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36年底,随着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的队伍得到了壮大。不久,中共中央对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做法展开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些人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导致红四方面军中的干部遭受了无妄之灾。这让大家十分不满。
这时,许世友萌生了回大巴山打游击的想法,很快,他便同其他三十多名同志制定了具体的逃离计划。不过,众所周知,许世友等人没有成功。
毛主席在了解情况后,以博大的胸怀和大胆的气魄当即解救了许世友等人,他们在后来也成长为了我党和军队的高级将领。
尤其是许世友,他更是对毛主席心服口服,从此坚定不移、不打任何折扣地执行着毛主席的命令,立下了赫赫战功。
毛主席对许世友也是十分偏爱和信任。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毛主席多次为他讲话,使得许世友在这一时期避免了很多被批判的麻烦。
但在此之前,许世友也陷入了一段低谷之中,并出于安全考虑,他带着警卫员悄悄住到了大别山。直到1967年8月,在上海的毛主席提出要见许世友,在同许世友的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公开表示“南京军区不准批许世友”。
就这样,作为上将的许世友处境才好转了。
在57位开国上将中,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多经历了起起落落,就算是被毛主席偏爱和信任的许世友也经历了短暂的低谷。而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位将军却一直走得很稳,在军中的地位也始终相当稳固。他就是有着“旋风司令”美誉的韩先楚将军。
韩先楚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为了活下去,小小年纪就干过很多苦活、累活。
黄安如今叫红安,在大别山的东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每三个红军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个烈士中就有一个红安人。这里走出了二百二十三位将军,韩先楚便是其中之一。
韩先楚对红安也有着特殊的感情。1981年的一个冬天,韩先楚来到红安,发现当地的百姓缺少棉衣,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回到住处后,他便让秘书拨通了兰州军区的电话,并下令“立即给红安调拨五万件旧军大衣。”
对面问道:“钱从哪里出呢?”
韩先楚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没地方出就从我的工资里出,我死了就扣我儿子、孙子的。”
几天后,五万件军大衣发往红安。当地的乡亲听闻消息后,感动不已。
原本韩先楚是打算悄悄离开的,但不料,乡亲们却早已等候在路边,大家纷纷感谢韩先楚调拨的军大衣。
韩先楚哽咽地说道:
“乡亲们,不要谢我,哪个都不要谢,一件旧军大衣算得个什么事?你们早就有权得到它……然而,你们到现在……现在还没得到它,我愧对父老乡亲!……”
1927年黄麻起义,韩先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中。自此,韩先楚逐渐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
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之中,还是在战火不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韩先楚指挥部队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恶仗、硬仗,身经百战却几乎没有败绩。
能够在重压之下果断作出决策,下达命令,可见韩先楚的作战指挥能力。尤其在解放战争中,韩先楚的名号更是让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将领一个个闻风丧胆。
1947年9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秋季攻势,韩先楚奉命率领3纵歼灭位于威远堡和西丰间的53军116师。
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三纵要在歼灭西丰的敌人之后再向纵深发展,继续扩大战果。然而,韩先楚在看完作战计划之后,却提出了直接歼灭威远堡之敌的建议。因为敌人在这里部署的力量最弱,可以借此伏击援敌,加之这里还是敌人的头脑和心脏所在。
韩先楚的作战计划报上去后,东总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同意采纳韩先楚的作战建议。
就这样,韩先楚率领三纵用一天半的时间强行军100公里,按照预定时间进入了阵地,并向威远堡发起进攻,果然不出韩先楚所料,敌人得知消息后,很快便派部队支援,但三纵早已埋伏在路上,就等着援军的到来了。
袭击威远堡大获全胜,韩先楚“旋风司令”的威名就此传出。
1948年10月下旬,四野下达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动员令,各纵队从锦州掉头向东直奔廖耀湘的西进兵团。
各路大军本着“哪里有枪炮声就朝哪里打”的宗旨,整个战场就这么“乱”了起来。然而,韩先楚却细细听着枪炮声,又盯着地图琢磨了半天后,将目光放在了胡家窝棚这里。
很快,韩先楚便给距离这里最近的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他们立即赶到胡家窝棚侦察情况,并占领有利地形,时刻准备战斗。
这时,通过询问老乡,韩先楚又知道了这里停满了小汽车,电话线更是多到绊脚。
听到这里,韩先楚眼睛亮了起来。他当即确定了这里一定就是廖耀湘的指挥部。
果然,当我军部队打进胡家窝棚后,发现这里果然就是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但可惜的是,仗才开始,他们的指挥部和司令员便被我军一锅端了。
不过,在被问到“怎么知道廖耀湘的通信指挥就在胡家窝棚”时,韩先楚却十分谦虚地表示“蒙的”。虽然这里面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能够找到这里韩先楚也是经过了仔细分析和判断得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韩先楚又率军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两年后,他便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员。此后,到八十年代离休前,韩先楚在军中的地位始终相当稳固。
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韩先楚始终没有被真正动摇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966年12月上旬,根据周总理“福建前线不能出问题”的指示,韩先楚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此时,省市各级政权机构已经受到了冲击,为了尽快恢复正常,韩先楚当即采取措施,为省委领导提供保护,甚至还将很多机要档案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韩先楚多次指示相关人员不要受到影响,一定要做好保护干部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韩先楚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保护很多领导干部外,对于下放劳动的同志,韩先楚也不忘提供帮助。
1969年,陈再道、钟汉华等同志被安排到福州军区农场劳动,在大家都对他们避之不及的情况下,韩先楚亲自派人去火车站迎接,将他们亲自安置到了农场,并特别交代农场“尽量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根据他们的年龄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韩先楚在福州军区期间,因毛主席的保护,没有受到冲击。
1973年12月,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这一时期,他虽然因所谓的“9号文件”被安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但韩先楚对此一一进行驳斥,有理有据,使得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未能达到打倒他的目的。
1974年3月起,韩先楚向中央呈报的电报、信件、报告以及在中央、军委的发言多达33次。针对一些不好的声音,韩先楚每次都选择坦坦荡荡进行正面回应。虽然韩先楚因此有些心神不宁,但他在兰州军区的工作开展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尤其在1976年兰州军区的党委会上,在讨论到部队要不要点名批评邓小平一事上,韩先楚再次顶住压力,保护了邓小平,兰州军区也因此没有展开批邓的动作。
1983年6月,韩先楚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了红安烈士陵园,在外热血奋战了几十年的英雄终于魂归故土。
参考资料:文史博览·文史2012年11期、《军事博览报》2003年9月10日、读书文摘2004年1期、决策与信息2004年4期、福建党史月刊2020年8期、党史天地2016年15期、百年潮2015年6期、今古传奇·双月号2021年5期、人民周刊201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