败的格局、有良知的中国人心急如焚,为了重振中华民族雄风、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最早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的就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他率领义军坚持斗争十四年,驰骋大半个中国。

他虽然失败了,毛泽东仍称他与孙中山一道是中国寻找真理的代表:

毛泽东评点天王洪秀全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引自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

我们向来读中国史,不注意阶级斗争的事实,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如秦二世时,起来革命的陈胜、吴广是农民。汉高祖是流氓,也是无产阶级推倒贵族阶级的革命,不过在农业社会里,他们革命成功后,又做起皇帝,自己又变成贵族阶级了。太平王洪秀全号召广西一班失业农民起来革命,大有社会革命的意义,孙总理也很佩服他。

大家只知道打倒他的是清朝政府,而不知真正打倒他的主力军,却是地主阶级。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为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是团练出身,团练即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武力,他们见洪秀全领导一班农民革命,于他们不利,遂出死力来打倒他。故太平天国之事,不是满汉的战争,实是农民和地主的阶级斗争。

——摘自《纪念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4-35页)。

历史上领导多头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东,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

——引自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引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洪秀全的一生,为了寻求解救中国的药方,向西方学习真理,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最大的一次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太平天国革命无论在政权的组织上、军事艺术上,还是在建构理论体系上,都达到了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水平。而这一切,当然首先归功于这场农民革命的思想领袖与政治首领、太平天国的缔造者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有一大杰出创造,这就是从西方借来一个无所不能、无能不在、比皇帝的权威还要大的上帝,来打倒、否定和扫荡现实世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权威。毛泽东称他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性人物,其原因正在于此。

不过,以拜上帝教来组织、发动农民革命乃至试图用西方传来的基督上帝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也给太平天国革命带来致命的缺陷。

作为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集中表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以及封建专制的空前思想反抗。洪秀全反抗封建专制的叛逆性,在后世引起了深刻的影响。孙中山十分佩服洪秀全的革命精神,他称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自诩“洪秀全第二”,他周围的人也都“以洪秀全呼之”。

华兴会的创始人、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回忆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革命派著名的宣传鼓动家章太炎是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积极宣扬者,在《中国通史目录》中,他将洪秀全列人“考纪”,认为洪秀全“功虽不就”,但其功绩足可与明太祖朱元璋相比,他手下的将领如石达开、李秀成等人与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比较起来,也“当有过之”。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仅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导,而且对中国近代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领的湘淮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乘势崛起,构成政坛上的新兴势力。

和清朝固步自封的顽固官僚不同,曾、左、李等人精明强干、志在革新,正是在他们主持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企业,迈开了近代化的最初步伐。其次,湘淮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形成督抚专政的局面,他们在各自地盘上控制军政和财权,相互横向串联,与清廷中央隐然对抗,近代军阀遂由此发端。

清朝统治虽一时出现“同治中兴”的气象,但整个结构已经出现无法弥合并日益扩张的裂痕。

中国农民阶级的意识形态以革命反抗与封建落后兼具的两重性为特征,作为农民起义领导者的洪秀全因而必然地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一个专制政权的破坏者,另一方面,他是另一个专制政权的创立者。

与太平天国有过接触的容闳曾叹息说,太平天国“无有创造新中国之能力”,这实在是一针见血的见解,反对封建专制又必然走向封建专制是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袖们无法摆脱的桎梏。

洪秀全的悲剧与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深刻表明,旧式农民战争无力解放自己。毛泽东于四十年代建议郭沫若写太平军,其意无疑在于总结这场农民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总结: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如伟人评点的这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朝的太平军起义,他们都是农民利益的代表,都是想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一是建立政权后,贪图享受,脱离群众;二是用人不当,以致祸国。唯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在于“取得民心”。他懂得“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道理,建国前都以农民的利益为主,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0 阅读:11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