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

文峻评健康 2024-08-07 06:02:5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医药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相关名词规范化工作在学科建设、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不仅是学科的需要,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的需要。本文着眼于当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环境及现状,从名词审定、规范化应用及学科建设方面,提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现状、思考和展望。

科技名词,也称为术语,是在特定的科学或技术领域内表达某一个特定概念的语词形式,是科学技术概念在语言中的名称。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是科技发展、信息交流的基础,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亟待规范和统一。本文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必要性01/什么是规范的科技名词?在我国,规范的科技名词,是指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并赋以准确定义的科技名词[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经其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既是国家规范,又是学科话语体系,被誉为“辞书的辞书”,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中,关于学科科技名词收录范围,首先是“构建学科概念体系,根据概念体系的基本框架收词”,即名词体系反映的是学科概念体系,这也是科技名词选词和排版不同于词典及百科全书的关键点。其次,规范的科技名词必须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原则[2]。因此,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规范化应该首先确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这个一级学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体系,然后再审定每个二级学科的概念体系,最后再遵循科技名词的原则和方法产生出规范的科技名词。

0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概念及体系现状根据我国学科分类标准[3],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属于医药科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24个二级学科。然而,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从概念到内容的混淆与争论[4,5]。总的说来,预防医学是一门学科,而公共卫生则是在这个学科基础上的社会实践。公共卫生涉及的领域超出了预防医学范畴,但是预防医学仍然占据了它的核心位置。现行国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二级学科更多体现的是预防医学这个核心。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实践蓬勃发展,预防医学之外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地融合到公共卫生实践领域。为体现目前学科体系现状,本文采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来代表这两个领域。0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亟须规范

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科技名词的不规范使用会阻碍科技交流,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6 , 7 , 8 ]。然而,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公布和预公布的科技名词体系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名词体系没有体现。因此,在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和梳理的基础上,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规范化工作,是应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各项研究、应用和实践工作的需要,对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维护该学科语言健康、传承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文化、促进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加强公共卫生领域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符合当前健全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的时代需求。

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现状01/名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短期目标是系统梳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分步骤、分阶段建立一套涵盖多个二级学科,定名科学、体系完整、词条规范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长期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领域的话语体系和专业平台,并致力于规范应用、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产生规范的科技名词,即名词的审定工作。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原则及方法》,按照“编写、审定两步走,定名、定义两步走,定名、定义三审制”的思路,科学制订工作流程( 图1 )并严格执行。第二,名词的规范化应用。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批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第三,学科建设。按照科技名词产生的理据,各学科在梳理名词体系的同时,自然对学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总结和更新。在名词审定的过程中,会重新思考本学科相对独立的概念体系框架,界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确定每个科技概念的定名、内涵和外延,以及厘清上下级词条的逻辑关系等。

图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流程

02/名词体系建设的工作组织架构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已在有序推进中。2022年5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授牌成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办公室(简称全国公卫名词办),秘书处现设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工作职责包括:代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与实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编审工作,牵头搭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工作平台与开展名词建设。全国公卫名词办工作组织架构包括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以下设立二级学科名词编写分委员会和审定分委员会。截至2023年底,已经有25个二级学科成立了分委员会并启动名词审定工作,形成了涵盖高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致力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千余人专家团队,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建设工作步入正轨。详见 图2 。

图2 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工作组织框架

03/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工作组织框架目前的学科名词体系中,首批21个学科的名词定名稿已于2023年9月8日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于2023年12月8日结束,现已进入名词定名正式公布阶段。21个学科具体包括:营养学、毒理学、消毒学、流行病学、媒介生物控制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医学、地方病学、热带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学、儿少与学校卫生学、妇幼卫生学、职业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卫生工程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和伤害控制学。除此,目前还有4个学科通过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名词审定立项,已启动编写工作。这4个学科分别是卫生检验学、爱国卫生运动理论与实践、健康教育学、慢性病防控学。

25个学科的组成,基本延续了我国学科分类标准[3],其中部分学科重新审议修订了学科名,比如“职业医学”“职业卫生学”和“健康教育学”,有的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现状,本次没有纳入,比如“优生学”。同时,考虑到公共卫生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领域,先行纳入了“伤害控制学”和“慢性病防控学”。在构建以上名词体系的过程中,公卫名词团队也在同步进行着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建构,学科体系建设已然前行中。

规范的科技名词产生出来以后,如何督促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来规范化应用,具体哪些机构和人员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则是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另外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参与名词审定的部分科研机构和高校已经将学科名词体系融入到高校教学中,有些高校通过名词体系的梳理,已经在编辑出版学科教材,也有些行业内杂志社已经在同步要求编辑部加强科技名词规范化应用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展望

未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建设,仍然是要围绕其三个核心内容:名词审定工作、名词规范化应用,以及学科建设。

01/持续推进名词审定工作,助力学科建设在名词审定方面,将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工作平台建设,优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理论和实践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动态数据库,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已有的学科体系的更新、已有名词的规范化表达的更新、新词新概念的提出、新的学科和实践分支领域的加入等。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全国公卫名词团队将一直致力于学科体系研究、新学科的立项标准、新词热词的审定发布机制等工作。02/探索名词规范化应用途径,弘扬科技文化在名词规范化应用方面,继续加强探索知识服务、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手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知识生态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名词库应用的信息化建设、面向大众和专业领域的规范化名词的宣贯工作、各新闻出版单位及标准领域针对名词规范化的应用要求和制度建设等。

综上所述,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在发展,科技名词也需要配套规范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规范工作,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基础上,需要从科学、系统、应用的思维角度,统筹思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的建设。未来,公卫名词团队将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平台和生态系统,建立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界的世界科技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金婷,代晓明. 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J]. 中国科学基金, 2009,23(5):278-280. DOI: 10.3969/j.issn.1000-8217.2009.05.007 .[2]沈冰冰.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名词规范化探索[J]. 出版与印刷, 2020, (2):44-47. 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3745-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S]. 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4]谭晓东,彭曌.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科概念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21(1):121-121. DOI: 10.3321/j.issn:1001-0580.2005.01.071 .[5]James WH ,赵莉,李蕊,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38(15):3005-3006.[6]路甬祥. 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J]. 编辑学报, 2006,18(4):241-242. DOI: 10.3969/j.issn.1001-4314.2006.04.001 .[7]杨威. 我国医学名词现状及发展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9(1):1-4. DOI: 10.3969/j.issn.1674-9316.2018.01.001 .[8]郭华,齐淑娟. 科技期刊中科技名词规范使用现状与分析[J]. 编辑学报, 2017,29(5):446-448. DOI: 10.16811/j.cnki.1001-4314.2017.05.013 .

编辑:Suki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0 阅读:0

文峻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