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成立标准化工作组,规范药品价格和诊疗行为

健识健识 2024-07-21 13:47:22

7月18日,国家医保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宣告“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成立。

会议指出:标准化工作组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医疗保障领域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医保局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先后研究制定并颁布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等18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从根本上缓解过去医保业务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等管理服务痛点,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便民惠民服务等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现场 图源:健识局拍摄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在会上表示:“只有广大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药企业都在使用的规则才能称之为标准,如果大家都不用,只能叫科研成果。”他希望更多单位使用医保标准化应用,这是今后推进工作的重点。

多地先行试点,医保标准化初具规模

2021年,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明确:2022年底前,加快推动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随后、辽宁、浙江、四川、山东滨州等地纷纷探索医保信息标准化。

以四川医保局为例,目前正在组建全省编码核准维护标杆,上下联动、专人维护,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000余次,引导医药企业“两定”机构理解标准化,使用标准化。而浙江省医保局在2023年实现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达98%,结算率达46.9%,在国家医保标准化信息化考核中位居全国第一。

业内普遍认为,医保标准化的推进,无疑将重塑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服务质量。

健识局获悉,全国各级医保部门近几年相继成立信息化专班。通过梳理全国现行近33万条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医保系统形成了14688项全国医疗服务项目,确保医院治病收费清楚,群众看病付费明白。同时,国家医保局将全国359个统筹地区的地方“门诊慢特病”病种支付标准,规范统一为1029个病种代码,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五个“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提供了基础支撑。

特别是药品耗材编码的落地,真正打通了药械生产、流通、配送、使用、结算全流程,真正做到“带码招采、带码入库、带码使用、带码支付”,实现信息数据全链条管理,也预示着药品追溯体系的全面升级。业内普遍认为,通过药品追溯码关联分析医保报销信息,信息标准化可有效遏制医保药品“重复销售”“串换”等违规行为。

截至目前,药品追溯体系已在陕西、福建、青海等地先行试点,今后将有望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坚持科学权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为出发点,参照国际和行业已有标准,科学制定标准,构建医疗保障标准化新体系。

行业洗牌加速,医院、药企面临监管风暴

目前,医保标准化工作已经拥有一定基础,但全国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的成立,无疑能够加速推进医保标准化工作的进程,也必将辅助推进整个中国医药产业的标准化。

过去,少数药品生产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在不同的销售渠道中设计出多个不同的产品规格,想方设法“薅”医保基金。如今挂网的药品数据一旦标准化,各省市价格治理到位,一些钻监管漏洞的行为将无处遁形。

今年年初,国家医保局发起“四同药品价格”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月,国家医保局又针对注射剂挂网开始了“三同药品价格”整治行动,意在清理各地之间的药品价差乱象,保障医保基金的稳定运行。

开展医保标准化工作,不止是要规范医药企业的动作,同样会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健识局梳理发现,各地医保部门已上线“医保基金结算清单”的标准应用,该应用通过全国统一的标准接口直接抓取医院交易数据,自动生成明细,让数据的合规性、合理性一览无遗。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公布《定点医疗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典型问题清单》(2024版),梳理了心血管内科、骨科、血液净化、康复、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六个领域常见的违法违规典型,总共涉及60余条问题。

显然,实现医疗保障标准化之后,参保个人能够少“跑腿”,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则让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的行为更加规范。业内普遍认为,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表面看是数据的统一,实则会引发行业一系列生态变化。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部署,此番改革将要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发布、统一管理,统筹制定各项医疗保障标准,深入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加快建设完善、提档升级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标准化体系。

撰稿 | 雷公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0 阅读:0

健识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