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涯伴随汾水长流

故居行人物谈 2024-05-21 06:21:12

和庆来在汾河边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续集,就喜欢上这首歌,不时地欢唱,特别是高兴的时候。

怎么也没有想到,1969年冬季入伍,我们竟然来到了山西介休。介休与孝义的分界线就是汾河呀!

我第一次看到汾河,是1970年1月,部队进行“两忆三查”,我们背着背包,步行到义棠,参观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煤窑,进行阶级教育。有人说,那就是汾河,高兴的我多看了两眼,清清的河水向西流去,因我们新兵都排着队伍不敢随便出列,只好老远地看着。

我第一次渡过汾河,是1971年2月,部队遵照毛主席“这样训练好”的指示,开始了第一次野营拉练。我们部队从介休农机校出发,向西驶去。那时,我是营部通信员,与营长、教导员、两瓦电台无线兵坐在营指挥车上,到了义棠向北驶去,穿过大桥,渡过了汾河。

营指挥车是212吉普,老远看得非常清楚,高高的山上有一塔,弯弯的河水蜿蜒流过,上面有一桥,过了桥就是孝义县境。教导员与营长说,“都说这个地方,仿佛像延安的宝塔山。”营长说:“像,有山有塔,有河有桥。”我记住了他们的谈话,记住了这个地方。

我第一次亲近汾河,是1971年插秧季节。我们一营二连住在宋古公社独立的一排房屋里,担负着全团种水稻的任务。这里离下站村、汾河都很近,平时路两旁地里都溢满了水,汪汪的,适合种水稻。团里就把路东开垦出水稻田,平时由二连管理,等一插秧,我们一营的干部战士全上。

我随营首长去插秧,相对比较自由,休息时,就跑到北面去看汾河,还特意下到水边洗手、洗脸、洗脚------汾河的水好滋润啊!

我在灵石张家庄汾河大桥前

真正熟悉汾河,是到了1973年3月,我们一营来到灵石县张家庄一带进行施工,营部就住在张家庄煤矿招待所,一出北门,是个大广场,广场路北就是蜿蜒的汾河。晚饭后,经常沿着汾河散步,高兴时还吼两嗓子,“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住房旁------”这里仿佛就是歌曲唱的,左手是太行山,右手是吕梁山,汾河从中间流过。

五一劳动节,部队又专程开车,沿汾河公路向西来到富家滩煤矿,参观万人坑、阶级教育展览馆,进行阶级教育。1938年日寇侵占了富家滩煤矿,疯狂地掠夺资源。“日本把头是豺狼,工人血汗被吞光”,“进了富家滩,十有九不还。要想回家走,除非背骨头。”日寇“以人换煤”,罪恶滔天,仅一次为了出煤,就惨死了53名矿工。万人坑,白骨累累。这使我们对日本侵略者更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侵占我国的领土,更是疯狂地掠夺我国的资源。

这里的公路、铁路,都是沿着汾河而修建。参观过后,大部队返程,我们营部几人坐着车沿汾河又向南关奔去,那里也有被日寇侵占过的煤矿------

那时,我已当了营部书记,每月都要回介休团军务股报一次军事实力,来回多是乘212吉普,机动性比较大。有时我从西靳屯、秦树、静升奔灵石县城,有时我沿汾河从义棠、两渡奔灵石县城。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了解,如为什么叫“两渡”?为什么叫“灵石”?

灵石县城确实有一块“灵石”,就在汾河边亭内,我特意前去参观。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据《灵石县志》记载:隋文帝杨坚驾幸太原,傍汾河开道,获得此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因以为瑞,遂于其地建设县治,名为灵石。

相传灵石县城是一艘大船,灵石则是桅杆,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来,大船必覆,但因灵石“镇水灾,捍城垣”,显“灵秀之气”,汾水即蜿蜒绕城南下。因此,旧时百姓视灵石为“神石”,逢年过节,前来祭拜。后经有关学者考察,说是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

过了灵石县城往南,有一玉成桥,一天下雨,劳动的人们在此避雨,突然有人喊叫:“上面下来水了!”汾河也是季节河,上游下来水也是波涛滚滚,一泻千里。一个姑娘躲闪不及,被水冲倒、冲走。我们部队闻讯后也派人沿河追找,可惜没有找到。不过,倒给我们部队敲了警钟,教育干部战士到汾河边散步、谈心,一旦上面下来水,一定要迅速离开。

我与庆来在汾河边

那时,我也经常与战友到汾河边散步、谈心,曾写过一诗:“战友谈心汾水边,拓宽思路畅怀言。一生如似长流水,扭扭弯弯奔向前。”

当然在这里也有好事,我们一连司机孟庆彪开车拉石膏,突然水箱开了锅,在去汾河打水时,还救起了一个落到汾河水里的小孩,不仅受到了当地人们的赞扬,还被师宣传队编成了武乡大鼓进行宣传。

也就在这年十一月,我被调到团政治处组织股任见习干事。年底野营拉练,部队来到汾阳县峪道河,我们政治处就住在了峪道河公社。

峪道河也是有名的风景区,有“马刨神泉”,分十二池,曾有过九十九座水磨坊,借用水的冲力磨面。据说,五十年代末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我们一听高兴了,晚饭后散步,就跑到葫芦峪、神头去看。想着当年看过的电影,我又一展歌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往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山南水北为阳”,原来,设汾阳县时,汾阳县城就在汾河北岸,不过,多少年后汾河东徙改道,就远离了汾阳县境。

转眼到了1978年11月初,我们部队铁路运输到达雁北朔县,住在东邵庄一带,离恢河不远,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全团又摩托化行军,沿雁北山区往南返回。一路经过的都是大山、古战场。特别是到了宁武管涔山,我们又知道了这里是恢河、汾河的发源地,分界地,恢河向北流去,后称桑干河;汾河向南流去,贯穿全省,成为山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也称“山西的母亲河”。

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去参观汾河的发源地,便乘车而过。一面是芦芽山,一面是云中山,走的就是汾河河谷。汾河又像是个调皮的孩子,时而伴我们同行,时而横在路上,重重的炮车,一辆一辆都把冰层碾碎,战士们就站在冰冷的水中掫车,山路崎岖,坎坷弯弯,非常不好走。

我们刚到静乐驻地,炮64团团长的吉普车就追了进来,“老刘,你是怎么搞的,你不能按时通过调整哨,也不让我们按时通过。”刘团长就笑,“那我有什么办法,冰河都碾碎了,战士们都站在冰冷的水中一辆一辆掫车,能快得了吗?你去找师侦察科问问,看这行军路线是怎么勘察的?” 炮64团团长一丝苦笑,坐上吉普车跑了。

刘团长与司令部人员观察地形

老天爷也添乱,北面飘起雪花,南面下起小雨,穿过吕梁山,快到营房,我写诗道:“火龙飞舞惊天醒,铁马绿梭织地容。河水欢歌迎远客,高山列队送精兵。雪铺雨洒风驰路,夺隘斩关民助行。实践验收拉练果,全程胜券返军营。”

这年过了春节,南疆就打了起来。看来我们部队大张旗鼓地铁路运输北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又摩托化行军从山区隐蔽返了回来,上面领导还是有战略意图的。

但是真正了解汾河尽头,却是到了2003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到晋南旅游,特意去万荣县看望老战友张向荣。万荣县系1954年由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而成。荣河县,战国属魏,汉置汾阴县,为河东郡。汾阴以汾河而得名,汾河之南即为汾阴。有阴,有阳,这又把汾阳县联系起来。古代起名,沿着汾河的也不少,如汾西、临汾、襄汾等。

张干事见我们一家来了特别高兴,两口子陪着我们一家先是参观了东岳庙——飞云楼,又带领我们一家前往古后土祠、秋风楼。古后土祠就在黄河东岸庙前村土垣上。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汾阴脽地”。脽,即是臀部。郦道元《水经注.汾水》载:“《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指的就是这里。

我与老战友在秋风楼前

这里是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有陆岛如人之股形,故即称脽,或称脽上。秦惠王伐魏,渡河取临阴,皆指此地。西汉后元元年,立汾阴庙,汉武帝“东幸汾阴”,立后土于脽上,即是后土祠的雏形。当然,汉武帝还题《秋风辞》后建秋风楼。“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落雁归------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辞中提到的汾河,就是指汾河的尽头,从此汾河汇入了黄河。

这就是我前前后后接触的汾河,这就是伴随我军旅成长的汾河。我喜爱汾河,更钟爱我在山西的军旅生涯,山西的山山水水伴随我成长、进步。写到这里,不由又唱了起来:“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把我的情感都融入到汾河之中。

不由写一诗:“汾水长流军旅路,青春相伴晋阳秋。征途锻造人生志,驾驭蹉跎争上游。”

九口 2024、5、18

0 阅读:5

故居行人物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