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或许才是这场空城计的关键

祖广聊历史 2023-08-16 15:12:32

中国历史上充斥着许多杰出的战略谋略,而“空城计”无疑是其中一种鲜明耀眼的策略。尽管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计谋的成功全赖于诸葛亮出色的谋划,然而隐藏在背后的两个书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司马懿一看到这两个书童就情不自禁地离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懿作出这一决定呢?

一、计谋前后的对比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过人的人物,例如火烧赤壁这一策略,彰显了他的机智才能。然而,他也有自己的失误,其中一个典型就是在对马谡的判断上,导致了街亭失守。这也表明,诸葛亮在识人方面也有疏忽,误用了不当的人才,最终导致街亭的丧失。

街亭失陷后,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机会,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进发。此时,诸葛亮周围的人手稀少,大部分是文官,无法与敌人正面交锋。实际上,他手中只有5000士兵,但其中一半还需运军需物资,因此实际可以调动的兵力只有2500人。

面对15万魏军,诸葛亮的处境相当险恶。如果他弃城逃离,魏军必然会追击,导致他们被围追堵截,毫无生还希望。然而,诸葛亮也不可能寡不敌众,只能选择坚守城池。

二、空城计的布置

面对不利的形势,诸葛亮决定采用了空城计,通过假装城内空虚,引诱司马懿主动撤军。他下令不挂出旗帜,要求士兵们保持原地,任何私自外出或大声喧哗者均可被处决。此外,他还要求士兵们将城门敞开,并派遣士兵扮作市井百姓,清扫街道,制造出一副平静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自己身着大氅,佩戴纶巾,抱着一把琴,带着两个小童登上城楼,坐在栏杆前,悠闲地弹奏琴曲。这一布置充满了智慧,展现了他深厚的谋略。他借助假象和虚张声势,试图让敌人产生畏惧和怀疑,从而达到引诱敌人主动撤退的目的。

三、司马懿的抉择

然而,诸葛亮的布置并没有令司马懿感到恐惧。相反,他感受到了背后的深意。司马懿明白,城内如此平静的景象不可能是真实的,而这种人为的平静只能意味着内部隐藏着更大的阴谋。他洞察到了诸葛亮的谋略,深知这是一场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果断地决定撤退,不愿冒险贸然进攻。他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了自信,认为在这场心理战中,诸葛亮不能胜过他。因此,他做出了离开的决定,避免了被陷阱所困的命运。

四、书童的重要角色

然而,文章最初的观点认为,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在空城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从表面看,他们似乎只是诸葛亮的随从。然而,他们的存在却在无形中加深了司马懿的怀疑和忌惮。

这两个小童的淡定和从容在司马懿看来十分不寻常。在大军压境之际,如果城内真的空虚,常人恐怕早已惊惶失措。然而,这两个小童的行为却显得异常沉稳,仿佛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由此可见,这两个书童的存在加剧了司马懿的疑虑。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自信和镇定,成为了诸葛亮谋略的一部分。司马懿的戒备心被不断加深,最终促使他作出了撤军的决定,以避免落入诸葛亮的陷阱。

结尾

在历史的长河中,空城计成为了一段传奇。诸葛亮巧妙的谋略和司马懿的机智抉择共同构成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画卷。然而,背后的细节和人物角色的作用却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丰富。正是这种种微妙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完整故事。

空城计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的对决从不是简单的博弈,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战。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可能在决定性时刻扮演关键的角色。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交织,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仰慕的历史传奇。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 2023-08-16 18:27

    这是个虚构故事,哪有什么空城计。

祖广聊历史

简介:我是祖广聊历史,分享有趣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