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纠正一处,袁绍奔冀州后,董卓一度准备悬赏捉拿袁绍。可就在这时,他的亲信伍琼告诉他:董公,别冲动,洛阳上下,你动谁都可以,千万别动袁绍这小子。
董卓大怒:凭啥不能动他?
伍琼解释道:废立大事,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为恐惧出逃,并非有其他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英雄乘势而起,那时山东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的了。所以不如赦免他,拜他为一个郡守,那么袁绍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伍琼看上去是为董卓着想,但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袁绍的人,看他籍贯就一清二楚(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伍琼,字德瑜,汝南人。
除伍琼外,还有二人一同为董卓重用,城门校尉伍琼、尚书郎许靖。许靖立场不明,周毖、伍琼实实在在是袁绍的人。
不要小看四世三公的能量,之前窦宪“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四世三公的袁家一百年发展下来,门生旧吏得有多少!
在伍琼等人的建议下,董卓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人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人张邈为陈留太守(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资、张邈等出宰州郡)
董卓亲手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反董联盟!外贼易挡,家贼难防啊。
现在袁绍兄弟都逃了,董卓只能去找太傅袁隗商议废立之事,失去袁绍助力的袁隗无奈同意(这点也可以看出,汝南袁氏的掌舵人已经易主,袁隗已经比不上两个后辈)
随后,董卓马上召集众卿开会,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自比田延年(当年霍光决定废掉刘贺时,田延年握剑待发,谁敢反对就砍谁)
主心骨袁绍逃亡,袁隗也不反对,满朝文武也没人愿做出头鸟(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
还记得张让的临死泣言嘛:臣等将死,请陛下自己保重(臣等死,陛下自爱)
只有宦官才会真心捍卫皇权,那些士大夫没几个好鸟啊。
这话也有些绝对,朝会上还是有人站了出来,正是咱们熟悉的宦官斗士,东汉名将、大儒、尚书卢植。
他反诘董卓: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犯下一千多条罪状,霍光才把他废黜。如今圣上做事从没有过失,岂能拿来对比。(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馀,故霍光废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没文化就别出来炫耀!你董卓想当霍光第二,也得先撒泡尿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
董卓无言以对,散朝后怒不可及,准备找个借口杀害卢植,被蔡邕劝阻: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蔡邕与卢植关系莫逆,当年蔡邕得罪宦官流放朔方郡,卢植曾上书为其求情(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
老蔡的面子,董卓还是要给的,他是真的欣赏蔡邕。
当初为了逼迫蔡邕来洛阳,董卓甚至发话要灭其三组:我力能族人,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到了洛阳后,董卓先让蔡邕当了太学校长(祭酒)。不久,以他考试成绩第一为由(举高第),三天之内连续给他升官。第一天拜他为侍御史,第二天升治书御史,第三天迁尚书。侍中权重位不高,为了给蔡邕提升待遇,让他遥领巴郡太守,年俸两千石,享受部长级待遇。
蔡邕心里对董卓是十分感激的,董卓被杀后,蔡邕还为其叹息,结果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
有了蔡邕的求情,董卓表面上放过了卢植,不久也批准其致仕请求,狠毒的董卓暗地里却派人狙杀卢植。但他忘了卢植是谁,曾经当过董卓上司的他, 对这个凉州的武将太了解了,知道董卓不会放过他,于是走小路返回家乡,躲开董卓派来的刺客(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辕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怀,不及)
卢植此后一直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对大汉,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东汉末年为数不多的大汉忠臣(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
史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多年以后,曹操率军经过卢植之墓,也要驻足缅怀。
安顺而下,汉政始紊,时则有袁安、杨震;冲质而下,汉遂衰矣,时则有李固、杜乔;至乎桓灵,王室若缀旒然,时则有卢植、赵岐,二子殁,而汉室偾矣。植挟幽朔之气,高壮质烈力与寇角,以卫君存国为己任,有真勇矣。昭烈以门生奋起,岂非义槩所激?
卢植你虽然不能力挽大汉于狂澜,但你教出了一个好学生,他会继承你的意志,将兴复汉室大业进行到底!
废帝之事让董卓与士大夫产生了些许隔阂,但董卓明白,面对那么大一个摊子,仅凭刀与血是不行的,还得依靠士大夫。
为此他采取了不少缓和措施:
1、追授平反陈蕃、窦武那帮党锢之祸的核心骨干,不仅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允许其孙入仕(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2、下诏任命三公及部长级干部的子弟,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
给士大夫一些甜头后,董卓自以为成功收买了士大夫集团,他开始为自己捞取更大的利益。
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不久自拜相国,封郿侯。
相国这个官职,两汉历史上仅有三人用过。高祖刘邦立国时,萧何被拜为相国,后来是曹参接任,第三个则是吕雉家族的吕产。
董卓再次启用这个官职,自然别有用心,因为很快他又给自己配上了“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赞拜不名,就是奏事时不写自个姓名)”的特权。
最终完成改朝换代的权臣,这些可都是标配!
此时的董卓有没有篡位的想法不确定,即便有,很快也被关东联军的反董声势所打消。
公元189年12月,东郡太守桥瑁第一个竖起大旗,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号召各地举兵讨董。兖州地区首倡义兵后,各州大佬纷纷响应,集合了十二路兵马共讨董卓:
州长级别有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太守级别更多了: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桥瑁、长沙太守孙坚,后将军袁术。
这些人当初都是董卓外放出去的,他以为利益互换后,这些士大夫就会支持他,没想到袁绍等人拿到实权后,马上就和他干起来。
董卓愤怒了,这时候他也明白过来周毖和伍琼是谁的人。
他将二人抓来,斥责到:我刚到洛阳,你们劝我擢用能人志士,我一一听从,可这些人一上任就公开起兵反抗我,而诸君举荐的人上任之后,全都起兵来攻击我。我董卓何时对不起你们!(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随后将周毖和伍琼斩首,许靖虽然不是袁绍的棋子,但他的堂兄许瑒陈国国相与孔伷共谋,许靖担心董卓借此诛杀自己,也逃奔孔伷(叱毖令出,於外斩之。靖从兄陈相玚,又与伷合规,靖惧诛,奔伷)
你以为袁绍的人这就被清除了?洛阳的水太深,周毖和伍琼仅仅是浮在表面的小人物,袁绍在董卓这里还有暗桩。
董卓随后下令备战。
前面提到,董卓将宦官势力空缺出来的位置都分享给了士大夫集团,他的凉州兵团以及投靠过来并州军团的骨干却没有获得太多的升迁。
为什么董卓不给这些人升官呢?
他清楚军队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当然跟随他的人也要封赏,方法就是让他们在洛阳城内合法的“打草谷”,放纵其在洛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以此来维持军队的忠诚度。
现在董军极有可能马上开出洛阳,与关东联军作战,有人急了。
御史郑泰。
他知道联军组建的时间不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董卓此时手握西凉、并州和中央军的北军和西园军,兵多强悍,这个时候与董卓交战,联军必定要吃大亏。
郑泰于是向董卓提出不动武的十点理由:
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
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埸,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
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埶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
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贲之勇,庆忌之捷,聊城之守,良、平之谋,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四也。
就有其人,而尊卑无序,王爵不加,若恃众怙力,将各潟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五也。
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挟,持也。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其胜可必。六也。
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七也。
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诚可任,智谋可恃。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埶,犹以烈风扫彼枯叶。八也。
夫战有三亡,以乱攻理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明公秉国平正,讨灭宦竖,忠义克立。以此三德,持彼三亡,奉辞伐罪,谁敢御之!九也。
东州郑玄学该古今,北海邴原清高直亮,皆儒生所仰,群士楷式。彼诸将若询其计画,足知强弱。且燕、赵、齐、梁非不盛也,终灭于秦;吴、楚七国非不众也,卒败荥阳。况今德政赫赫,股肱惟良,彼岂赞成其谋,造乱长寇哉?其不然。十也。
归纳起来主要讲了三点:
1、战力对比
自光武以来,中原许久没有大的战事,关东联军即便人多,但形不成战力,不足成为大害。可任以偏师,难以成为主力。
关西将士熟悉鞍马、战阵,多年来一直在凉州与羌寇作战,能征惯战,此外,董卓手下除了并州、凉州精锐,还有南匈奴、屠各族、湟中义从、西羌八种,战力冠绝天下。
此外董卓手下将帅,皆为心腹,忠诚可嘉。关东联军各自为政,坐观成败,绝不可能同心协力,同心进退。
2、统帅对比
袁绍、张邈、孔伷都是世家子弟,善于清谈,高谈阔论而已。并无军旅之才,董卓是凉州猛将,久经战阵,名闻当世,远近慑服。论起领兵打仗,冲锋陷阵,袁绍等绝非董卓对手。
3、合法性
董卓奉朝廷诏命,讨伐不臣,谁能抵挡。
郑泰又以历史上的战例为佐证,战国时燕、赵、齐、梁不可谓不强盛,最终还是被秦吞并;西汉一朝,吴、楚七国人数不可谓不众多,最终惨败于荥阳。
最后郑泰才点出他的真实目的,若我说的十条都对,那么无事征兵而扰动天下,诱发百姓作乱,放弃德政而仰仗大军,这是自损长城之举(若其所陈少有可采,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自亏威重)
董卓飘了,郑泰的话完完全全说到他心里去了。
甭说士大夫最厉害的就是嘴皮子,本来可以不杀宦官的何进最终和宦官两败俱伤,董卓比何进也强不到哪里去,自打进了洛阳就一直被忽悠。洛阳是百年世家大族的聚集地,人家的专业就是搞阴谋,董卓之前一直都在边疆和羌人、匈奴打交道,哪玩的过这帮世家子弟。
献策的郑泰是大司农郑众的曾孙,灵帝末年,郑泰判断出天下将会大乱,开始暗中结交豪杰(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桀)
是不是和郭嘉很像?
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同样是十胜论,郑泰的干货更多,比郭嘉更具说服性,汉末名将谋士何其之多!
董卓一高兴,居然打算任命郑泰为将军,统率诸军对抗关东联军。要不是有人给他提醒: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董卓简直要成为最大的笑话。
冷静过后,董卓还是先收回郑泰兵权,改拜议郎,出兵的计划暂时搁置,因为洛阳附近又出现另一波乱军。
并州军被丁原带到洛阳后导致并州空虚,黄巾余党郭太于白波谷死灰复燃,白波军迅速扩大到十万人,郭太南下攻打河东郡,严重威胁了洛阳的安全(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
董卓派女婿牛辅讨伐,无法取胜(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
内有奸贼,东西两侧都有乱兵,董卓害怕了,他担心被堵在洛阳,遂起了迁都之心,回长安吧,那离凉州近,心里踏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