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正式参加了工农红军的杨世俊,总觉得自己的这个名字太过文绉绉,少了几分勇武之气,于是他选择为自己改名为“杨勇”。
而这一个“勇”字也诚如他之所愿,从此贯穿了他的一生。
勇猛无匹上将军1913年,杨勇出生于湖南浏阳文家市的一户贫农家庭。
家境贫寒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而言是苦难,却也更是一份磨砺。年纪轻轻,他便已经有了反抗精神。
在里仁学校读书时,他受到老师影响参加了童子军,还加入了共青团。而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勇”字含义,也在他的心中萌芽。
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众多共产党员、进步群众惨遭杀害。年轻的杨勇,跟随浏阳农军参加了攻打长沙。但长沙毕竟是大城市,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很明显,最终农军以失败告终,杨勇也辗转江西、常德等地及至年底才回乡。
后来,他在浏阳县立中学学习,17岁时他成功成为一名党员兼红军战士。
不过一开始,他却只是分配到了宣传队之中,这也让他很是“不满”,于是也就有了前文中改名的一幕。
而后杨勇参加了苏区的所有的反“围剿 ”战役,作战中他勇猛无匹,尽显骁将本色,职务上也不断的擢升。
1933年的洵口战役中,身为团政治处主任的杨勇率队冲锋,一颗流弹直接擦过他的头皮,造成了一道很长的伤痕,鲜血直流。若是子弹再矮那么一分,结果可想而知。但是杨勇却毫无惧色,甚至不顾包扎伤口便继续奋勇冲锋。
1934年,湘江战役中杨勇率队掩护,激战两昼夜,大腿被弹片击中;1935年,土城战役中,他又一次中弹,子弹直接从右腮入唇部;1937年,平型关战役中,他率队展开白刃战又一次左肩中弹;1938年,在汾石公路的埋伏战中,已经担任686团团长兼政委的他又一次负伤。
这一身的伤痕,无不彰显着他的勇猛无匹。对此,就连毛主席都不吝夸奖他真的是医院猛将,身上有那么一股子虎劲。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七纵队司令员的他纵横于晋、鲁、豫战场。在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建立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20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期间组织了夏季反击作战,指挥了金城战役等。
1955年的大授衔中,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他长期履职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等职务。
不过,很快一场浩劫便不期而至。
以德报怨,真君子彼时的杨勇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1967年),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这一切都于事无补。他随即被隔离审查,面对专案组扣上的莫须有的罪名,杨勇自然不会承认。
期间对于老首长,担任看管任务的士兵心中也自有衡量,是以常常有人会送些吃食给杨勇,甚至于也有一些同侪,不惧危险前来探望。
不过有人坚持原则,也自然就免不了有人蝇营狗苟投机钻营。批斗免不了,更有甚者一个北京军区的干部还动了手,老将军也是被打的头破血流。
这无疑是奇耻大辱。
可杨勇将军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国之大者的君子所为。
之后,杨勇被送往农场下放。1971年,杨勇不慎摔断了腿,但被阻挠前往北京治疗。周总理知悉后,才将他接回301医院进行手术。
也正是同年负责专案组的背后支持者、始作俑者接受调查,杨勇的处境才有所好转。于此同时,一些前来医院探望他的老部下纷纷为杨勇鸣不平,准备联合揭发此人的恶行。
只要杨勇站出来,毫无疑问此人会受到法办。可是杨勇将军却还是坚决的拒绝了这个建议,而理由更是让人泪目。
“道听途说、猜测不能成为揭发他们的依据……组织上会查清楚的”
之后他的儿子前来探望他时,也希望父亲能够揭发。不过杨勇却再次表达了相同的态度,还告诫儿子不要让个人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
对于这个施暴的干部的探望,杨勇也主动和他打招呼,缓解尴尬。他太了解那个年月了。
1977年,杨勇“官复原职”,后又担任了军委常委等职务,而对于那位干部也仍是宽容待之,在杨勇将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宽容、豁达,是以德报怨。
1983年,70岁的杨勇去世。而这位干部忍不住愧疚,也打来了电话表达歉意……
身不由己
将军的胸怀比大海还要宽阔
这位干部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