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在我国境内展开了持续一年的战争。
这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让让清廷遭受了社会各界的集中批判。
面对这样的形势,清廷决定派出一支由五名重臣组成的出洋考察团,希望借此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经验,助力国内的改革工作。
此举也赢得了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但就在他们登上离京的火车后不一会,列车上就传出了惊人的爆炸声。
这五位大臣结局如何,行刺之人又是谁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一直遭受着西方列强的欺凌,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清廷相继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暴露出了清廷的软弱无能,对其统治根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要求清廷改革政治制度的声音便从未停息,清廷先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一度让国内的改良派看到了希望。
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彻底暴露了出来,国内要求改革的声浪再次出现。
由于中国封建帝制已经延续了两千年,因此人们在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废除封建帝制,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年轻的光绪皇帝进行政治革新。
不过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制约下,戊戌变法很快就宣布流产,这对爱国人士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派人士逐步取代了革新派成为了主流,他们认为清政府就是保守和落后的象征。
希望他们主动进行现代化改革无异于天方夜谭,想要拯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政府一条路可以走,这和盼望光绪重新掌权的革新派产生了巨大分歧。
由于清军在此前的战斗中表现的相当孱弱,因此革命派人士一开始希望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清廷,但此时清廷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更是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这让武装暴动的难度陡然提升。
面对全新的形势,部分革命派人士转变了思路,他们希望通过刺杀清廷高层的方式来向清政府施压,并借此打乱清廷的政治部署,为后续的革命活动创造机会。
因此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针对清廷高官和皇亲贵族的刺杀行动层出不穷,令清朝高层人心惶惶。
其中来自安徽桐城的革命党人吴樾,还写了一本叫做《暗杀时代》的作品,以此宣扬刺杀精神。
在书中他以刺死满清重臣穆尔察·铁良为毕生目标,但很快他就有了新的计划。
前面提到在日俄战争发生之后,清廷在各方压力下再次摆出了力求改革的模样。
经过商议,清廷决定在1905年九月派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部侍郎徐世昌五位大臣赴日本和欧美考察各国政治情况,力求总结经验,指导清朝的政治发展。
清廷为了平息社会各界的不满,在五位大臣启行前做了大量的宣传,将这次行动渲染成了拯救清朝国运的关键。
之前一度对清廷心灰意冷的维新派也信心大振,他们不但频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还开始极力攻击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人士,认为他们的做法只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文章立即激起了革命派人士的强烈不满,刺杀行动派更是纷纷将刺杀五大臣作为自己的新目标,其中就包括几个月前刚刚在北京尝试刺杀铁良的吴樾。
1905年年初,吴樾趁着学校假期的功夫去到了北京,试图刺杀迫害革命人士的保守派大臣铁良,但最终其未能成功。
之后吴樾回到了武汉,就在此时他得到了五大臣即将出洋的消息,也看到了抨击革命运动的文章,这让其怒不可遏,决心与五大臣拼命。
在去往北京之前,他还给自己的未婚妻写了一封遗书,书中吴樾他向未婚妻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希望其能够像法国的罗兰夫人一样,以革命人遗孀的身份继续奋斗。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吴樾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在到达北京之后,吴樾几乎没费任何功夫就摸清了五大臣的出行计划,毕竟这是清廷鼓吹的“国家大事”。
针对五大臣即将乘坐火车离京的信息,吴樾决定带着自制的土炸弹上车,然后走到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归于尽。
但想要混上这趟列车并不容易,吴樾仅凭一人的力量是很难成事的。
于是其在北京联系上了另一名同盟会元老张榕,商议后两人决定让张榕在行刺当天负责放风接应,吴樾主要负责上车引爆炸弹。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阳门车站外车水马龙,大量京城名流都来车站为五名出国考察的大臣们送行,车站上的人们大都身着清朝官服,吴樾甚至很难挤上站台。
为了混进人群,他们特意在车站外购买了一身无缨官服换在身上,然后才终于挤到了车前。
趁着侍卫们不注意,怀抱炸弹的吴樾和张榕一同跳上了车厢,很快几名大臣也在护卫的保护下登上了列车,列车也慢慢离开了站台。
上车后的两人处于在侍卫和仆役所在的车厢中,在火车开动后,他们便开始在各个车厢中穿行寻找五大臣的踪迹。
找了一段时间后,吴樾和张榕在一个车厢前被几名护卫拦住了去路,两人定睛一看这个车厢的门口安排了重兵把守,这让吴樾坚信五大臣就在后面的车厢里。
几名护卫询问吴樾和张榕是哪位大臣的随从,吴樾当即表示自己是“泽公爷”府上的,即镇国公载泽的亲随。
几名护卫表示自己之前从没见过吴、张二人,不想放他们进去,吴樾赶忙说自己是新进府的,因此当然没见过。
说罢他就带着张榕往车厢里走,几名护卫担心耽误了载泽的公事,也不敢阻拦二人。
此时吴樾已经可以看到车厢中坐着的五名刺杀对象了,就在他准备拿出炸弹投掷的时候,列车突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
原来当时牵引这趟专列的机车正在与列车连挂,这次撞击让吴樾一下撞到了旁边的车厢。
由于他怀里的炸弹是简易的撞针式炸弹,这次撞击导致炸弹被提前引爆,随着一声轰鸣,车上登时乱作一团。
爆炸的硝烟散去后,人们发现地上有四具尸体,其中吴樾的下半身被整个炸烂,四肢也被尽数炸断,脸上更是血肉模糊看不清长相。
在他的身边还有三名仆役和护卫,也在爆炸中身亡了。
而五名大臣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惊吓,但是由于距离爆炸位置较远,因此只有绍英与载泽受到了些轻伤,徐世昌的官帽被爆炸的火焰烧坏,吴樾的刺杀行动也以失败告终。
但这次行刺行动还是打乱了清廷的原本部署,五大臣的出洋计划被迫推迟。
在列车开回车站后,清廷立即对刺客的身份展开了调查,但由于吴樾的尸体损伤太过严重,因此无人能够认清。
最终还是清廷的密探在吴樾落脚的桐城会馆找到了线索,才明确了刺客的身份。
在之后的调查中,张榕参与刺杀的事情也暴露出来,之后张榕不幸被捕并被投入天津监狱关押,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吴樾和张榕的刺杀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依然在革命派中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吴樾撰写了祭文,并加上了“爰有吴君,奋力一掷”之语。
女侠秋瑾也为吴樾题写了“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钢肠如火热。……爆血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的诗歌。
与此同时吴樾的《暗杀时代》也在革命派人士间广为流传,不少人开始以吴樾作为自己的榜样投身于暗杀行动之中,这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暗杀高潮,这令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备受打击。
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为纪念吴樾,安庆特地开辟了“吴樾街”,之后桐城故里建造“吴樾祠”,城关镇也改为“孟侠镇”,创办“孟侠小学”“孟侠中学”以示纪念,孟侠正是吴樾的字。
建国后吴樾故居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吴樾在北京车站刺杀五大臣的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清廷和革命派的矛盾,这进一步坚定了革命者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与此同时,吴樾的刺杀还让人们进一步提升了对五大臣出洋的关注度,但此后清廷推出的皇族内阁让国内的革新派大失所望,并在国民之间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清末“出洋五大臣被炸案”始末》,刊登于《文史天地》202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