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表于1933年8月15日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8号,署名是洛文。这是鲁迅的一篇杂文。
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揭示出了我们另一个很深刻的国民性——“沙”,我们的民众根本不团结,像一盘散沙一样。
这种散沙从上到下都是,鲁迅先说官吏:
“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
也就是说官吏们如果都是忠于朝廷,就没有那么多贪官了,小吏如果都是忠于衙署,就没有多污吏了,说白了,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都想着“升官发财”。但问题是财从何来呢?
鲁迅直接揭示,“是从小民身上刮下来的。”
在这一点上,鲁迅可以说毫不避讳。那么,如何才能搜刮呢?鲁迅又直接说了。
“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烦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沙才好。”
也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只要民众都如同散沙一样,就能个个击破,就好治理了,这里鲁迅揭示出了我们什么如同散沙一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这是统治之道,是统治要让我们像一盘散沙一样。
为什么我们总是像一盘散沙一样?“人们在社会里,当初是并不这样彼此漠不相关的,但因豺狼当道,事实上因此出过许多牺牲,后来就自然的都走到这条道路上去了。”
“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先前有跪香,民变,造反,现在也还有请愿之类。他们的像沙,是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人原本是有人性的,人性中也是有爱的,我们也需要相互关爱和信任,也是能团结的。但是只因为专制当道,豺狼当道,关系和信任带来的却是牺牲,最终人心散了,心也凉了,于是走上了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了。
专制当道下,统治者热衷于将民众变成散沙,使之无法凝聚,如何使民众变成散沙呢?那就是在民众中制造矛盾、隔阂,使他们彼此互相对立。
统治者尽量鼓励老百姓往上爬,“爬”到上层社会里去。
“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踏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
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了”。
其次,通过“法”,专制社会中的“法”是“王法”,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最可怕的是株连和连坐的“法”。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而是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就牵连数不清的无辜的人。一次文字狱的受害者往往成百上千。
这种“法”所针对的不单是某一个个人,而是全社会。不但使“有罪”的人无处藏身,而且更可怕的是,使整个社会的成员互相牵掣,互相猜疑,互相戒备,人人自危。即使最亲的人也不敢相信,最亲近的人际关系都受到破坏。整个社会被扭曲成完全违反人性的畸形状态。最终形成造成一片恐怖气氛,“使人们各各分离”。这就是如同散沙一般的了吗?
更主要的这种“法”鼓励人当恶人。比如鲁迅另一篇文章《药》中,夏瑜就是被自家人夏三爷给揭发的。如果夏三爷“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所以他只能选择告密。
像夏三爷这样的人,开头可能只是出于自保,结果不断保全了自己,而且从中得利。这就鼓励他一步步走下去,成为真正的恶人。即使对他自身并没有什么危害,为了自己获利他也会主动去告密害人。
专制的统治术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人物,甚至被当成榜样,这样民众会照着学,不乏栽赃诬告陷害。在清末,不少人就是用告密捕杀革命党人作为升官的手段。当然,他们这样做,都是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冠冕堂皇的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君上和爱国。于是就会一呼百应,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响应、接受。
也就是说,鲁迅早就看透了这一切,在当时社会中,黑暗势力统治之下,这种事情很多,而且愈来愈严重。鲁迅说:
有些人“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为当然,而最可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贩人命以自肥”“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
等等,这种事情在那个社会多如牛毛。鲁迅说:
“我自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近来这样的黑暗,网密犬多,奖励人们去当恶人。”
于是正直无邪的人不断被毁灭,害人卖友者却步步高升。正气下降,邪气上升,社会道德风气愈来愈坏,民众越来越像一盘散沙,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南腔北调集·沙》
罗良平.《王道与霸道——鲁迅对封建主义统治术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