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快来,荷兰哲学家和你们这样聊“友谊、自我、失去”

弥小木 2024-10-10 13:37:38

文|弥小木

不知是时代的变化,还是其他,感觉现在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相较我们有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关于校园霸凌的话题。

这两天看了《默杀》的电影,电影将霸凌这个话题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也许,真实的世界没有如此极端的事情。不管如何,当孩子遇见霸凌事件,不管作为亲历者还是旁观者,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思考。

关于友谊的思考。

之前我家老大有段时间,时不时会问老母亲一些问题,比如:

有没有好朋友?

是如何定义好朋友的?

有多少个好朋友?

好朋友之间是怎么相处的?

好朋友会限制你的其他交友吗?

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孤独吗?

……

当老大问的时候,老母亲靠直觉回答。很明显,老母亲的回答,老大并不满意。后来才发现,老大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实则藏着她深深的疑惑。几次之后,老大终于吐露心声,她的提问来自真实的困扰。并且,这种困扰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学期。

从原先如胶似漆的好友,到后来看似绝交,甚至被孤立,再到误会解除,恢复平常友谊。整个过程,从一个学期,延续到又一个学期。曾经美好的“友谊”,给孩子带来的感触已经变得完全不同。

当下,关于“友谊”,老大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未来,老大会遇见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友谊,到那时,对于“友谊”这个话题,想来她会有自己更深的感悟。

在遇见更多的人之前,除了和老母亲聊“友谊”,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体会“友谊”,孩子还可以与哲学家聊聊“友谊”。

比如,与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聊聊“友谊”这件事。

哲学家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与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聊?因为她美呀!啊,也不完全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斯汀娜·彦森将与“友谊”有关的那些事,都分享在了这本美美的《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

你好,友谊

老大曾经问老母亲的那些关于“友谊”的话题,在《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里会看到更多的回答。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关于这个话题,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吧!

看完同龄人的回答,再来看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回答:真正的朋友会是你的“第二个自我”。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愿孩子们在阅读《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中的观点时,能理清自己对于“真正朋友”的定义。

“朋友的数量?”

说起朋友的数量,这个话题,老大可不仅仅问过老母亲,也问过老二。幼儿园时,老二列举出好朋友数量,几乎包括全班同学。以至于老大急急“纠正”他,不对不对,好朋友哪里会有那么多。

到了小学,老大又问老二这个话题(感觉老大要在老二的不同阶段,都问一遍这个问题),这回老二只列了几位,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如此,老大才算满意。至于老大自己,因为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太快,以至于她由衷地感慨,还是男孩好,有什么问题,说清楚打一架又恢复友谊,女生太麻烦。

老母亲是不太认同老大的这个观点,那是她没遇见对的人。对于老母亲的回答,老大也是不认同。她觉得时代变了,老母亲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当下的友谊,与过去的友谊,是不一样的。

真的如此吗?来看看《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中,同个时代孩子们的心声,也许,老大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吧。

关于“友谊”,《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聊了很多,但并不局限于聊,还有“邀请”孩子主动思考“友谊”。

你觉得作为朋友,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有多少朋友?列个名单。

你会和家人成为朋友吗?

在《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里,跟着斯汀娜·彦森的笔触,孩子读“友谊”也思考“友谊”。

这本《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读下来,关于“友谊”的那些事,孩子过去未曾找到答案的那些内容,大概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在“友谊”中,照见“自我”。

你好,自我

从“友谊”开始,走进认识“自我”的大门,孩子们又该如何认识“自我”呢?

嘿,刚好,斯汀娜·彦森写了这本《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

老母亲可太爱斯汀娜·彦森的这本“谈自我”了。书中的内容,都是老母亲想与孩子聊,但又没聊透的话题。关于哲学的话题,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说:这些问题并不难说明及理解,但要回答得清楚又完整却极不容易。

幸好有书籍!

斯汀娜·彦森将与“自我”有关的内容,清楚又完整地分享在了这本《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里。

在这本书中,会看到这些内容

有之前就和孩子聊过的,比如性别、出身、性格、外貌等。关于外貌,斯汀娜·彦森说得动容:

尽管坦然接受自己的外貌不容易做到,但请记住,你的外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变化,我们都会变老,但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美,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不要太在意那些关于你外貌的不友善的评论,尽管你肯定还是会在意。

也有未曾想到的观点,比如关于家庭中的“争吵”,斯汀娜·彦森说:

家庭中发生争吵是稀松平常的事,这往往跟我们在家扮演的“角色”或所处的位置有关。争吵也是发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比如你会说“我跟你不一样”或者“我认为这很重要”。而当你说“你从来都不听我在说什么”时,可能就意味着你希望被倾听。

斯汀娜·彦森关于“正常”的分享:

人们对于“正常”的观念只是个人的想法,不过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因此做更多的解释。

斯汀娜·彦森哪里仅仅是在谈“自我”,也在和孩子们分享“价值观”呐!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相信我,比起家长的苦口婆心,孩子更愿意通过阅读来倾听,也更容易听得进去。

更何况斯汀娜·彦森的文字是如此温柔又温暖!

比起《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多了更多的互动。不仅有提问,有“你知道吗”的知识分享,也有“小任务”、“小练习”、观影、阅读建议。

所有的这些互动,都在引导孩子走进阅读的世界,走进认识“自我”的世界。

认识“自我”如此重要,遇见斯汀娜·彦森的《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相信孩子们会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

有了“自我”的认识,要不,再跟着斯汀娜·彦森的步伐,顺便把“失去”这个话题也了解下?

你好,失去

这是跟着斯汀娜·彦森的步伐,在哲学的这条路上,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了啊!

“失去”这个话题,和孩子其实挺难聊,毕竟,连很多大人,都不能坦然面对“失去”,更何况孩子们呢?还好有斯汀娜·彦森的《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

来,一起看看在《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里,会看到哪些与“失去”有关的内容?

emm,看起来,好像都是挺严肃的话题。别怕,相信斯汀娜·彦森的文字功底,相信插画师的力量,哪怕是“失去”这个话题,在《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里,读来都是温暖的。

如果觉得太沉重,不如,先从物品的“失去”开始?斯汀娜·彦森说:

告别物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把所有东西都保留下来,家里就会变得一团糟。每当我们整理和丢掉东西时,都是在练习告别。

跟着斯汀娜·彦森的节奏,从哲学的角度看“失去”。

写在结尾的话

我会告诉你,老母亲看中这套《谈点小哲学系列》是因为它的颜值吗?

对,第一眼,就是因为颜值!《谈点小哲学系列》真的很美啊!

《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这本获得2019年荷兰银笔奖,《谈点小哲学系列: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这本则获得了2021年的荷兰银笔奖。

荷兰银笔奖,想来在荷兰是很有分量的一个奖项吧?对于阅读者而言,这个奖项有多大感受?坦白说,除了奖项的感受,其余的都没有真实书拿在手心的感动来得大。

阅读《谈点小哲学系列》这3册书,内心会有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不仅仅是斯汀娜·彦森的文字带来的,也有2位插画师玛丽克·克洛姆梅克、卡斯特-扬内克·洛盖尔带来的不同插画风格。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说“无论文字多么简洁,插画家都必须从文字描述的许多个可能的瞬间中,选择要呈现的那一刻。”在《谈点小哲学系列》的3册中,能欣赏到很多很多的“那一刻”。

总之,阅读斯汀娜·彦森的《谈点小哲学系列》,不仅能给孩子们在哲学问题上答疑解惑,还能于无声中交流正确的价值观。

哦,对了,还会给孩子们带来阅读本身的愉悦与美好。

Hi~我是弥小木过好当下最要紧~

0 阅读:0

弥小木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