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第一章里,最出彩的一个人应该就是吴起了。
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的一条鄙视链,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阶级地位。
做官的排在第一等,商人是最末的。
现在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在吴起的那个时代,的确是商人的地位最低。
商人以赚取利润为天职,但是也有一些牟取暴利的不法商人,甚至发国难财的商人,他们在灾难面前,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攫取巨额财富,导致各地物资的不平衡,损害国家利益。
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这个职业已经持续了很多很多年,他们虽然衣食无忧,却是官员还有皇帝眼中的提款机,打仗了没钱了,这些人就要遭殃了。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命运,很多商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堂,希望自家孩子将来可以学一身本事,有机会进入庙堂。
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无数诸侯对人才极度渴望,变法强国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在这种共识下,上层社会开了个口子,给底层百姓一个实现阶级变迁的机会。
底下的老百姓就会变得疯狂,他们渴望改变家族命运。
吴起出生在卫国,他家世代经商,估计是受够了官员的剥削,家人就非常渴望吴起可以进入仕途。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吴起进入学校,背后是几代人的希望。
很庆幸,吴起很早熟,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早熟的孩子,他读书更有针对性。
在当时的环境下,吴起觉得,所有诸侯国会经历,而且是频繁经历的,是战争,所以先学兵家,更容易成功。
日复一日,吴起研究兵书,比如《孙子兵法》,孙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比吴起早。
当然学兵需要多跑多看,地形、环境,也需要研究官场,看诸侯,看权臣的性格和特点。
等到吴起成年,到了可以做官的年纪,家人就开始为了吴起的仕途奔波,到处托关系。
走人情是需要花钱的,而且像这种改变家族命运的人情,需要花很多钱。
渴望人才和拥有人才,信任人才,是两回事。
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改变,总是很痛苦的。
所以大多数人习惯了一种方式生活到老,谁会反对安逸呢。
而且对于人才,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也不一样。
对于吴起这样年轻的小伙子,没资历、没资源,还没经验,不是出生望族,也不是出身名门。
这样的人,卫国肯定不愿意用他,顶多给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打发吴起。
所以对于吴起来说,卫国是他的起点,他想要从开始就有一番作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显然吴起没有想到提高自己名气的办法,只能用最原始的金钱开路。
史书记载,吴起家富裕,是当地的大富豪,家财有千金之数。
你可能对吴起家的千金没有概念,战国后期的吕不韦我们知道是当时的超级富豪,为了救出嬴异人,散尽家财。
那你知道,吕不韦的家财有多少吗?
千金!
吴起家的富裕程度,相比吕不韦都是不遑多让。
这么多的钱,最后全拿出来给吴起的仕途铺路了,结果还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
从这里可以发现吴起身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这个人做事比较极端。
一般人拿着钱去买官,花销大可以理解,但是日子还要继续过,钱花的差不多,就可以收手,想想别的办法了。
总要留点钱,家里还有几十口人等着吃饭呢!
但吴起比较极端,哪怕还有一丝希望,他都不想放弃,结果就是钱花完了,官还是没要到。
第二个是,吴起这个人满脑子都是做官,对于做生意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凡有那么一丝犹豫,他也会留点本钱,伺机而动,等待下次机会。
这种人认死理,不听劝,甚至有点死脑筋。
吴起做官没做成,还把家里钱给花光了,这件事对任何一个正常过日子的人来说,只有四个字:
不可思议!
所以周边的邻居才会笑话他,甚至当着他的面嘲笑他。
这时候吴起极端性格又表现出来了,他直接暴起,把嘲笑他的人全杀了,整整30几口人,事后出国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