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视角:中越战争越军标志性照片,里面的军人是谁?

南疆历史奇谈 2023-10-13 21:40:01

1979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和云南中越边境地区,对越南进行了自卫还击作战,这是一场激烈而短暂的中等规模局部战争。战场是越南北部边境的六个省,从西向东依次是:莱州、黄连山、河宣、高平、谅山、广宁。双方的军队在越北的山岳丛林地区激战了一个月,跟随部队行动的专业摄影师也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海量照片,保存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珍贵图像资料。

在汗牛充栋的图像资料中,中国和越南都有一张自己公认的,可以作为战争象征的标志性照片,而这两张照片都拍摄于谅山战场。我们首先来看中国方面的标志性记录——《攻克谅山》。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广州军区55军163师政治部新闻干事李永安。自从2月17日作战开始之后,李永安就坚持跟随第一线连队行动,在火线上转战,在硝烟中追拍。“部队打到哪里,就把照片拍到哪里!”3月4日上午10时许,李永安跟随489团3营冲入了谅山南市区,几经辗转,来到一栋法式大楼附近。这座厅堂式的大楼地基达3米之高,整个建筑宽阔宏伟,古老的台阶护栏呈八字形分开,台阶上满是树枝和落叶,台阶底层两侧各有一尊铁铸古炮……这里就是越党谅山市委所在地。

两位正在台阶上警戒的战士(163师的侦察兵,右边是陈守全,左边是刘永忠)如同两尊青铜雕像一般矗立,台阶、护栏和古炮成“之”字形构图,两名战士正处于中间转折的地方,与护栏上的一排小洞形成强烈而和谐的节奏。李永安蹲在地上,以低角度迅速地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地照片。

《攻克谅山》经新华社发表之后,结束了中国军队是否已经攻占谅山的争议。战后,这张作品被解放军画报评为一级红旗稿,后来又荣获1976年至1981年全国优秀摄影艺术作品银牌奖。李永安被55军荣记一等功,并且受到了许世友司令员的接见。

在越南方面,他们公认的标志性照片是《谅山零公里处的火箭筒手》。谅山零公里里程碑前,手持B41(即RPG7火箭筒、69式40火箭筒)的军人形象在越南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他已经成为了中越边境战争的象征。这名身型瘦削的军人,名叫陈惠聪,出生于1946年,1964年参军入伍,有参战经历。大约在1969年,陈惠聪离开军队,到太平省的一家面粉厂做电工。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之后,他响应河内发布的总动员令,第二次入伍。

陈惠聪服役的部队是14军的540团。1979年2月18日,540团在327师的编成内,从第三军区调往第一军区,以增强谅山方向的防御力量。1979年2月24日,327师编入新成立的14军。这支于战争爆发后一周组建的部队,下辖5个师:3师、327师、337师、338师、347师。

战争结束之后,陈惠聪回到太平省的面粉厂工作,1993年退休,生活得很艰难,全家搬到了头顿省富美市新福区。他退伍时,把所有的档案都交给太平省的面粉厂保管。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工厂的倒闭,所有能够证明他参战经历的档案都遗失了。只有1980年8月30日由540团团长吴公诺中校签发的军人身份证,能够证明陈惠聪曾经是一名军人。

吴公诺中校回忆,在1979年北部边境战争中,他的540团大约有2000多名士兵,编为3个营,从团的指挥所到营的距离是4公里。每个营相距大约1公里。吴公诺表示:战友们都称赞陈惠聪是勇士。火箭筒是用于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土木质火力点的有效武器。由于威胁大而且容易暴露目标,敌人通常会把火箭筒手视为重要目标加以消灭,因此火箭筒手的伤亡率很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勇敢。

陈惠聪的两个儿子陈文勇和陈文庭在接受采访说:“我们不要求任何物质待遇,因为我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我们要求人们承认他对国家的贡献。”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4 阅读:1233

南疆历史奇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