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原来超有趣之隋朝灭亡指日可待

搬砖泱夏 2024-10-15 21:48:09

灭亡指日可待

如果说三征辽东的失败是在客观上给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发生在公元615年的雁门之战,则是从主观上彻底挫败了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经历了雁门之围,曾经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意识到自己既不是千古明君,也不是常胜不败的英雄,比肩汉武帝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雁门,成为了隋炀帝,甚至是整个隋朝大业之梦破碎的地方。至此,隋朝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便一步步走向了溃败的边缘,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

突厥一直以来就是隋朝的心腹大患,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前往塞北巡游,不久意外地收到了远嫁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的急报,称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已经集结十万铁骑在边境伺机而动,可能会对皇上造成威胁,劝隋炀帝加以防范。但隋炀帝并没有十分在意。八月十三日,隋炀帝抵达塞北边境一一雁门。第二天,突厥的骑兵部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雁门城并占领了雁门郡治下的三十九个城池,雁门郡城告急。

此时,雁门郡已经被突厥人包围,援军又没有到来,只能据城坚守。隋炀帝马上下令将士将城内的民居拆除,拿这些材料来修建防御工事,抵抗突厥人猛烈的进攻,但让所有人不安的是,雁门城内储存的粮食仅仅够全部军民食用二十天。二十天后,如果这场危机还没有解除,雁门郡将不攻自破,而城内包括隋炀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在突厥人的刀下丧生。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隋炀帝马上召集了随行的大臣们商讨对策。隋炀帝的心腹宇文述率先站了出来,他认为应该立即组织一支精兵部队来掩护皇帝突围,但被大臣苏威否决。苏威和樊子盖等人认为皇帝是社稷之君,万乘之主,突围之法太过冒险,一旦被俘,后果不堪设想,不到迫不得已是万万不可行的。

樊子盖向隋炀帝建议,过去战争太过于频繁,因此伤了民心。现在只有皇帝下令不再征辽东并以重金嘉奖守城将士,收回军心,假以时日,定能破突厥之围。面对大臣们的各种建议,隋炀帝也是一筹莫展,难以抉择。这时,内史侍郎萧瑀向隋炀帝提议,是否可以让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妻子义成公主想办法劝说他退兵。

萧瑀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原因的。和亲是历朝历代中央政权和边境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隋炀帝的堂妹义成公主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嫁到突厥。和中原地区不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因此义成公主虽是女流之辈,但作为阿史那咄吉的妻子,她在突厥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可以参与商议军国大事。

听了萧瑀的建议,隋炀帝马上派出密使从小路火速前往突厥,希望能够求得义成公主的帮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隋炀帝还昭告天下,命各郡各县率兵前来勤王救驾,解救雁门之围,并许以重赏。

两路兵马派出之后,情况渐渐有了好转。一方面,义成公主接到隋炀帝的求援,马上就给始毕可汗送了一封假情报,称突厥边境告急,劝他赶紧率军回来解救。另一方面,在隋炀帝的号召下,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陆续续向雁门郡开来,就连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其中大展拳脚。

隋朝的援军声势浩大,始毕可汗心中也生出一丝恐惧,再加上义成公主的“情报”,一贯秉持“打不赢就跑”态度的他马上下令撤兵。形势陡然间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隋朝虽然不战而胜但是也颜面尽失。突厥方面一撤兵,隋炀帝为了挽回面子,便掉转头来开始追击,但也没有收到多少成效,只俘虏了一些老弱残兵。

发生在雁门的这起事故给隋炀帝带来了却是难以言喻的失落。事实上,雁门之围真正给隋朝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不是来源于他本身,而是在于隋炀帝当初下诏之前的那个承诺。大业十一年九月,回到太原的隋炀帝不顾群臣的反对,放弃大兴城,回到了东都洛阳。

回到洛阳之后,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按照原来的诏令,凡是在雁门守卫战中立下战功的士兵和百姓都能直接获得六品的官衔,并能到一百匹绸缎的赏赐,而其余的有官职在身的官员则是按功逐级晋升。但事实上,隋炀帝并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本来参加守城的一万七千名士兵全都应该受到嘉奖,但隋炀帝只答应给其中的一千五百个人赏赐,赏赐的内容也大打折扣。隋炀帝这样的态度让所有将士不满,朝廷的公信力何在?

眼见皇帝让天下人寒了心,民部尚书樊子盖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上书坚持要求隋炀帝按照当初的承诺给守城将士应有的赏赐,但却以“妄图收买军心”被皇帝驳回,樊子盖后,再也无人敢提及此事。不仅如此,隋炀帝又萌发了再征辽东的想法。从此之后,隋炀帝在天下人眼中威信全无,民心尽失,在他的统治之下,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来源:《唐史原来超有趣》方寄傲编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