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之后,重庆又相继完成了 14 个片区的分区规
划,市中区即为其中之一。
重庆14 个片区
市中区即今渝中区大坪以东区域,是重庆城市的母城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是重庆核心中的核心。其地处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三面环水,一面通陆。全区陆域面积9.33平方公里(187米标高以下未计)均为其规划范围。
市中区是全市的政治、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全市水陆客运交通的枢纽。规划期限至2000年。
规划主要设想为了突出城市的主要功能,规划主要设想合理调整用地,为第三产业和文化、教育以及道路交通、港口、车站和其他公用设施的发展用地提供条件。其次,保留并适当改善市、区两级行政管理机构,但位于解放碑中心地带的行政机关团体,不宜再扩大用地。
逐步调整搬迁不适于摆在市中区的单位,迁出55个工厂和油库,腾出的总用地达15.7公顷。并迁出与市中区关系不大的企事业单位。
调整用地性质,扩大第三产业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第三产业用地按其结构层次和均衡布置的原则,主要安排在市中区的东部和中区干道沿线,居住用地向城市的中、西部和两江沿岸发展。加强用地的综合功能,提高用地的效益,临街建筑的底层或全部应设第三产业用房,建筑以商住楼和写字楼为发展方向。人口规现状47万人,2000年45万人。
用地布局市中区半岛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带。东部(七星岗以东)密度大,功能复杂,尤其是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中部(七星岗至两路口、上清寺),密度居中,主要集中了较多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生活居住用地;西部密度较低,主要有成片的工业、绿化和特殊用地。
规划将全区分为6个地区,每个区域围绕一个商业服务中心,形成该地区的中心6个中心为:解放碑、朝天门、七星岗、两路口、上清寺、大溪沟。各类用地具体安排:
1.第三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和中区干道沿线,6个中心有5个位于中区干道,这些地区交通便捷,地势适中,历来是商业贸易的传统场所,规划加大了上述地区第三产业用地的比重。
此外,在北区干道和南区干道也安排有地区性的商业服务中心,全部商业用地达77.8公顷。
2.生活居住用地(不含公共建筑用地)。成片的居住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两江沿岸,即在望龙门、西三街、储奇门、七星岗、张家花园、桂花园新村一带,居住区内应设置小型的商业服务设施。为了解决居住紧张的状况,今后住宅建设以中层高密度的布置为主,但在一些景观和历史文化保留地段,也应建一些低层的民居式的住宅。规划保留富有重庆特色的临江门一带民居式吊脚楼式住宅群。
3、文教、卫生、体育、绿化用地安排。中、小学用地:布点上不考虑增加,但在有条件的中、小学附近,预留扩大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原则上保持现状。文体事业用地:保持现状,结合影剧院的改造,增设若干室内娱乐活动场所。在西三街增设一处电影院,在胜利剧场预留高级影剧院用地。绿化用地:在城市东部贯彻见缝播绿的方针,以街头、小游园和行道树为主要绿化形式,并坚持在成片改造中达到一定的绿化指标。在中西部,主要以公园绿化和荒坡绿化为主。
4、事业单位。对现状不作大的调整,严格控制新进入单位,在新华路内环线一段,留有企事业单位调整用地。
5、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李子坝、王家坡一带,对于在居民稠密区内的工业,保留那些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与市场结合紧密,不扰民,无污染的工业。此外,在一些街道集中修建多层工业厂房,逐步将分散的小工业集中起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占地少、无污染、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规划已确定外迁的工业单位,应严格控制它们新建和发展,迁出后的用地,应严格按照规划原则,实现规划目标。
道路交通规划市中区对外交通出口有4个(长江路、嘉陵路、长江大桥、嘉陵江大桥),全区内共有主次道路50.8公里,总面积85.7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8平方米/人。全区有机动车辆6 000余辆。
两江沿岸客运码头12个,轮渡码头7个,重庆火车站现有14股到发线,日发送车19对。
主要规划如下:1、拓宽道路,提高道路标准,规划确定主干道宽26~32米,最大纵坡6%。次要干道宽22~26米,一般干道路宽15米。2、增加对外交通出口,新建菜袁路和双溪沟嘉陵江大桥。3、规划双溪沟隧道和东水门隧道,增加南北干道的联系。4、开辟解放碑商业步行街。5、滨江路综合整治沿江环境并相应改善沿江码头。6、规划北起朝天门,南至杨家坪的地下轻轨系统。7、新辟和扩大23处停车场(楼)。8、新建长江索道和若干垂直电梯。实现规划后,道路长度达72.8公里,面积166.3公顷。
绿化文物规划市中区现有绿化面积181.9公顷,人平绿地3.33平方米,绿化盖率19.5%;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绿化覆盖率和人平公共绿地指标太低,绿化分布不均,尤其是城市东部缺少绿地。
规划拟从5个方面入手,加强绿地系统。1.公共绿地。拟扩大8个公园,改造成片绿地和开放一些单位绿地为公共绿地,新建滨江公园。2.专用绿地。加强居住区绿地和单位绿地的建设,改造荒坡绿化;绿化两江沿岸。3.道路绿化。通过绿化全区68公里的道路,可增加绿化覆盖面积15万平方米,同时绿化20公里城墙、堡坎。4.加强16处街头小游园的建设。5.促进屋顶绿化。
实现规划后,人平绿地提高到5.8平方米,人平公共绿地提高到2.9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9%。
管网综合规划1、电力:市中区1985年最大负荷为3.1万千瓦。主要由大溪沟电厂和储奇门变电站担负其供电。加上李子坝和五里店变电站的三回线路。共有10千伏线路11回,长61公里,除储奇门变电站是以110千伏与系统并网外,其他几个电站均以35千伏与系统并网。据预测,市中区近期负荷可达6万千瓦。远期负荷可达13万千瓦。规划在牛角沱、临江门、大溪沟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各电站终期容量按2x3.15万千伏安考虑。由于市中区用地紧张,走廊困难,大量的电力线路只能下地,要逐步实现主干道电缆化并在市区建21个开闭所。
2、电讯:市中区电讯由电话四、五两个分局担负,共装机11 000门,市话普及率为2.05%。规划在石板坡建程控电话局,扩建上清寺电话五分局,完善地下通讯管线,用先进的设备装备市话网。
3、给水:市中区现有一个水厂,即大溪沟水厂,日供水能力为10万吨。管网总长311公里。生活用水比重达83.3%,其他占16.7%。区内有两家自备水厂,即大溪沟电厂和新华化工厂,其制水能力仅够生产用水。据总体规划,以250升/人计算,市中区2000年用水14.2万吨/日。所缺部分,另建一条500米水管与杨家坪和尚山新水厂接通补充。
4.排水:市中区采用合流制,有26个排水系统,沟道长162公里,其中主沟46.5公里,污水全部未经处理排入两江,每年有2 000多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00多万吨。规划仍然采用合流制,适当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在流域面积大、污水集中的流域建污水处理厂,全区拟建6个,即牛角沱、大溪沟、安乐洞、洪崖洞、响水桥、菜园坝。
5、天然气:市中区天然气来自于江北小苑气站,并经过市中区转供南岸。全区以325毫米管网形成环网,并辅以多个159毫米、108毫米环网,管网系统基本形成。规划在南岸郭家沱新建一过江管线接于望江厂,另在六店子建大型储气罐。使市中区能有3个气源,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本文素材源于《重庆市志(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