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皇位传承一般遵循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这一个制度可以保障王朝延续的稳定性,避免皇室内部子孙因争权而发生内乱。
北宋时期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皇室秘闻”,那就是皇帝之位的传承不是“父传子”而是所谓的“兄传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金匮之盟”。
那么,什么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又是怎么来的,为何在历史上会饱受猜疑?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赵匡胤建立北宋,杜太后临终遗言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唐朝覆灭后我国迎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真正应了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率军北上,但走到陈桥驿却停了下来,当时军中谣言四起:“皇帝幼弱不能亲政,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将士的情绪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
赵光义、赵普等人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后周而代之。
不久之后赵匡胤回军开封城,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一行人威逼后周小皇帝禅让,北宋王朝建立、赵匡胤成为了历史上的宋太祖。
古人云“守业更比创业难”,建立一个王朝很容易,一场兵变就可以做到,但若想维护一个王朝的延续则很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继承人问题。
2.金匮之盟
纵览五代的历史,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灭亡基本都是因为“主弱臣强”,强权大臣靠着兵变取而代之,实现改朝换代的壮举,赵匡胤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之前的种种还历历在目,赵匡胤又亲身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所以赵宋王朝对皇位继承人问题非常重视,就连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也不例外。
根据《宋史》资料的记载,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杜太后去世,而在临死之前他将自己的儿子叫到了床榻前,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
奄奄一息的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何会夺取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的庇护(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杜太后却否决了他的话。
当时杜太后是这么回复赵匡胤的:你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小,如果后周选择一位年长的人继承皇位,那么你便不能够得到天下(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
同一时期北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赵匡胤的儿子都在少年阶段,若是他哪一天突然驾崩去世北宋江山就危险了,为了避免其它朝代的问题,杜太后便让儿子立下了金匮之盟。
《杜太后传》里是这样记载金匮之盟的:“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赵匡胤死后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因为赵光义的年龄比较大、做事稳重,而且人生经历与赵匡胤非常相似,若是能够成为北宋的下一任皇帝,必然能够稳定北宋王朝、避免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听到母亲的话太祖哭着回答:“敢不如教海”,随即杜太后便让赵普记下了这件事情:“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将此事记录在册藏于金匮之中,这便是北宋的金匮之盟。
从上述的介绍不难看出来,金匮之盟的目的是在于稳固北宋王朝的延续,“兄传弟”只是一个临时起意的手段而已,奈何最后却变成了一种承诺与危机。
二、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博弈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仅仅只有14岁,按照古人的观念来看虽然已经是成人了,但想要掌管天下政治有些牵强。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杜太后才会在临死前交代金匮之盟一事,可当时的赵匡胤仅仅只有34岁,正值壮年的他又活了几十年,赵德昭也从少年成为了壮年,皇权继承此时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2.在德不在险
根据《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的分析,赵匡胤执政晚期一直想要架空自己的弟弟,以便把皇位顺利传给儿子。当时,赵光义是开封府的最高长官,权力错综复杂、尾大不掉。
无奈之下赵匡胤就想要迁都,将北宋的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那么赵光义的权力班底就会受到重创,儿子登基也会变得很容易,然而赵光义知晓后竭力反对此事。
赵匡胤迁都洛阳的理由是那里背靠山水,能够很好地巩固京师的安危,赵光义则反驳说“在德不在险”,意思就是治理、巩固天下在于君王的德行而不在于山川的险要。
赵光义的一席话将哥哥驳得体无完肤,迁都一事就此暂停,前者的权力继续扩大着,后者则在落寞中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终点,以及皇帝之位的易手。
2.斧声烛影
开宝九年,赵匡胤患了一场大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他叫来了自己的弟弟商讨事情,还将身边的人全部驱赶了出去,屋子里只有两个人。
屋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无人知晓,屋外的人只能通过烛光下两人的影子猜测一二:期间有人看到赵光义的影子好似在躲避什么,赵匡胤则是拿着玉斧一直戳地,还说了一声“好为之”。
当天夜里赵匡胤就驾崩了,宋皇后第一时间让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等人来,但他却转身进入了赵光义的府邸,由此可见赵光义在皇宫中的布局有多深。
事已至此宋皇后也无法改变局面,只能够对着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为了顺利登基称帝表面答应,改元太平兴国、是为宋太宗。
三、金匮之盟的疑云金匮之盟贯穿了北宋前中期,每一次政权的传递都充满危机,更无人怀疑它存在的真实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学家便对此提出了疑问。
2.怀疑派张荫麟、恽敬等人
清朝时期的古文学家恽敬、以及民国时期的张荫麟都曾对金匮之盟提出过质疑,其中张荫麟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猜测与现实中间有矛盾。
其一,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正值壮年、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会突然去世呢?既然赵匡胤能够继续执政,赵德昭、赵德芳等人必然会长大,又何来幼主即位一说。
其二,既然是一种政治上的条约、诏书,为何不再第一时间就宣告朝堂让天下人知晓,最起码要让朝廷重臣、皇后等第一梯度人员知晓。
从时间上来看,金匮之盟公布于众是在赵匡胤死后6年由赵普宣布,若金匮之盟存在必然是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利器,但他在登基时却没有拿出来,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不限于这几种原因),金匮之盟是否存在以及它的真实性才会让那么多人质疑,当然也有许多人对此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2.支持派的证据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虽然处于壮年,但人什么时候会意外身亡无法预测,就好比后周世宗柴荣也是突然去世,所以杜太后临终前立下金匮之盟也是为了以防万一。
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世,她非常清楚一个王朝若是想要安稳延续下去,必须要有一个成年有为的人执政,否则的话北宋依然避免不了前五代的宿命。
事情的后半段也的确是按照杜太后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赵光义登基之后继续引领北宋的生产发展,稳固了与对内、对外的政治,避免了二代而亡的结局。
至于为何在赵匡胤去世6年后才公布于众也很简单,从两件事情的发生便可以看出来。金匮之盟还有另外一种叫法名为“三传约”,意思就是 “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从字面意思便可以看出来,宋太宗从赵匡胤手里接过北宋王朝的皇位,百年之后他需要将天下交到弟弟赵廷美的手里,赵廷美死后则需要传给自己的侄子赵德昭(赵匡胤长子)。
无疑这样的皇位传承都是传给赵家最年长的人,也很符合金匮之盟的理念,可是得到皇帝之位的赵光义并不想那么做,更不想遵守遗诏办事,他有了私心想要传给自己的儿子。
于是乎便发生了两件事情,公元979年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自杀,原因就是因为赵光义说了这样一句话:“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有人称赵德昭是恐惧赵光义的猜忌,所以才会在此事不久后自杀。赵廷美是赵光义的弟弟,公元982年有人曝光了他谋权篡位的阴谋,赵光义得知后免除了其开封府尹的位置,贬到房州后不久去世。
金匮之盟中指定的继承人先后去世,在这个时期赵光义即使对外公布了金匮之盟,也没有人能够用它来威胁自己将皇位传给“血脉之外的人”。
因此,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赵光义也不会想尽办法除掉“相关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北宋覆灭、南宋建立后,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整个南宋基本都是赵匡胤一脉的子孙。
对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杜太后传》、《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