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明那场著名的内讧中,兵强马壮的孙可望为何却败给了李定国

徐华说过去 2024-07-03 02:56:42

«——【·前言·】——»

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大西军余部在顺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阳)之战中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大破清军,从而取得辉煌战绩。衢州之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双方变化·】——»

这一胜利也标志着全国范围的第三次反清浪潮达到最高潮,是南明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在众多的南明研究中被反复提及,但是学者多从战术层次上来强调衡州之战的意义。

忽略了此战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战略因素,即衡州之战前交战双方最高统治阶层的激烈斗争和权利重新分配完成后,双方在军事实力上的消长变化及其对战役的影响。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孙可望派军队由滇入湘,开始北伐。大西军进入湖南后,接连攻克湖南大批州县。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大为震惊。顺治九年七月“命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

不难看出顺治军往征湖南、贵州。”顺治九年七月,转战广西九年,满洲贵族的核心人物几乎一扫而空。特别是大西军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杀其妻,举火摄政恭亲王多尔衮病死后。

高层人物纷纷陷入权利 死。是月,明李定国分兵犯广西郡县,梧州、斗争的漩涡,仅尼堪就在顺治七年和八年两次被降柳州相维陷。广西全境基本被大西军恢复的为郡王。

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被迫处于半退隐状态,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面多尔衮的同党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赐死。内进军方向,先占宝庆府,然后进军广西。

而李定国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迫使清政府停止了向西南前进奉孙可望之命率大军重新进入湖南,“八月,定国的步伐,主要依靠孔有德等人维持西南的局面,但复衡州,凡永椰一带,望风面降。”

缺乏来自高层的协调导致西南清军各自为战,为李定国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获悉湖南大部失守以后,顺治君臣在连大西军的基本情况也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命令尼堪统兵南下。

久经沙场的尼堪,在对对手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追击,昼夜疾趋二百三十里,以至士马疲劳,此大失也。"3总的来说 上的动荡为清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从顺治七年(1650年)底到顺治八年(1651年)初,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基本完成了对永历朝廷在西南地区残存武装的收编工作,全面控制了滇、黔及四川部分地区。

«——【·将领之间的信任·】——»

南明政权及共军队,实际上已经形成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实体。作为西南抗清力量实际领导人的孙可望,拥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且与李定国、刘文秀等主要将领之间有十多年的兄弟之情。

他们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孙可望任命他二人作为两路北伐军的指挥官,且在北伐过程中,他基本不干预他们的指挥,从这两点来看他们之间还是相互信任的。

最高层的信任与支持,为前线将领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舞台。衡州之战就是李定国杰出军事才能的最好体现。团结而稳定的 形势使大西军成为南明时期最强大的抗清力量。

顺治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尼塔军至湘潭县,大西军马进忠部退往宝庆。二十一日,清军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三十里处,与大西军一部遭遇后将其击退。

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李定国事先埋伏重兵,而命前线将士对阵时一接触即假装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

尼堪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面对农民军的伏击,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农民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清军在多罗贝勒吞齐的率领下撤退。

尼堪贵为亲王,统率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大大出乎清廷意料,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清政府在诏命随征多罗贝勒吞齐接任定远大将军的诏书中令他:有坠马被重创,情有可原者执解来京,如情无可原,弃主崩溃者,即就彼处正法。

明清之际各种军事力量中,满洲贵族的八旗兵无疑是最有战斗力的,无论在兵员素质上还是在组织指挥上都首屈一指。

«——【·历史记载·】——»

衡州之战前,全国范围内依然存在多股较大的抗清力量,各地小规模的抗清斗争也是此起彼伏,数量有限的几旗劲旅不得不分散驻扎,更进一步削弱了八旗军的实力。

清廷入关后在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上着重推行以汉制汉的方针,是清政府能够以数量有限的八旗军占领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的风气,远不像入关初期那样淳朴,敢于用命,军队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

衡州之战前,全国范围内依然存在多股较大的抗清力量,各地小规模的抗清斗争也是此起彼伏,数量有限的八旗劲旅不得不分散驻扎,更进一步削弱了八旗军的实力。

但在衡州之战时,清政府却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在西南战场本就不强的军事实力,使尼堪大军陷于孤立。另外《清世祖实录》记载,衡州之战前后清政府还从北方调动多路八旗军南下。

足见清政府并未集中全力由尼堪率领南下。因此,笔者认为有的学者认为清军人数达到十五万,号称三十万"的说法并不可信,面王追之,中流矢死,五千兵溃。

这类记述中清军的数量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清廷入关后在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上着重推行以汉制汉的方针,是清政府能够以数量有限的八旗军占领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在衡州之战时,清政府却命令四川地区的吴三桂和广东地区的尚可喜、耿继茂原地待命,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在西南战场本就不强的军事实力,使尼堪大军陷于孤立。

大西军从四川退往云南地区后,在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身的力量,特别是在控制区内所采取的民族平等政策,获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

先后加入的少数民族士兵达到数十万,极大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后来又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路线,从而在北伐过程中争取了大量反清力量的加入。

特别是广西全境被平定后,号称定国自桂林大胜后,兵四十余万"P1。另外,从衡州之战后明安西王李定国与秦王孙可望不睦,逃遁粤东,带兵数万,象十二骑,罗啰兵数千。

亦可看山李定国集团在衡州之战时实力雄厚。且当时孙可也已率军进入湖南,使得大西军在衡州地区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军事实力上的明显优势是大西军能够取得衡州之战胜利的一个直接原因。

«——【·结语·】——»

多数学者认为清军入关特别是次年五月大顺政权与弘光政权相继倾覆以后,明清易代的大局就已经确定。这以后,南明势力不过爝火余烬,苟延残嘴脸己。

但衡州之战及其结果说明历史的进程往往并不像胜利者留下的平定方略那样凯 歌进行。

信息来源:

浙江古籍出版社——《黄宗羲全集》

2 阅读:150

徐华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