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任袁世凯帝师,杜月笙秘书,救过毛岸英,书法人称旷代逸才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3-09-22 00:48:10

在上海西南角中有一块难得的寂寥之地,一块墓碑傲然拱立于一个更加寂寞的角落里,上面赫然镌刻着“杨度之墓”四个大字,与周围那些民国名人的墓碑显得格格不入的是,墓碑上方一块瓷板画像的下方的这四个字,“杨”字是红色,其它三个字则是黑色,不少人驻足于此觉得十分好奇,为何墓碑的字颜色有红黑之分,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分呢?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有人对此解释是归结于我们历史上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情况下年满80周岁的高寿老人去世,这样的墓地叫做寿穴,墓碑上会用红字和黑字之分,这样,其家族子孙后代可以添福添寿。然而,再看此墓安葬的人杨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此人1931年秋去世,享年57岁,距离80岁高寿还差一大截,为何能享受如此“待遇”呢?

针对墓碑的红黑二种字之分,有人对墓主人的特殊经历作出一番解释,此人可谓是清末民初经历最复杂、人格分裂最严重的人,他生逢末世,考过秀才,中过举人,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大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后怂恿袁世凯称帝,当地过帝师,又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先进组织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尤其是做过黑帮人物杜月笙的秘书,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还加入先进组织,做过不少的事情,还在危难之时营救过毛岸英。有人称之为末世奇人,亦正亦邪,亦红亦黑,其人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堪称人生开挂,左右逢源,特别是其书法对后人的影响颇大。

当然,对墓主人的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评价,并非是盖棺定论,那么,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如此之大的两个极端的评价呢?让我们揭开一位末世奇人的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吧。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187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祖上往上翻,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出身,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不过,到了他的祖父杨礼堂盛年的时候,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横扫江南,那时湖南的曾国藩操练湘军,为了混口饭吃,杨礼堂带着大儿子杨瑞生投入湘军李续宾部,由于立下战功,在部队提拔为哨长,那可是军队中妥妥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级别。

不幸的是,咸丰八年,杨礼堂率领部队跟着李续宾出击安徽庐州三河镇,结果被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数万人包围,经过一番血战,主将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之弟)全部战死,主力尽没。曾国藩得知三河惨败,同胞被杀之后,气得吐身哀叹:三河败后,元气尽伤,湘军精锐,覆于一旦。

作为一名军队高级指挥的杨礼堂也难逃厄运,同样惨死在战火之后,不过,杨度的大伯,父子同营的杨瑞生,由于级别很低的战士,在三河之战时从死人堆里逃了出来,成为少数活命的人之一,正应验了中国一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在湘军中屡屡升迁,不久之后便做了总兵级别,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那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的大官了。

杨度的父亲杨懿生由于身份羸弱,不能跟随父兄出征拼杀疆场,自然也没有什么军功,只好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就在杨度不到十岁的时候,父亲杨懿生不幸去世,刚好没有亲生儿子的伯父杨瑞生将他过继来当亲生儿子。并把他接到军队的驻地进行悉心培养。由于伯父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官,深知战争的残酷,因此,他不想让自己的侄子像自己一样打打杀杀,而且看到杨度天赋极高,十分聪慧,少年杨度果然不负众望,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十几岁就考中秀才,不过,后来在考举人想谋求做官资格的时候,他的人生之路开始发生了重大转折。

就在他参加会试期间,恰逢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他亦附和,不过,这所谓的“百日维新”在几个月后的1898年9月,以光绪幽禁于瀛台,”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熙熙攘攘的马蹄声踏碎了一群人的新政梦想,高高在上的慈禧以迅雷之势结束了一场”闹剧“。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的杨度,在晚清的政局晦暗而动荡,人人谈”新政“而色变时,已经落下污点,因参与此事,通过考试做官的梦想似乎破裂,回到湖南老家之后,他师从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类似古代策士游说诸侯的纵横捭阖之术),王闿运此人可不得了,人称一代文宗“湘绮老人”,早年曾受聘为爱新觉罗·肃顺家的家庭教师,肃顺在咸丰皇帝年间位高权重,还曾被咸丰皇帝指定为“顾命八大臣”之一,不过,慈禧垂帘听政后把肃顺收拾了,后来王闿运又成为了曾国藩幕僚,还当过晚清翰林院侍讲,辛亥革命后当过国史馆馆长。他这老师可谓是一代硕儒,门生满天下。

不过,后来机会又来了,”庚子之乱“后,掌握着大清摇摇欲坠政权的慈禧太后,觉得变革势在必行,但此时推行新政的人杀的杀,死的死,逃的逃,而且废除科举,人才已经是断了档。推新政举步维艰,于是,朝廷采纳了贵州学政严修之前的建议,举行”经济特科“,所谓经济,意思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意思。这次杨度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考试,并一举夺得“榜眼”,眼看要成为朝廷大员,可以大展一番宏图。

谁知道,这次杨度等来的并非是封官进爵的诏书,却是发来的通缉令,有人告发他正是康、梁的帮凶,从金榜题名的青年才俊到朝廷通缉的乱臣贼子,旦夕之间,命运跌宕,杨度的人生大起大落由此可见一斑。眼看要捉拿归案,牢底坐穿的杨度犹如惊弓之鸟,为躲避追杀,只好亡命东瀛,后入弘文学院学习,从此打下了新学的基础。

就在这个时候,对杨度恩重如山的伯父,也就是悉心培养他的养父杨瑞生去世,杨度不顾通缉犯的身份,潜入回国奔丧。面对伯父亡灵,杨度思及自己依然孑然一生,无端受祸成为戴罪身,而今功名无着落,抱负更无从谈起,不由悲愤交加,愧恨难当,他认为国家必须改革,否则无以为家,便召集一帮人开展请愿活动,要求朝廷推选宪政。

不料,他的此举得到了张之洞和袁世凯的青睐,并保荐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更重要的是祖上为铲除太平天国立下功勋,可以说是祖上的军功有荫德,他也因此得到晋升,提拔为四品京官,出入宪政编查馆,并在军机处行走。此后,清朝廷凡有关”立宪“的文件,大都出自杨度之手。

在袁世凯的力荐,眼看他要施展身手时,光绪和慈禧同一天去世了,他的命运随即又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掌握着大权的载沣第一件事情便把袁世凯扫地出门。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并将之逐出京城。在那个寒风萧瑟的冬天,官职被一撸到底的袁世凯带着一家老小准备动身回老家,正感叹上任是官,下任是狗的他,深感世态炎凉,竟然无一人问津之际,没有想到昏黄的残阳勾勒出他黯然的侧脸,仓皇回首间,只有杨度来送行,竟然感动得眼泪涌出眼眶。

然而,世事就是这么怪,随着辛亥在武昌的一声炮响,清廷过惯锦衣玉食的遗老遗少早已经吓得肝胆俱裂,在老家韬光养晦的袁世凯重新出山,杨度为其出谋划策,不仅助力于袁世凯复出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还帮袁世凯顺利完成了南北和谈,展示了其纵横捭阖之才能。他成为袁世凯最忠实的追随者。

同时,杨度靠上了袁世凯这棵大树,便顺秆子往上,他极力主张开历史的倒车,力推袁世凯称帝,并成为筹安会六君子首领,搞得袁世凯十分舒服,以“旷世逸才”称之并委以重任,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袁世凯在阴霾的三峡里逆流而行,注定要翻船,随着复辟帝制的闹剧引发的众怒,杨度也成为众矢之的,随着洪宪帝制落空,袁世凯去世,君主立宪彻底失败,杨度成为了帝制祸首,被逐出北京。

袁世凯的皇帝梦落空了之后,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度成为通缉犯,考过秀才,中过榜眼,当地清末的预备立宪大官,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的“帝师”迷梦,他深觉无望,于是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

不过,日子还得过,后来,杨度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名义上是青帮掌门人杜月笙的名誉顾问,上海当时的小报也说他是杜月笙的秘书,所住的法租界内薛华立路一百五十五弄十三号小洋楼确系杜所提供,而且杜每月还奉送几百大洋车马费以示敬意。他表面上也以卖文鬻字过活,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一种爱好,他也有一批“粉丝”朋友。

杜月笙之所以看中杨度,他到杜公馆后显露的第一手就是为杜月笙的大管家万木林改名。万木林是杜月笙的姑表弟,他出身贫寒,一字不识,还不如上过四个月私塾的杜月笙,是个货真价实的“睁眼瞎”。小时候家人听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木,故名木林,但上海土话“阿木林”即“笨蛋”“傻瓜”骂人话,杨度一听此事,立即稍作思索,便脱口而出就名叫改成“万墨林”吧,此名扬溢着一股书卷气,便杜月笙很是满意。

在当杜月笙秘书期间,杨度常为他写点条幅和文字,以示答谢,杜月笙家祠及附设藏书楼建成,他为此给杜家写的《杜氏家祠记》文中称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这使杜月笙十分高兴。

当然,在上海期间,杨度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倾向于先进组织,先进思想,与组织的重要人物都有过接触,象主席诗词中描述的“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柳”,即柳直荀就有过很多的交往,后来,上海的地下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之时,杨度无惧腥风血雨,为革命做了不少的事情,尤其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毛岸英等革命者的后代安全转移,助其躲过了敌人的追杀,这一点得到了后人的敬仰。

杨度虽然晚年遭遇变故,生活也可以说一度寄人篱下,但他凭借一手好的书法,得以在大上海立足,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杨度书法以隶入碑,与北朝摩崖刻经文字,神机暗合,写得疏朗坦荡,厚垂而不凝重,大气磅礴,气宇轩昂。观其字,有“开张天岸马,俊逸人中龙”之慨。写得更疏朗开阔,厚垂而不凝重。时人称之为旷代逸才,不落窠臼。

尤其是他率直而坚韧的个性,与其秉性率真、上下求索的人生之路相似,杨度的书法既讲究取法的高远,又绝不满足于对前贤的亦步亦趋,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才情加以融汇改铸,从用笔上看,酣畅饱满、刚劲顿挫,从用笔用墨来看,酣畅饱满,笔笔交代清楚,横竖硬朗古拙,波挑较少,每一笔不作过多的修饰,大多是掌握法度下的任情挥洒。形成了一望而知的杨氏风格。

同时,看杨度的书法,可以看出对《郙阁颂》《衡方碑》《张迁碑》等下过很深的工夫,深得汉碑神韵,古拙厚朴,气象磅礴,毫无做作软媚之态,质朴之中却不失温润。其行草则参以颜真卿笔意,稳健茂密,蕴醇雅逸,不落时俗,其行楷小书,虽似绝不经意,而古泽书气,醰乎有味,于书家外别有格。质朴中不失华润之姿,从而健步民国书坛。

杨度一生有两个妻子,八个孩子。大太太黄华育有两子:杨公庶和杨公兆。二太太徐粲楞育有三子三女:杨云慧、杨云碧、杨公素、杨公敏、杨云洁、杨公武。这些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长子杨公庶,是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在新中国当过全国政协委员,后以80高龄病逝于北京。次子杨公兆是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可以说,杨度的后代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确令人羡慕。

0 阅读:20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