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重庆革命政权建立,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在这一形势下,成都也匆忙宣布独立,同重庆的革命政权对立。
重庆和成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而打仗就需要军队,重庆蜀军政府决定要建立一支军队。但建立军队,首先就需要有一批军事素质够强的军官。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创办军衔。很快,重庆蜀军政府创办了将校学堂。刘伯承就是在这一时期考入这所军校的。
由于学校每月发放饷银,刘伯承得以在没有太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安心在校读书。他知道这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认真学习各项军事课程。
当时在中国开办的各大军校,几乎都借鉴了日本的军校模式,课程也参照了日本。除了学习这些近代军事课程外,刘伯承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
每逢放假或周末,同学都外出玩乐,只有刘伯承还在学习。面对大家调侃他“军中和尚”这类的称呼,他也毫不在意,依旧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这一时期的刘伯承也有一段感情生活。1910年,刘伯承在自己18岁这一年迎娶了小自己两岁程宜芝,两人之间是父母定下的娃娃亲,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当年相亲时,刘伯承更是自毁形象想要让程宜芝悔婚,但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1912年,两人的孩子刘俊泰出生。但同样是在这一年年底,刘伯承从军校毕业后进入了川军,自此,刘伯承真正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职业军人。
因战事繁忙,刘伯承与妻儿之间的联系有所减少。
在四川讨袁战争、攻打丰都县城、护法战争等重要战役中,刘伯承展现出了军人强大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多次负伤却从未放弃过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决心。
1923年,刘伯承因在北伐战争中腿部受伤,回到成都接受治疗。期间,他结识了共产主义者,并开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刘伯承先后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开展社会考察,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深深刺激着他,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刘伯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的刘伯承坚持跟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于7月下旬秘密抵达南昌,同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人发动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辗转来到上海小住。期间,他将儿子刘俊泰接来上海,希望他能够上学读书,走上一条正道。
然而,刘俊泰很快便沉溺在了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好吃懒做,又沾惹上了嫖赌。看着儿子如此行径,刘伯承愤怒不已,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就是不管用。
一次,刘俊泰找到父亲,再次伸手要钱。
刘伯承当即说道:“这么多年,我一直征战沙场,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况且,你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我就算有钱也不会给你的。”
被父亲训斥一番后,刘俊泰越想越气,既没要到钱,还挨了一顿骂。于是,他竟然一气之下来到了巡捕房告发自己的父亲。
刘伯承当时是隐藏身份在上海行动的,由于儿子的告发,他和其他革命同志急忙离开了这里。恰好这时组织安排他去苏联深造。但在离开之前,刘伯承还是愤怒地宣布跟刘俊泰断绝父子关系。与此同时,因在外从事革命活动,他也与程宜芝结束了夫妻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也并没有把刘俊泰接到身边。1969年,刘俊泰在老家逝世。
虽然有这样一位“逆子”,但刘伯承其他子女还是令他感到欣慰的。刘伯承和妻子汪荣华育有六个子女,夫妻俩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1951年,刘伯承一家搬到南京。这时,他们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后来先后又有了两个孩子。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也显得拥挤起来。
有关方面考虑到这一点,曾多次提出给他加盖房子。但每当他们向刘伯承提起这件事时,总是被他断然拒绝。
一天,刘伯承好不容易有了一天休息日,汪荣华再三劝说下,他终于同意带着一大家子去参观中山陵。一家人一大早便起来收拾好了,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这里。
然而,没想到的是,中山陵却贴着“今日不接待”的通知。就在大家失望地准备回家时,当地的同志想到首长好不容易有时间来一趟,便贴心地表示:“可以参观。”
孩子们一听,全都高兴不已,但他们也知道父亲的脾气。于是,一个个带着渴望的眼神望着父亲。刘伯承假装看不到孩子们的眼神,淡定地说道:“规定就是规定,不能搞特殊,也不能朝令夕改。”
说罢,刘伯承便带着一大家子回到了家里。
除了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之外,刘伯承同样以一样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政府分配给刘伯承的车,全家只有他一个人能坐,就连汪荣华每天也都是骑自行车出行。
汪荣华十分理解并支持丈夫对孩子们的教育,她也曾对子女说过:
“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力。”
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小便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1964年,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期间,来到农村参加“社教”活动,刘伯承对此大力支持。
在注重孩子品德、教育的同时,刘伯承还很关注他们的学习。尽管工作十分忙碌,但他总会抽出时间来检查孩子们的作业。除了学校老师留下的作业,刘伯承还会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
在孩子们眼中,刘伯承是一位严格的父亲,但同时,他们也能够深刻地感受自己的父亲跟全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在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教育他们。
刘伯承留下的克勤克俭、自强自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的家风,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刘家的后人。
参考资料:大江南北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