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三兄弟1上将2中将,1成抗战英雄,2人起义分别成副国级正厅级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7-15 16:47:06

安徽巢湖(原巢县)黄麓镇洪家疃村,村子沿坡而建,形成一条条巷道,布局整齐,屋舍俨然。当地村民介绍说,整个村子的形状远看就象一条扬帆起航的船,村中有弯塘、大门塘、柳簸塘,塘形似风帆,早在明清时期,村子里居住的只有洪姓,张姓两大姓,后来搬来一家毛姓,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现势单力薄,准备迁走,两大姓家族人员极力挽留并让其在村中繁衍生息,互为联姻,和谐相处,体现的是村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当然,村里人说,这里正是寓意蓄船待发,“锚”落生根,才有往后各姓的家族平安,人丁发达。

后来,整个村子三姓家族秉承祖上耕读传家,注重教育,知书达礼,从民国时期开始,小小的村子竟然走出十多位有黄埔背景的将军,其中,令村子人最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是,村里张家走出1位上将2位中将三兄弟,有一个成为著名的抗战英雄,新中国成立后有二人分别副国级和正厅级领导干部,这三兄弟便是著名的和平将军张治中和他的两位弟弟张本禹、张文心。

走进洪家疃村,依然可以看到村里几大姓的祠堂,虽然历经时间的打磨,但其挑檐斗拱的徽派建筑,非常精致的木雕、砖雕,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整个祠堂恢弘大气,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厅堂则宏伟,廊庑则秀美,庭院则幽雅”,古香古色,令人陶醉,可见当年这家族的荣耀。

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的洪家疃村人,慨然“解私囊,捐田亩”兴办学校,号召村民将子女送到学堂,同时,也传下审慎严肃的修身、处世、治家的家风、家训、家规,言传身教培养后代,更有德高望重的祖辈悉心指导,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传统美德,造就了一代代品格高尚,三观端正,生机勃勃的优秀子弟,演绎了后代由军营而仕而儒的时代变迁,其家风深远,泽被绵长,得到许多后人的称道。

如今,我们在村子里看到一口村里人曾经饮用的古井,折射着百多年历史跌宕,风云变化,家族起伏,还有村子中央张治中将军的故居,坐西向东,背山面水,砖木结构,小瓦屋面,正门旁悬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匾额,故居内陈列着生平图片资料。院内有当年亲手栽植的梓树,如今枝繁叶茂。村东有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为安徽省第一所乡村师范,村中还有他创办的黄麓学校。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到了张治中父亲这一代时,有些生意头脑的张父带着妻子迁至相隔不远的、当时经济繁华的丰乐镇,租了三间草房,开个篾匠铺,在此安家落户。在这里,夫妇生下张治中兄弟四人,其中1890年出生的张治中是大儿子,随后陆续生下张本禹、张文心。

此时的张家七口人勉强温饱,但他的父亲坚持要让张治中接受教育,为此筹措学费将他送入私塾。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的他,学习非常刻苦,据记载,小时候张治中和别人读书不一样,他是先从难的《诗经》、《书经》、《易经》读起,回过来再读“四书”;背书的方式也与人不同,五经、四书整本整部地背,硬是那样蛮干。如《论语》、《大学》、《中庸》,甚至连“朱注”都要一齐背,从此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就在张治中14岁那一年,私塾上学的,开始求取功名的道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去考秀才,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呢?与现在的本科第二批差不多,只要智力正常,稍微努力一下还是可以考上的。不要怀疑有人给他使绊子,清朝的科举制度较各朝完善,当时,村中的人对他的期望还是挺大的,结果一考却名落孙山了,用今天的话说,他居然是因为“考不上大学”。当然,没有关系,来年再考嘛,毕竟年纪不大。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正在摩拳擦掌备考的时候,清朝把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了。拿鲁迅的话说:现在皇上不要人了。

不能通过科举来谋求功名了,这的确对读了多年私塾的张治中打击不小,万般无奈之计,他只好到这个商铺里当学徒,早起洒扫、收拾库房、泡茶、敬茶、照应顾客等等,什么事情都做,从那时开始接触并阅读报纸,喜欢写字算账。当然他并不甘心就这样以后当一个开店铺小老板,就决定去当兵,先后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还真短时间做了一下警察。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治中立即前往上海投了学生军,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并跟随这支部队转战各地,由于他早年读过私塾,学习成绩优异,被送往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历任连长、营长、参谋长等职务,前往广东追随孙中山先生,正式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军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被授衔上校,并与先进组织早期领导人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踏上爱国报国之路。

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并授予上将军衔。同时,他作为国军代表的张治中多次与先进组织谈判,保障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定性,抗战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先进组织人员回延安。他极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重庆谈判,1949年顽固派妄图隔江而治的阴谋被识破,大失所望的张治中发布声明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加入人民的怀抱。此后,协助中央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将军担任许多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副国级领导干部,他一生为了和平事业,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被领导人称为唯一一位没有向开过枪的国军高级将领,因此被后人誉为“和平将军”,其名字也广为人知。

张治中大弟弟张本禹,由于和1890年出生的哥哥张治中年龄相差不是太大,所以他和哥哥最能玩到一起,年幼的时候,不论哥哥做什么事,张本禹都跟在后面,是名副其实的小“跟屁虫”。张本禹字文衷,而张治中字文白。从这当中也能看出他们兄弟情深。张本禹稍微长大后,他们的父母不幸相继双双去世,只能依靠舅舅做活糊口。

此时,张本禹得知哥哥已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便来到广东,参加护国军,据史料记载,在广东期间,有一次张本禹看见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真革命的请进来,不革命者滚出去”,于是对黄埔军校产生了兴趣和向往,在哥哥的鼓励及介绍,张本禹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产顺利录取为第三期步科,毕业后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副官,随部参加北伐。

黄埔军校毕业的张本禹,因作战勇敢,军事理论知识丰厚,在部队晋升很快,历任陆军教导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军校第八期学兵总队中队长,独立第四旅上校团长,少将副旅长等职。当时,所部驻守绥远集宁。

当时,占领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计划继续扩大战果,制定了策划蒙古独立的政策,扶植蒙奸德王和伪军李守信建立的伪"蒙古军政府",并派兵攻打绥远,傅作义率部迎击伪军,绥远抗战开始。张本禹奉命率部负责阻击日军南部的增援部队,以确保晋绥军能够顺利的攻克百灵庙。张本禹率部在百灵庙外围布置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援军,他沉着指挥,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顽强的阻击了日军南路增援部队,为傅作义所部收复百灵庙赢得了时间。张本禹不畏强敌,智勇谋略,顽强阻击,因作战有功,受到嘉奖。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平津告急。此时的张本禹刚刚返回南京,与已有身孕的妻子补办了婚礼,正在南京照顾妻子。当他听到平津危急的消息后,毅然告别已有身孕的妻子,主动请战,随后奉命北上张家口,率部参加抗战,1937年8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月零一天,著名的南口战役打响。

南口,位于北平西北45公里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虽然只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小镇,由于是北平通往察哈尔、绥远的必经门户,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素有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之称。这一带东西狭长之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守军知道,只要守住了南口,就等于卡住了日军的脖子,就会无法动弹。

此时,深知此战略要地的侵华日军板垣第5师团、酒井第1铃木第11混成旅团以及川岸第20师团之一部总人数约7万人,并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沿津浦、平汉、平绥进攻。张本禹负责口右翼镇边城、横岭城等阵地。坚守阵地的他与板垣第5师团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日军依仗装备精良,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日一时数千发炮弹、炸弹倾泻我军阵地,依山草草修筑的工事,总是刚修好就被毁,再修好,再被毁。

在南口与日军坂垣师团激战的张本禹面对危局,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组织一个加强排,亲自率领援兵赶赴前沿阵地,这一股生力军加入战局,在张本禹的带领下,依仗保卫祖国的誓死决心,以步枪、手榴弹、大刀,与敌军拼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之惨烈、残酷,惊天地泣鬼神。他率领部队如下山猛虎,猛打猛冲,与日寇展开了白刃战,最终消灭了进攻上来的敌人,夺回阵地,坂垣师团遭遇失败,被迫撤退。

随着战斗的持续,张本禹部队的弹药开始出现紧缺,后方供应不及,为了继续战斗,“办事最力”的张本禹奉命去太原催送军火,他奉命前往太原监督弹药生产,很快就押送了满载弹药的列车,并到达南口车站时,他亲自指挥卸车,并指挥人员尽快将弹药送到各阻击战阵地。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疯狂的日军派大批飞机突然对火车站发动袭击,轰炸火车,眼看弹药就要被毁。张本禹一面指挥紧急大伙赶紧卸车,一面指挥司机开动车头以诱开敌机。

不料,敌机以最快的速度投下大量炸弹,一颗炸弹投中车厢,引发车厢中的弹药连环爆炸,众多炸弹巨大的威力,正在指挥的张本禹将军淹没在火海之中,以身殉国,时年38岁。1937年10月,张本禹的灵柩被运回老家安徽巢县。国民政府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公葬大会,追授他为陆军中将军衔。安徽地方报刊均以巨大篇幅报导:誉之为民族英雄,后被安葬于他的老家巢南银屏山。1980年,中央统战部追认张本禹为抗日烈士。

张治中小弟弟张文心,12岁时父母双亡,跟着年长13岁的长兄张治中及长嫂长大,兄弟感情深厚。早年张文心受其大哥影响,立下为民兴国大志。后来,他被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回国任黄埔军校第十期上校教官,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教育科科长,少将军衔,兼教导团团长。参加过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及1944年4月中原会战中的“密县保卫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对上海闸北进行夜袭,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但孤军作战势难持久,军校教育长兼任第五军军长的张治中率部紧急驰援十九路军,时任军校营长兼教官的张文心奉命奔赴战场,并命担任狮子林炮台防务,一个营的兵力要防守四五十里长的阵地,兵力显得极其薄弱。

此时,日军飞机在狮子林上空进行轮番轰炸,阵地工事大片被毁,日军又欺负我方无空防设备,就低飞至地面仅百米。张文心带领战士在战壕内沉着应战,对空射击,击中多部敌机要害,敌机冒着浓烟一摇一晃地向东飞去,坠毁在不远的地方。接着,日军又军舰拖着二十余只驳船,凭借飞机做掩护,强行登陆。他率部在战壕内等待敌船靠近岸边,给予迎头痛击,终于把这些日军逼回到水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向日军发动总攻,并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史称“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此打响,担任抗日指挥司令部参谋的张文心,又一次跟随哥哥到黄浦江畔参加对日作战,是役情况紧急,日军忽然轰炸我军江防川沙口企图强行登陆,抄后路,让中国军队置身全部被包围的危险。识破敌人阴谋之后,中国军队立即采取了行动设法挽救,阻击了登陆之敌,收复了重镇罗店,与敌军形成了对峙局面。后经四十天血战,全体官兵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同样沉重地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日军对豫中发动大规模进攻,国军在密县进行了顽强抵抗,密县战场是豫中战役的重要战场,张文心的23师奉命防守密县,阻敌西进。这一天,日军五六千人借炮兵掩护,向密县城郊五里店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出动多架飞机,轮番轰炸,张文心带领23师官兵们视死如归,几度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始终未能越我阵地半步。张文心熟知日军日军怯夜战,一般会在晚上休息。他急速派仅有的一个营组成敢死队,配合师直属部队几个连,分进合并将其中一股日军全歼。

次日,报仇心理特强的日军倾巢出动,以上万兵力围攻23师密县城郊主阵地之战,很快阵地被突破,张文心指挥爱国官兵与日军短兵相接,喊杀之声惊天动地,弹片如雨点般从头顶和身边飞过。最后与敌血战五昼夜,全师5000余官兵壮烈牺牲,起到了迟滞日军西进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嵩山地区野战兵团的撤退。

由此战场上表现出色,加上有哥哥张治中的引导,张文心成长很快,职务晋升为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并授予中将军衔。抗战全面胜利后,内战爆发,极不愿意打内战的张文心再次派到了淮海战役战场上,时任第85军副军长的张文心派副官去寻找解放军,随后起义投诚。后来,他进入北京军政大学进修,接受新思想教育,之后,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他担任了南京中山陵的管理工作。

和平年代,张文心不忘初心,积极参加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工作,先后担任民革中央委员兼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省市人大代表等职务。官至正厅级干部,晚年,张文心深深思念抗战初期牺牲的三哥张本禹,更难忘5000名在密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手下官兵,更期盼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原这个世界和平,充满着爱,1995年7月27日,张文心安静祥和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2岁。

如今,洪家疃村里的老人们,谈起张家三兄弟这三位长辈,几乎异口同声,都无比感慨:时势造英雄,正如张治中将军自己所写的书法一样,为他们兄弟三人的“忠义可风”,感到荣耀和骄傲,介绍兄弟三将军的的英雄事迹,采用各种方式纪念他们。

0 阅读:112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