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宫官员,配备了哪些官职?仕途又如何呢?

开开看历史 2023-02-19 02:14:04

东宫指“太子”,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太子亦可称作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明代有时还设有皇太 孙,他们都是王位的候选人,统称为皇储。东宫官员为何设立?配备了哪些官职?明代的东宫官员们,又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仕途如何呢?

一、东宫官员的设立

东宫官是中国古代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从而确保皇权顺利继承而专门设置的职官群体,明代的东宫官主要是由太子六傅和太子詹事府官员组成的。教育太子的内容有“学”、“教”、“顺”,教育太子的人,要选择贤能的人,具体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诏工、太史,各负其责,他们都是帝王的家臣,负责教育帝王的太子,主要以师、傅保为主,太师负责用教育和教诲来引导太子,太傅负责辅导太子的道德仁义,太保负责保育太子的身体。

随着封建社会的进步,师傅保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他们的职责也越来越重,对于太子的教育往往容易忽视,于是太子詹事府逐渐出现,专门负责太子的生活起居和射御书数的教育。 东宫官主要以太子六傅和太子詹事府为主。

“东宫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教育太子和保护太子而设置的一套隶属于东宫的职官体系。皇太子皇太孙是储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确保国家社稷安危的关键。东宫官官员的主要职责就是教育储君在学问上成为“讲经说史,徐杨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国家之重”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太子,辅导太子使其拥一定治国能力从而可以继承大统,他们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的传承下去。

二、东宫官职设置

明代东宫大臣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这些都是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国家体制上效仿唐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随着太子制度的确立,辅导太子的专门机构——詹事府也逐渐完善。詹事,本来是官名,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詹,省也,给也。”

意为供给宫中之事。汉代皇后、太子宫中都有詹事,而后世多用詹事作为太子属官的头目。 明朝辅导太子的机构有四个,除詹事府外,还有左、右春坊,司经局,各有印信。

明代以东宫为太子居所,建立起以太子为中心的东宫官僚集团,成为明代政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东宫职官,本来是专门为教育皇太子治国而设置的专职官员。唐代武则天时期,开了以东宫职官为亲宠、重臣薨后赠官的先例。宋代以来东宫职官为薨后赠官方式有二:一为恩例先人赠官;二为重臣薨后赠官。

东宫组织的虚化是整个明代东宫官的总体趋势,“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以姚广孝为太子少师。时上狩北京,广孝留辅太子。自是以后,东宫师、傅,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朱元璋时期十分重视东宫教育,东宫职官是职事官性质,一旦皇太子即大位,即终止了皇太子与东宫官的师生关系,东宫职官依例必须转为与天子的君臣关系。东宫职官功能主要是辅导皇太子的治国教育学习,所以东宫是为皇太子而设的养德之所。

对于东宫官的选拔十分严格,依据品德良好与才学出众的原则为太子选拔东宫官员,毕竟东宫官员的的品格、德行、学问这些直接影响太子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对国家命运未来的兴衰有很重要的影响。明朝皇帝在为太子选择东宫官员时总是选择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品格端庄、名声显赫的人士。

朱元璋要求在选任东宫官时需要“尊礼师傅,讲习经傅,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总的来说老皇帝为太子选择老师时大概依据两个原则: 一是品德言行,必须是端良厚重,老成识体的正人君子,只有这样才能涵养太子的德行,以利治道。

二是才学出众,必须学问渊博,能融会贯通的鸿儒之士,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太子知识和才干,负担起实际的统治责任。朱元璋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于是聘请四方名儒给太子和诸皇子授课。这些有名的儒士作为太子养德时期的官员,由翰林院选派才俊之士入宫充当太子的伴读,才学修德之士充当教辅官员。

明朝统治者为太子选择老师的方式主要有荐举、科举、恩荫、亲臣、加官赠官等。荐举作为其中一种,在为太子选老师时,也能发挥其优势作用。荐举在明初比较盛行,后来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与完备,科举考试成为明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荐举选官的办法用的越来越少。

在明代科举制度更为复杂繁琐,因此,相对也就比较严格。成为东宫官的很多官员中有许多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进入翰林院,逐渐转为东宫官员的。

至于恩荫,这种方式又叫做世赏、荫补、门荫、任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世袭制的另一种形式。具体说来家中长辈在朝中有功,让后世子孙可以入朝为官。宋时被简称为“恩荫”。是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

明代的恩荫制度既是对唐宋恩荫制度的继承,又是依据本朝政治制度作了适度的变通,明代把官僚子弟入国学的学生称为荫监,他们在明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选官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有利于官僚集团内部的稳定。由于明朝十分重视科举考试,所以恩荫子孙的人都没有很高的品级。

亲臣则是皇帝任命自己比较宠信的亲王贵胄担任东宫官,一方面可以对太子起到良好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维护皇室集团内部的利益,其中以皇后的父亲、兄弟为多。选拔方式有荐举、科举、恩荫、亲臣、加官赠官五种,在严格的选拔原则与多样化的选拔方式下,明代的东宫官官整体素质较高,在明代的政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群人。

三、东宫官的仕途

先说继位后的东宫官,官职虽然并不高,然而一旦太子顺利登上皇位,东宫官官员或因太子师傅、或因太子辅导、或因旧僚旧恩之故,常会受到新皇帝的不次拔擢,甚至备位宰相、位极人臣。东宫官助太子修身,察缺拾遗,补漏规过,对太子帮助和影响深远。

东宫官被皇帝继续重用,皇太子备位储君,是将来的皇帝,所以为其选择老师时特别慎重,而且太子即位以后,以旧恩之顾,东宫旧臣极有可能受新皇帝的不辞拔擢,位极人臣,名利双收。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皇位交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新一代的统治机构的核心,这些旧的东宫臣僚对当时的形势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东宫官都会被继续重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太子即位过程中立有大功的人,二是本来就是十分支持太子的人。 但也有太子登基后,下场惨烈的官员。因与当今皇帝政见不和,轻者见弃,重则招来杀身之祸。

太子被废后,对当时的形势和东宫官员的调动也有一定影响。 太子朱标,高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为吴王时,朱标十三岁,称为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册封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后,左春坊大学士董伦改为河南左参议,后来又因为做错事而贬谪到云南当教官,直到建文皇帝登基后,才召回京师。太子朱标的东宫官的都是开国功臣,人员没有太大变动,死后不久朱元璋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些东宫官员要继续负责教授和培养皇太孙,而且很多都是开国功臣,所以没有太大的变动。

太子朱载壑,是明世宗的第二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将南巡,立为皇太子,甫四岁,命监国,以大学士夏言为师傅。尚书霍韬、郎中邹守益献《东宫圣学图册》,疑为谤讪,几获罪。帝既得方士段朝用,思习修摄术,谕礼部,具皇太子监国仪。太仆卿杨最谏,杖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庄敬太子去世,秉一真人陶仲文劝导嘉靖皇帝,太子的去世与东宫臣僚没有关系,是天命如此,因此没有牵连东宫官员。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改弦朝政,景泰朝重要大臣或杀或贬,前朝东宫官自然不能幸免。首先是太子太傅于谦被石亨陷害,被杀,其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石璞在英宗复辟后便被罢官回家,天顺四年(1460年)才重新召回担任南京都察院都御使;太子太师陈懋被革职;少傅太子太师王直自己上疏辞去师傅的职位,致仕……

结语

明朝后期东宫组织仍在,在皇权日益扩张,东宫地位越寡弱下,东宫官渐渐沦为虚官。

明朝皇太子的教育重心不在实际政务训练,而在以儒家文史经籍和品德教育为首要。朱元璋命他的子孙在长到一定年龄后便要接受正式教育,开始读书,学习儒家经典,治国之道,因此就需要有学识渊博、德高望众的专门人员来教授,希望自己的每一位皇子都可以达到“讲经说史,徐杨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国家之重”的境界。

而且明代的皇位继承平顺,无东宫政治斗争,虽然东宫地位低下,除任东宫职官,虚位无职权,但荫及数世,旁支例得赎罪、免役等特权好处,也是促使东宫职官沦为叙位虚衔的原因。虽然明代东宫官成为虚衔,也有其自身特点。

在明代政治生活中,东宫官属无疑具有相对特殊的位置与意义。其一方面与“内廷”紧密相连,东宫官官员长期在太子左右,除了负责太子的教育,辅导太子“进德”、“修业”,使太子具备治理国家的政治、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的对太子未来治国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和太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极容易形成一代潜在的政治核心,好像内阁的影子一样。

另一方面也深受外廷政治的潜在影响,成为连接内、外廷的重要一环,东宫官员要辅助太子使其能顺利登基,当有人威胁到太子时,同样要站出来。同时,在太子登基以后,这些东宫大臣也就随之飞黄腾达,入阁参政,迅速成长,成为左右朝政的重要势力,并为太子登基后控制国家,提供巨大支持,同时对新朝发展方向也有重大影响。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3-03-01 16:21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开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