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提出让三野进军西南,一旁刘伯承笑道:你为啥子要抢我的任务

漫步史书 2023-12-26 08:49:16

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有11人。

这次会议,也是党中央决定迁往北平前,在西柏坡召开的最后一次重量级会议。

尽管当时渡江战役尚未开始,但那时渡江战役前委已经成立,并向中央提交了三月底渡江的计划,毛主席后来复电表示同意:

“同意你们三月半出动,三月底开始渡江作战的计划,望你们按此时间准备一切。”

此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重点讨论的就是,随着全国解放进程的推进,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也就是在会议间隙,毛主席同前线回来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商讨了渡江战役后,解放全国的战略计划。

毛主席对于战役全局有着很清晰的认识,按照规划,三野负责进军东南,四野进军中南,而二野挺进西南,三路大军渡江后,各自按照计划执行。

不过也就是在商讨期间,陈毅一度有不同的看法:

“我看应该让三野进军西南,二野挺进东南。”

陈毅的发言也引起在场人的讨论,一旁的刘伯承笑着说:

“不行,你陈老总为啥子要抢我的任务呦!”

陈老总之所以主张二野进军东南,三野挺进西南,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二野前些年打仗太艰苦,而东南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域,相对比较富庶,想让二野一路补充。

按照陈老总的原话讲就是:

“二野这些年太苦了,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苦,淮海战役的时候也很苦,把老本拼得厉害。不如三野和二野对调,让三野去西南,二野去东南,东南沿海地区要富庶得多。”

对于老战友陈毅的想法,刘伯承心里自然很清楚原因,但一贯勇于承担艰难任务的刘帅,自然也不会将艰难的事情交给老战友去做,自己做轻松的事儿,是以一开始他就表示了不同意见。

二野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

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根据中央命令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至1945年8月20日,根据指示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

因为整个晋冀鲁豫根据地范围很广,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依托于如此规模的人口,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部队一度发展到30多万,民兵40余万。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根据中央指示,晋冀鲁豫军区以第3、第6、第7纵队(后增加第2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野战军,并成立野战军指挥部。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

至1947年春季补充兵员后,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发展至42万人,民兵则发展至80余万人。

应该说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之初,可谓是兵强马壮。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下辖一、二、三、四、六纵队(杨勇的七纵合并至从华北回来的一纵),加上中原突围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五师,合计兵力在16万人之多。

1947年6月,刘邓首长根据中央指示,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由此而开展了挺进大别山。

过去我们学习时,也总是会想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可为了这个战略,晋冀鲁豫野战军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一直有人说,晋冀鲁豫军区不是有40多万兵力,刘邓大军为何只带了12万人南征,事实上,在挺进大别山之前,晋冀鲁豫野战军正规的兵力就只有16万人多,其余的都以独立旅的形式散落在各军分区。

刘邓大军南下,带走的是野战军最精锐的四个纵队,总计12万人之多,这几乎是带走了军区三分之二的野战力量。

南征野战军南下后,晋冀鲁豫军区才依次成立了八、九、十、十一、十二五个纵队,另外晋冀鲁豫军区最强的陈赓之第四纵队,也不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辖,而是一直到1948年5月,刘邓大军从大别山转出来以后,两军合并后成为中野。

当时,刘邓大军所属的一、二、三、六纵队,每个纵队只有一万余人出头,而陈赓一个第四纵队就有三万多人,哪怕是后来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时,中野的实力仍然没得到有效的恢复。

这其中还不包括损失的武器装备在内。

陈老总想让二野出东南,完全也是好意。

过去华野打仗,一直很吃后勤,特别是在内线作战时,自七月分兵后,连吃了几次亏,除了各方面因素,后勤上的不利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就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陈粟也率领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南渡黄河到到豫皖苏地区开辟根据地,当时华野一度犹豫,为此还遭到党中央毛主席严厉批评,并要求华野建立无后方作战思想。

陈老总一开始也很奇怪,毕竟过去华野打了那么多胜仗,中央几次来电表扬,后来他亲身赴华北,后来又到西北参观后,才知道友军的困难,相比之下华野打仗实在富裕的多。

1948年3月,华野陈唐兵团配合陈谢集团打了洛阳战役。

也因为在此战中,华野在火力上发挥了攻坚的作用,全军上下都滋生了骄傲的情绪,战后不久,中野在豫西召开会议,陈士榘在会上兴高采烈的介绍了攻城经验,称“只有足够的炮火才能取得攻坚的胜利”。

话里话外虽然没提一句中野,但总让人心里不舒服。

刘邓首长宽容大度,自然不会说什么,底下四纵的各级指战员就都坐不住了,对三纵议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陈老总那时已经转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作为本身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对这样的情况,心里自然也很不高兴,特别是当着刘邓两位首长的面。

1948年7月24日,豫东战役后,各军都在庆祝胜利,唯独陈老总此时致电华野,措辞极为严厉的批评各级指战员,电文中提到三件事:

一、华野豫东战役大胜后,没有提到中野的配合作用;

二、陈士榘在洛阳战役后,客观强调炮兵作用,而且还是当着中野的面,有过分依赖装备的不良倾向;

三、中野的同志说,陈唐兵团的三纵过于骄纵。

这封电文引起粟裕,特别是陈士榘的高度关注。

7月27日,粟裕、陈士榘、唐亮致电陈毅并报送军委,检讨了豫东战役中华野的不足。

到渡江战役时,二野各级纵队都已经很充实,而且打了黄维兵团后,缴获也颇丰,可相比于三野、四野,二野还是单薄不少。

据数据统计,渡江战役前,全军统一番号后,一野只有16万人,二野28万,三野58万,四野90万。

要知道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兵力盘踞最多的地方就是西南,其中还包括从西北撤到西南的胡宗南集团、华中的宋希濂兵团,加上川黔滇三省,合计90余万大军,以二野如此单薄的兵力,负担如此艰难的任务,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故而陈老总提出让三野负担解放西南,也是从根本上替二野解压。

不过,在这件事上,毛主席显然站的角度更高。

毛主席并没有同意陈老总的意见。

“我可没有偏心啊,三野的底子是新四军,新四军过去常年在江南水乡,有水战的经验,相比较而言,二野在这方面就没有经验。三野的任务不仅仅是解放华东、华南,将来还要跨海作战,要物尽其用,各取所长嘛!”

毛主席确实考虑到二野单薄的情况,有让四野负担西南战事的想法。

据宋任穷回忆,中央一度有让他出任湖南省委书记的计划。

按照这样一个安排可以做分析,中央计划是让二野去对付华中的白崇禧,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加上桂系部队,合计兵力也只有30余万,双方实力大致对等。

不过显然,中央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西南地区虽然盘踞着国民党军90余万大军,但彼此并不齐心。除了胡宗南、宋希濂两大坨敌人外,当时位于川黔滇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以及卢汉等都与我党建立联系,关键时候可以劝说起义。

相比之下,白崇禧狡猾多端,在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属于是比较难缠的对手,对付白崇禧,要拿出惊涛拍岸的气势,以绝对的力量压迫敌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而四野大军实力,享誉全国,对付白崇禧最合适的。

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二野从南面进军西南,党中央毛主席还致电一野十八兵团,要求在秦岭一线牵制胡宗南集团,并刻意营造一种氛围,二野大军将从陕西入川。

刘邓二位首长参加完西柏坡的会议后动身南下,还刻意在郑州露面,并公开讲话,加强胡宗南对我军将从北进攻的认识。胡宗南因此决定在秦岭、陕南一带集结主力。

后来局势的发展,大家也就都不陌生了。

由于胡宗南被我一野十八兵团主力牢牢吸引在北面,趁此良机,二野第五兵团在杨勇率领下直插贵州,采用大迂回、大包抄的战术,彻底截断了敌人的退路。

在川南的宋希濂根本想不到,西南战役的当头一刀,会先从他这里开始。

1948年11月1日,二野挺进西南,至28日,短短一个月,宋希濂集团便全军覆没,宋本人也被我军生俘,紧跟着到了12月1日,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联名起义。据说卢汉本来在事前还同刘文辉约定,要一同起义,但刘文辉已经抢先起义,于是卢汉于12月9日也宣布起义。

二野大军长驱直入,除了胡宗南集团尚且负隅顽抗外,其余国民党军残兵均望风归降,仅被迫降的敌人就有五个兵团之多。

至12月底,西南战役彻底落幕,人民解放军在连个月内,横扫西南,共歼灭国民党军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其姿态简直如秋风扫落叶一般顺遂。

1 阅读:994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