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军换装,全仗两场空前胜利,毙一个师长俘一名团长

文山聊武器 2024-06-01 08:39:5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战争前奏:红军围困甘泉县城

1935年9月28日清晨,中国红军的81师243团在甘泉县城周边迅速展开部署。在浓雾的掩护下,红军战士们悄无声息地占据了制高点和要道,建立了多个火力点。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行动,目的明确:引诱东北军前来解围,进而在有利的地形中设伏击。

红军指挥官们在地图上反复检视地形,确定了各个小队的具体位置。他们选择的地点多为隐蔽且易于防守的地方,如郊外的小山丘和密林之间的狭窄通道,这些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国民党军的火力优势。红军战士们携带着轻机枪和手榴弹,分散在预设的埋伏点,准备随时迎战。

当日下午,红军完成了对县城的全面包围。他们切断了通往县城的主要道路,同时在城外设置了观察哨,密切监视任何从城内或城外的动向。由于红军的隐蔽部署,东北军的侦察兵并未能及时发现这一伏击圈。

随着夜幕的降临,红军士兵们在黑暗中保持高度警觉。他们知道,东北军的反应可能很快,而夜色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掩护。红军士兵们检查了武器和弹药,确保在冲突中能迅速有效地反应。

几天后,情报终于传来:东北军的110师已经从延安出发,意图解围甘泉县城。红军指挥部立即进行了战前的最后部署。各个小队接到了具体的战斗命令,每个士兵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位置。

二、东北军的响应与红军的伏击

东北军的110师在10月1日拂晓时分,从延安出发,何立中带领着部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甘泉县城进发。由于地形复杂,部队的行进速度并不快,加上沿途需要留心可能的伏击,使得行军的气氛异常紧张。

随着太阳爬升,东北军的队伍逐渐接近甘泉北的白土坡地区。这一带地形开阔,是进攻甘泉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极易设伏的地点。何立中命令部队加强警戒,前锋部队的侦察兵四处侦查,试图发现任何潜在的威胁。

然而,红军81师的241团已经在此地精心布置了伏击。他们隐蔽在沿途的灌木丛和小土丘后,手持武器,静待东北军的到来。这些位置既可以提供良好的掩护,也便于对进入射程的国民党军进行有效射击。

大约在下午两点钟,当东北军的先头部队刚刚踏入白土坡地区,红军81师的241团突然发动了激烈的攻击。机枪的火力迅速覆盖了前进的道路,猛烈的射击立刻造成了东北军的混乱。东北军士兵们迅速寻找掩护,尝试回击,但由于红军的突然袭击和火力的准确,他们的反应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与此同时,红75师和红78师也在公路两侧的优势地形中埋伏就绪。他们的机枪手和狙击手在获得开火命令后,立即加入了战斗,从两侧对东北军进行交叉射击。这种交叉火力极大地增加了东北军的压力,使得他们很难有效地组织反攻或是突破红军的火力封锁。

红军的火力覆盖精心策划,不仅限于直接射击,还包括了对国民党军可能的撤退路线进行预判和封锁。这使得东北军在遭遇初期的打击后,很难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其战术布置和行动受到了严重干扰。

红军在执行这次伏击时表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开火,更是根据敌人的反应调整射击密度和火力投放的区域。随着战斗的持续,红军的火控手和机枪手通过连续调整射击点,有效地削弱了东北军的战斗力。

三、激战甘泉:东北军的溃败

随着战斗的进展,红15军团在红军高级指挥官的协调下,持续加大火力输出,对东北军施加了持续且致命的压力。随着太阳西下,战斗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红军的各个团体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效率,充分发挥了地形和战术上的优势,持续对东北军进行压迫。

到了傍晚,东北军的阵地已经变得难以维持。红军不断推进,使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对东北军发起了波澜壮阔的攻势。这些连续的攻击迅速削弱了东北军的抵抗力,使其防线出现了多处突破。红军士兵在各个战略点协同作战,有效地切断了东北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当战斗持续到晚上7时左右,红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在这场激战中,红15军团成功地将东北军的两个团及师直属队伍包围并逐一消灭。地面上遗留的是东北军的武器和装备,包括大量的轻重机枪、步枪及弹药。这一战果,对东北军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红军俘获了3700余名东北军士兵。这些士兵在经历了猛烈的战斗后,大多数在疲惫和缺乏有效指挥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红军对这些战俘进行了有组织的收容,同时积极搜集战场上的所有可用资源。

这场战斗对东北军的影响是深远的。东北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许多士兵在战后感到震惊和不安。战斗中受重伤的东北军师长何立中,在经过紧急撤退后,由于伤势过重,最终在撤退途中因失血过多而亡。何立中的逝世对东北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其领导层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领导空缺。

四、劳山与榆林桥的连续胜利

在劳山的胜利后,红军高层认为继续对甘泉的围困是战略上的必然选择,这不仅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还能进一步提升红军的士气和控制区域的稳定性。因此,红军继续加固了对甘泉的包围圈,严密监视所有可能的出入路线,确保不给东北军任何突破封锁的机会。

此时的张学良,对甘泉的战略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决定派遣高福元率领部队前往解围。高福元部队的行军路线预定经过榆林桥,这是一处关键的交通要道,也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张学良希望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打破红军的围困状态。

然而,红军的情报系统效率极高,很快就掌握了高福元部队的动向。红军75师和78师被迅速调遣到预计的冲突区域,他们在榆林桥附近的地形中寻找到了最佳的埋伏位置。在浓密的晨雾中,这两个师的士兵们静静地等待着东北军的到来。

随着晨雾的逐渐蔓延,高福元率领的东北军部队缓缓进入了榆林桥区域。红军的埋伏部队利用低能见度的环境,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行踪。东北军由于对地形不够熟悉,加上视线受限,未能及时察觉到红军的存在。

当东北军的先头部队刚刚跨过榆林桥时,红军发起了突然的攻击。75师和78师的士兵们从两侧同时向敌军发起猛烈的火力攻击,机枪和步枪的交火声在朦胧的晨雾中格外响亮。东北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乱了阵脚,尝试组织反击却因为方向感的丧失而效果不佳。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个上午。红军在熟悉的地形中游刃有余,从多个方向对东北军进行夹击。东北军在连续的冲击下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在没有有效指挥的混乱中被迫退向桥的另一端。到了下午,东北军的抵抗力明显减弱,红军开始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收缴遗留下来的武器和设备。

最终,在日落之前,高福元部队的抵抗彻底崩溃,大部分东北军士兵被俘或逃离战场。高福元本人在试图组织最后的撤退时被红军俘获。

五、红军的战斗成果与影响

在连续的胜利之后,红15军团的战斗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东北军手中缴获了包括20门炮和4300余支枪械在内的大量武器装备。这一战果为红军在武器装备上提供了质的飞跃,尤其对红78师和红81师的整体战斗力增强尤为明显。

这些新获得的武器迅速被整理、维修并分配到前线部队中。红军的后勤部门在战斗后立即开始行动,技术人员和士兵们检查每一件武器的功能,确保它们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作用。大炮和机枪被优先分配给了前线的主攻单位,而步枪则普遍补给给了普通士兵。

与此同时,红78师和红81师的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有效缩小了它们与装备更为精良的红75师之间的差距。这种新的平衡增强了红军整体的协同作战能力,使得他们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展现更大的战术灵活性和战斗力。

在陕甘地区,红军这两次重要战役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斗志。红军的这些胜利展示了其高效的指挥和卓越的战斗力,为根据地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地群众见证了红军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因此而增强。

这些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增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红军和当地居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群众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许多人开始积极参与到革命活动中,无论是作为战斗人员还是提供后勤支持。红军的成功行动使得更多的当地居民相信革命的胜利是可能的,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此外,这些胜利也为红军的未来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装备的增强和士气的提升,红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采取更加主动和果断的策略。他们的行动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这种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相结合,为红军在陕甘地区的长期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资料:

来自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3 回忆史料[M]. 2016

1 阅读:258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