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自古以来与我国有友好交往,早在唐朝时期,我国著名的玄奘大师的西天取经,便使两国人民津津乐道了千多年,双方都很乐意说,很愉快!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都觉得倍儿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玄奘西行这事,不但促进了双方了解和交流,还直接导致《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问世,其友好程度可谓是源远流长。
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1962年发生过一次中印之战,我们觉得是一次毫不起眼的边境小冲突,但这场战斗对印度来说,视为耻辱,太丢面子!因为对印度来言,开战前他们有优势兵力,还有地球两位大佬,老美和前苏联的全力支持,更兼有地利之便,哪料却给输了,且还输得成了惊弓之鸟,新德里内是一片惊恐,但这时,中国撤兵了。但此时的印度不服气,“我们还在摆pose,你们就动手了”。接下来我们要决战,八成是要取胜的时候,你们去走了。其实,这也只是在嘴巴上说说,从此几十年间,印度人就再也没有在边境地区捣蛋了。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印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惨败的战例,后来却拍摄成电影,甚至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还涌现出了众多的所谓的英雄人物。这种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将具有真实背景的影视剧拍成了闹剧神剧,的确贻笑大方,充其量是脸皮比较厚实。在网络时代有人看了这电影之后评价,他们这种纯粹是线下打不过,只能线上爽一爽,毕竟总不能按照实际情况拍吧。同时,观众对他们的电影,也只能是反着看。
不过,自这次失败之后,印度人就再也不敢在这一边为非作歹了,虽然军事上没有采取行动,却有一些人却罔顾事实战后一味吹嘘所谓“辉煌胜利”,夸大其词的报道来自吹自擂,安抚自作自受的内心罢了。为了配合实现这些所谓的理想,还想把自己侵略的嘴脸,千方百计地进行掩饰,明明他挑衅我国,不断侵害人家的权益,从而引火烧身,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事后颠倒黑白、隐瞒欺骗,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把别人说成是侵略者,自己却成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种自欺欺人,贼喊捉贼的伎俩实在是可笑至极,令人作呕。对印反击自卫战教训惨了以后,拍了一部反映这次战争的电影,名唤《Haqeeqat》(中文译名:《严峻的现实》)。
影片中,套路基本一致,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热爱和平的印度,人民安居乐业,业余时间喝喝茶,撩撩妹,岁月静好,驻扎在这里边防哨所的军人,军装革履,面容丰润,慈眉善目、神态沉着稳重,谈吐字正腔圆,友好而健谈,酷似《西游记》里出家前的如来佛祖,与这里的少数民族亲如兄弟,其乐融融,这些士兵还与当地的印度女孩谈起了恋爱,这位印度女孩,也是皮肤白净,面容丰满,含情脉脉,倘若按照此情节发展下去,一群高大英俊的印度男孩和几位娇羞可爱的印度女孩必然走入美满结局,以载歌载舞收场。
然而就在此时,中国“悍然”对印度发动攻击,打破了这群印度人的美好生活,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军人不得不与美女告别,拿起武器,化身超级英雄,与对方展开激烈战斗,真可谓是"武可安邦定国,文可山歌控萝莉"。他们面对炮火毫不畏惧,寥寥数人却敢主动伏击,英勇作战,甚至还“巧施妙计”让我军吃了大亏,最后实在不敌“侵略者”的攻击,“壮烈”牺牲,有的则勉强撤退,再次组织力量进行反抗。
更让人称奇的是,影片中本与士兵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美女,也“大义凛然”奋不顾身,投身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以一种极其不可思议的跳跃方式,冲破“敌人”的阵形,哪怕身中数枪,仍然屹然不倒,即使是被捕也是“大义凛然”,主角却不着急领便当,说完升华主题的台词后,才慢慢嗝屁。总之,他们的人个个英勇无畏,以一敌十,人人争当英雄,神勇无比。
而在影片中描述这支入侵的对手,由完全相反,上至军官,下至普通士兵,个个身材矮小,面容猥琐,看上去贼眉鼠目,非常搞笑,还让他们站到身材高挑又苗条的印度美女前进行衬托,竟然比美女的个头还要矮半个头。不仅尽显愚蠢无知,而且怯懦不堪一击。尤其这名拄着拐杖的军官,长得这么负面?那顶军帽道具,是从哪里捡来的?这形象堪比《地道战》里的汤司令。更离奇的是,军帽戴得歪歪斜斜,尺寸根本不符,同时,领章也不正,军容军貌的确很差。
那么,印度人拍摄的那么《严峻的现实》这部影片,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争,其真实战况到底如何呢?这次战斗的胜负情况如何?剧中的人物有没有原型,或者是他们随意杜撰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当时令他们有切肤之痛那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62年11月中旬,我们称之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我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印度在这场战争中完败,印度举国震惊,总理尼赫鲁接到了前线的战报,他神情大变痛心疾首,颤抖着念叨:“瓦弄全线溃败……”随后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所以,当时取了个非常贴切的片名,对他们来说确实极为严峻。
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由于有这些地理优势,印度领导人我国正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似乎发现了机遇,认为我军面对多重困难根本无瑕顾及这样高寒的不毛之地,于是,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即蚕食中国领土)。
一开始我国本着求同存异,扼至争议,想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印度高层不顾军队基层将领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把我们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根本无视我们的强烈抗议,对中国步步进逼。制造出相当规模的边境争端,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还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还磨刀霍霍进行了一系列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
面对侵略者的虎视眈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迫发起自卫还击作战,我军派出时任54军军长丁盛奉命“挂帅出征”,由他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时称“丁指”。据丁盛在回忆录中记载:我们部队是在印度军队向我逼得很紧的时候开进的,因为印方已经占了我们很多地方,在麦克马洪线占了九万多平方公里,同时在西面向我们提出了三万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福建省那么大;在东线,从克节朗到察隅,又占领我们好多地方,新设了四十三个据点,我们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向察隅逼进。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很猖狂。丁盛的部队抓到的俘虏,问他:“你们打算怎么样?“他们狂妄地说:“准备开进到察隅,攻占你们然乌。”他这样疯狂,非常地傲慢。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会在去年这种情况下反击他,他认为我们不敢呀!就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看,一方面国际上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我们作对;另一方面我们国内情况比较困难,正值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很疯狂,向我们逼进。我们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教训一下这些的侵略者的战斗开始了。
虽然我军大部队是外地人,而且是千里奔袭来到这里,瓦弄反击战,昼夜翻大山。上山爬着走,浑身冒大汗。下山滑着行,两腿打颤颤。夜来围松火,个个笑声欢。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挖来鱼腥草,当菜又当饭。白雪拌糌粑,胜过大会餐。官兵团结紧,困难只等闲。消灭侵略者,责任重如山。再苦也不苦,再难也不难。这是实际情况,因为山很高。上山,前面的脚跟正好碰到后面的脑袋,下山脚发软,山是非常陡。战士们很艰苦,但没有怨言,都是为了消灭敌人。多抓一个俘虏,就多一份胜利;多拣1条枪,就多一份胜利。
战斗打响后,丁盛指挥的这支部队以雄狮搏鸡之势,左翼突破成功,右翼突破成功,迂回断后成功,我军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称号。战至下午14时30分,390团、388团3营在进攻印军驻守的32号高地时遇到强力阻击。印军在山梁上修了42个地堡,以重机枪和迫击炮构成绵密的交叉火力,将整个山头控制得严严实实。
见此情景,3营9班副班长陈代富操起一支爆破筒冲了上去,成功爬上了母堡的顶部。当他扒开泥土后发现,顶盖上的木条有很大的空隙,于是将爆破筒插入地堡,拉燃后用身体死死抵住,不让印军推出,最后在爆炸前一刻滚下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人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战后,国防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
随后,我大军捣毁旅部成功,这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王牌11旅,号称曾经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荣誉部队,“王牌旅”成了瓮中之鳖,无头之鸟。我军围歼战如快刀斩乱麻,秋风扫落叶,打得“王牌旅”丢盔卸甲,死无葬身之地。我军先头部队挺进距离其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战线上,蓄势待发。面对大军压境,尼赫鲁痛心疾首,害怕极了,那时,印度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新德里居民四处逃亡,全民完全笼罩在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情绪中。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印度军队一败涂地,伤亡和被俘人数超过8700人,损失了大量先进武器和弹药,而中国方面的损失与之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场战争的结果令西方媒体大吃一惊,称之为“一场快刀切黄油的战争”。1962年的战争让印度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颜面,所谓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称号成了笑柄,印军王牌覆灭,瓦弄之战成印军一生噩梦嚣张狂妄的印军彻底打怕,此后再也不敢来犯,而丁盛更是因此一战成名、威震世界。
时至如今,印度的军校仍旧把丁盛将军的地54军当场假想敌,以此来进行军事训练、教学等等。当然,印度的失败并未让其高层反思,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战争决心。印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那些打败逃回来的也是英雄,别看我样子狼狈。民众怒了,印度是不可能战胜的。谁敢惹我们。妇女把首饰都捐出来了,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发出全民战争动员令,发行战争公债,向中印边境增派军队,决意要与中国再作军事较量。我们要反击,大军集结,随时准备反攻,不过,我们大胜之后,不追穷寇,只期和平,便主动撤军。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惨败的战例,他们拍摄的电影,竟然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争在历史上是以印度举白旗投降结束。但是在电影,面对这样开挂的军队,你肯定知道影片最终会说是印度胜利了,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连结果都改,放的是我方举白旗投降。还涌现出了众多的所谓英雄人物。这种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将具有真实背景的影视剧拍成了闹剧神剧,只不过是给因战败而感到颜面尽失的印度民众提供了阿Q般的心理安慰,的确贻笑大方,充其量是脸皮比较厚实。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这部电影于1964年1年1日上映,从上映日期看,似乎印度人一打完仗,就忙着拍电影去了。1962年,打了胜仗的丁盛将军在“中印边境”,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穿着皮夹克,背后是西藏的深山密林,他眼神注视着前方,显得胸有成竹。据说,此后过后,印度军方将丁盛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对他指挥的瓦弄之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因此,电影中那名拿着拐杖的军官的原型,也就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丁盛,竟然把他当成了假想敌。
当然,他们这种剧情夸张,不符逻辑,反着拍摄的电影,后人评价,纯粹是线下打不过,只能线上爽一爽,毕竟总不能按照实际情况拍吧。同时,观众对他们的电影,也只能是反着看,从娱乐的角度来说,大家开心就好。
玄奘和印度有屁的关系,他去是尼泊尔
以前我也总说“韩国人打仗没赢过电影没输过”。但是自从看了三哥电影的一些片段。我不禁对韩国人产生了一丝愧意。
有人一直炒作丁盛,不知道是什么目的。
印度人喜欢丧事当喜事办[笑着哭]
最近经常出现“丁盛”,肯定有人在炒作。
这跟当年我们拍的战争神剧没啥区别,每个国家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