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韦国清在京去世,留下3子:长子2014年去世,次子军史作家

愚鉴过去 2024-02-11 02:04:2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愚鉴作者/愚鉴

1989年,76岁的韦国清在北京去世,这位开国上将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韦国清作为一位农村中走出的传奇将领,是“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典型。他不但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在和平年代为广西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还严于律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堪称楷模,他的三个儿子都堪称人才。

那么,韦国清究竟有哪些贡献呢?他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他的三个儿子后来如何了呢?

韦国清于191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毅然投身革命。1929年韦国清参与百色起义,随后进入苏区,参与过反“围剿”和长征。抗战时期韦国清先后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任职过,曾指挥西进战役,一举收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韦国清又参与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

建国后韦国清也并没有闲下来,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浪潮中,韦国清反倒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勘察越南地形,帮助越南进行抗法战争。韦国清之所以接到这个任务,也是因为他是广西人,广西与越南相连。而他也一直关注着越南战局,对越南的情况较为熟悉。

没错,抗美援朝战争和抗法援越战争其实是同一时期开始的。二战结束后越南独立,但法国殖民者却卷土重来,试图重新将越南变为殖民地。越南人民为此与法国展开了长期战争,而新中国成立后也大力支援越南人民的独立斗争,派出了炮兵和军事顾问团,顾问团团长正是韦国清。

韦国清到任后认真勘察越南地形,了解越军和法军的情况,并有效调整了越军的部署,一步步扭转了战争形势。1954年,韦国清策划并指挥了决定性的奠边府战役,重创法军,奠定了抗法援越战争的胜局。1956年韦国清回国,此后主政广西。

而即便立下了这么多功勋,韦国清将军依然坚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主政广西期间,韦国清常年在一个潮湿的大屋子里办公,结果桌子里都长了白蚁。秘书认为这桌子不能用了,提出给他换一张桌子,也花不了几个钱。韦国清却认为这桌子还没有完全朽坏,只要把白蚁清理掉就好了,直接换了太浪费了。于是韦国清依然在这张桌子上办公,直到这张桌子彻底用不了了为止。

不但办公区如此,韦国清对自己的生活区也是如此。地方上的同志在迎接他上任时本想给他安排个新房子作为住处,但韦国清却提出不用花这个钱,他继续住老房子就行,反正他经常要外出巡视考察,也不是天天都要住在这间屋子里。

后来这间屋子漏水又潮湿,他的秘书实在看不下去了,提出给他换个新房子,韦国清却再次拒绝。最后这间房子只是简单修缮粉刷了一下,就继续作为韦国清的住所。

在巡视地方时,韦国清同样极为节俭。他坚决反对大张旗鼓迎接视察的行为,曾多次指出巡视的时候当地就按平常标准来就好,不用为他特别准备什么。韦国清自己出行的时候也是轻车简从,能少带人就少带人,有时身边甚至只有一两人。

韦国清更喜欢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自行下去考察,他也会尽可能避免惊扰地方上的同志,很多时候连招待所都不住,走到哪算哪,如果来不及回去了,就住在当地农民的草屋里。如果农民请他们吃饭,韦国清还会叮嘱秘书把吃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之后按市价给农民付钱。许多农民出于对韦国清将军的爱戴和敬仰不愿要钱,但韦国清坚持要他们收下。

而即便是到当地的招待所去住,韦国清也一再强调遵守当地的规矩,就把自己当成地方上的普通工作人员,不要搞什么特殊待遇。有地方在听说韦国清来视察后本想设宴招待他,但韦国清却和秘书以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到单位食堂打饭去了。

韦国清不但严格约束自己,对单位上的同事也是一视同仁。韦国清一再强调大家都是人民公仆,本来就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不应该再索取什么。即便是人家主动送东西,也应该尽可能退掉,退不掉的也必须按市价结算成现钱给人家。

比如有一次某单位见柑橘丰收,就送了几筐柑橘给区委常委。这本身只是为了表达一下丰收的喜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韦国清听说后却将各常委严厉批评了一顿,告诫他们要防微杜渐,不能收这些东西。此时这些柑橘已经被吃掉一部分了,韦国清就让常委们按市面上的柑橘价格结算,给送来柑橘的单位付钱。

从1956年到1976年,韦国清主政广西二十年之久,但他从未利用职权之便谋取个人利益。1976年韦国清被调往广东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临走前他特意让区党委秘书长过来,把他的所有物品都清点了一遍,确认交接无误后才离开。

除此之外,韦国清在面对老乡时也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韦国清是广西河池东兰县人,他主政广西后自然有不少东兰老乡来找他帮忙,其中有些人还和他沾亲带故。韦国清也对老乡们十分热情,能帮的忙都会尽可能帮。但他有一个原则:他自己可以以个人名义,用个人的钱财为老乡们解决问题,但绝不能动用公家的钱,也不会用手中的权力给老乡们开“后门”。

不光是老乡,对于亲属,韦国清也是一视同仁。韦国清家族庞大,但没有一个人是靠韦国清的关系得到工作的。韦国清的弟弟韦邦定复员后本想请哥哥帮忙安排个工作,韦国清却让他回去继续当农民。

韦邦定有些不愿意,表示自己出来前就是农民,怎么出来这么多年回去后还是农民呢?但韦国清劝他说:“你文化水平低,还是回家务农更好一些。别看不起农民,人人都要吃饭,你种出粮食来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后来韦国清的侄儿韦云生出了车祸,虽然在抢救后捡回了一条命,但大腿情况还是很不好,结果伤势又恶化了,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韦国清见如此伤势再治不好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便把侄儿转到南宁医院治疗,花了不少钱。

院方得知韦云生是韦国清的侄子,便自作主张将韦云生的治疗费用都划到了公家账上,准备以“公费医疗”的名义报销。韦国清得知后当即阻止,自己拿出5000元付清了韦云生的治疗费用。这可是韦国清多年的积蓄,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则,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韦国清始终坚持:给亲人帮忙可以,但决不能用自己的权力帮忙。

韦国清对弟弟和侄子如此,对儿子也是如此。他有三个儿子,家庭关系也十分和谐。韦国清鼓励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不要想着靠父亲的权势。韦国清对孩子们说,不要因为自己手里有点权力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了,权力也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他们就是老百姓的儿子。

韦国清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三个儿子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时,出行方式都是走路、骑自行车或搭公交车,几乎没有用过小汽车。如果有紧急情况实在不得不用公家的车辆,也会在事后把费用结算出来交给公家。韦国清自己也身体力行,绝不用公车办私事,给孩子们作出了杰出表率。

那么韦国清的三个儿子后来都从事什么工作呢?

大儿子韦云峰出生于1939年的河南,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当时韦国清夫妇忙于战事,顾不上照顾这个儿子,韦云峰就被托付给了一名老红军。韦云峰在战火中长大,自然吃了不少苦,直到建国后才和父亲团聚。韦云峰从小就是听着老红军讲的故事长大的,对革命年代的艰苦有着深刻了解,并以此严格约束自己。

1958年,韦云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在工业化浪潮中,他选择自动控制专业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后来他进入国防科委,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等重大工程都有他的参与。

可惜的是,可能是因为童年吃了太多苦,营养不良,韦云峰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难以胜任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他后来不得不长期养病,也没能像父亲和弟弟一样在军中任职,这也是他的一个巨大遗憾。1997年韦云峰不得不申请提前退休,不过退休后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尽可能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2014年韦云峰去世,享年75岁。

二儿子韦肖毅既是军人,也是作家。韦肖毅从小就是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有时他去看战争电影,得知父亲就参与过其中的某场战役时,更是感到分外自豪。韦肖毅决心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故事如实记录下来。

韦肖毅和父亲一样投身军旅,不过他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研究军史上。韦肖毅后来成为了一名军史作家,搜集了大量革命时期军队的历史资料,《韦国清传》正是他主持编写的。

三儿子韦曙光同样投身军旅,他表现优异,作出了不少贡献。后来进入总参谋研究院,还曾担任过副军职干部。

韦国清的三个儿子虽然发展方向不同,但都继承了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他们都十分低调,以至于很少有人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无愧为韦国清的儿子。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愚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0 阅读:27

愚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