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考古之秦始皇陵兵马俑

搬砖泱夏 2024-04-17 19:21:52

秦始皇陵兵马俑

位置: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

年代: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

点评: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打井挖出"秦人"

1974年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麦苗在干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大地上。这片黄土地迫切需要水的滋润。虔诚的祈祷并没有感动上苍。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干旱更加深了村民们对麦苗的关爱、对水的渴望。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村南的柿树园,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长站在林园一角的西崖畔上,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犹豫不决。夕阳西下,小鸟跳动着在树林中寻找栖身之处。生产队长终于下定决心,用笨重的镢头在脚下划了一个圈,确定了打井的位置。

1974年3月29日清晨,西杨村的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开始挖井。这天下午2点左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第一块陶片被西杨村的打井青年挖了出来。令人遗憾的是,陶片并没有引起因干旱而急红了眼的农民的重视,他们对水的渴望超过了一切。青壮年的镢头接二连三地向这支地下军队劈去。一块块头颅骨骼、一截截残肢、一根根断腿相继露出,大家终于注意了。

当一件陶俑的身子刚刚被抛入荒滩,井下忽然又发出一声惶恐的惊呼:“瓦神爷!”众人又一次随声围过来,又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肌肉在紧张中急骤收缩起来。

西杨村发现“瓦神爷”的消息很快就被县文化馆的人知道了。文化馆的人组织社员在井的周围挖了一个大坑,结果发现了更多的陶俑。当时回家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恰巧得知了此事。就写了一篇专门的报道,交给了《人民日报》编辑部。该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他做出批示,要求组建考古队进行发掘。

1975年7月,经过一年的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终于再现了两千年前的壮观场面。这个陪葬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四面各有5个斜坡门道,东面为正门;坑的四周环绕着长廊,四面长廊间有9条长达184米的东西过洞,过洞之间用夯土墙隔开,过洞之中整齐排列着6000多个与真人大小相同的陶质兵马俑。不久,考古队又在一号坑东北侧约20多米处,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他们将此坑编为“二号坑”。这是一个平面略如曲尺,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的俑坑,内有战车89乘、驾车陶马356匹、骑兵鞍马116匹、各类武士俑约1000余尊。整个俑坑分为4个军阵:持弓弩兵俑方阵、战车方阵、车兵和步兵长方阵和骑兵方阵。

1976年5月,在一号坑的西北侧又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他们将此坑编为“三号坑”。此坑面积仅500余平方米,但形制和内容奇特,平面呈“凹”字形,东边为一条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的是一间车马房,两侧各有一条东西向厢房,车马房内有本质战车1乘,车前驾有陶马4匹,车后有武士俑1个;南厢房内有铠甲俑42个,北厢房内有铠甲俑22个。这看来像是一个指挥部。后来还勘探出一个“四号坑”,但由于这个坑尚未完全建成便被废弃,因此一般都不论及。

至此,秦兵马俑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阵容庞大、气势宏伟的秦兵马俑军阵,充分显示了当年秦军横扫天下的赫赫军威。“秦人”军阵在地下沉寂了两千年之后,终于在关中农民的铁镢下重现昔日光辉。

气势恢宏的秦代文化

1978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参观完兵马俑后感叹道:“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观兵马俑时说:“真是气壮山河。秦始皇这个人气魄不小。”卢森堡大公来参观秦兵马俑时,一走进展览大厅,便赞叹道:“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天才,世界人民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可见,秦始皇陵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奇迹乃实至名归。

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为研究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仅在于其庞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其烧制工艺、雕塑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大的兵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烧制温度在900℃至1200℃左右,历经两千多年岁月之后,这些陶俑、陶马无一 件出现裂纹和变形当今的工艺师们曾想复制一匹陶马,却一直没有成功。以往人们谈及世界古代雕塑艺术史,希腊罗马便是坐标、里程碑,古代东方的雕塑艺术似平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秦兵马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东方雕塑艺术的看法。秦俑代表了中国写实艺术的风格与特色,成为世界雕塑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兵马俑是秦代陶塑艺术发展到顶峰的体现。除了栩栩如生的陶俑、陶车马之外,秦砖、秦代大瓦当也是秦代陶塑艺术的代表。这些陶砖、陶瓦用精美的花纹装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阿房宫,才有了秦朝的广厦千万间。

兵马俑不仅是一个艺术的宝库,还是一个庞大的秦代兵器库,有的兵器至今还寒光闪闪,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秦俑坑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兵器均为实战兵器,分为长、短和远射三大类。长兵器有矛、戟、戈、殳、钺、铍,短兵器有剑、弯刀,远射兵器有弓、驽。尤其是铍和弯刀的出土为古兵器考古史上所罕见。铍在古书中记载颇多,但无完整实物出土,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米的木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为考古上的首次发现,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

陪葬兵马俑与秦始皇陵

关于兵马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透露过任何线索。那么,这些陶兵马俑的身份是如何确定的呢?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人们在其中一支矛上发现了“寺工”字样。据史书记载,“寺工”是秦代主管兵器生产的机构。在另一支戈上刻有“五年相邦吕不韦造”的文字,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据此可断定,这些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陵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宝库。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钻探和试探,在56.25平方千米的保护区范围内已发现陪葬墓和陪葬坑5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5万余件。

毫无疑问,秦陵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是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加扑朔迷离。民间传说称,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多次考察,但始终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近年来,对秦陵的勘探成为我国考古的重中之重。考古专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表明,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相当于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探测还表明,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历史上关中地区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考古学家推测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除了宫墙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作为秦始皇陪葬品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秦始皇陵地宫内又会有多少奇迹呢?在打开秦始皇陵地宫之前无人知晓。

来源:《中国文明考古》(刘永升 主编)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