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北京战友李凤义

故居行人物谈 2024-05-03 02:53:39

李凤义

李凤义,是1965年入伍的北京兵,起初,到昌黎炮五师206团警卫排。警卫排,都是从全团挑选出来的——出类拔萃的战士,一个个小伙儿精明强干,军事技术过硬,担负着团首长、团机关的警卫任务。

在警卫排,李凤义练就了一身本领,突出是军姿,往那儿一站,丝毫不动,英姿焕发。其次,就是枪法,无论手枪、步枪,百发百中。

正因为如此,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李凤义就到北京参加了旗林队检阅。那都是从各个部队挑选出来的优秀战士,经过严格训练,才能举着红旗通过天安门广场。一面面红旗,就是一个个战士,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举着红旗走出来的。

就在这年12月下旬,根据毛主席10.27批示,组建炮十六师(辖五个炮团)。李凤义就随炮五师206团组建人员来到了山西介休组建炮212团,任一营一连二排长。

也就是这时,我与陈迪里等一批新兵入伍来到了山西介休炮212团一营。陈迪里被分配到一连二排四班,也就是李凤义那个排的兵。

我被分配到一营营部,当通信员。通信员跑前跑后,上团下连,机动性比较强,活动面比较广。早就认识了一连二排长李凤义。特别是他们排的四班长柴海舰,能指挥唱歌、拉歌,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还有他们连的连长高贤训,那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仿佛就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团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见了他都爱开玩笑,不叫高连长,而叫“高营长”,特别风趣。

前排右起:李凤义、高连长、陈迪里、石安武

不久,1970年初,我们部队又调到天津南郊区官江湖畔种水稻,借还没有插秧之前,进行了新兵轻武器训练,靶挡就在二连住地西面的河沟旁。

因为一连二排长李凤义基础好,教学好、训练好,他们一连轻武器射击一下子包揽了全营前三名的好成绩。也就是说,半自动步枪,9发子弹,一连通信员李文孟打了88环,一连二排三班战士张德华也打了88环,并列第一,而一连二排四班战士陈迪里打了84环,为第二名,那也都是不容易的,深受秦副营长、高连长的表扬。

我就不行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枪都打不好,能上靶就不错了。秦副营长就教我,“关键在击发,不管你瞄多长时间,你扣扳机那一瞬,没有掌握好,就打不好。扳机要在不知不觉中扣响。”

秦副营长是1947年入伍的老兵,别看他岁数大了,站在那里端着手枪,就觉得直晃,但还打得特别准,弹弹上靶。就是击发要领好。我关键还是“油梭子短炼”,打得少,秦副营长说:“别着急,打几次就熟悉了。”

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连李文孟、张德华、陈迪里,我们都是一起入伍的新兵,为什么人家能打得好?看来与一连二排长李凤义教学训练也有关,“名师出高徒吗!”

挠秧后,转眼到了1970年8月,大田农活儿少了,部队又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抽调人员进行队列训练,准备参加国庆节组成的旗林队。我们1853部队以团指挥连为主,各连骨干参加,一共抽调了一百人。1855部队也是抽调了一百人。因一连二排长李凤义参加过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的旗林队,就成为教学组的教员,配合专门请来的步兵教练进行教学、训练。

右边李凤义,左边陈迪里

开始是在军粮城训练,后因地方较小,又移到天津医学院进行训练。那是一百个人一个横队,除我们炮十六师以外,其余的都是北京军区炮兵所属各师团参训人员,据说是组成4千人的旗林队,声势还不小呢!

但在天津医学院进行训练的突出是,1853、1855部队抽调的二百人,坐镇指挥的是炮十六师副政委李家善。陈迪里参加了这次训练,据他回忆,主要是进行正步训练,每个人不仅要走好,而且还要注意排面的整齐,然后,进行举红旗训练。

我也曾到天津医学院看过他们训练,是因负责参训的营首长有事,让我去了一次天津。后来,我一直不明白,这些人下了这么大功夫,训练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最后没能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旗林队检阅呢?

据陈迪里回忆,他们排长李凤义是教练组成员,在国庆节前就已经到了北京熟悉场地以及住地,可能是后来压缩旗林队,他们就没能去成北京受阅。而前去北京熟悉场地以及住地的李凤义,也因戒严,过了国庆节——10月3日才返回来的。所以说,这些参加训练的干部战士,最后没能去成北京参加国庆节受阅,也是一种遗憾! 那时,我们留在部队管理稻田的可羡慕这些参训人员呢!

前排军人左起:韩副营长、杨副政委、刘营长、三连李连长,后排军人左起:营部张管理员、一连张副指导员

转眼到了1973年春,我们一营到灵石张家庄一带执行军工生产任务——打石膏,得到了张家庄煤矿、石膏矿,从人力到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也就是 “八一”建军节刚过,我们炮十六师宣传队为了答谢他们,借机特意前往张家庄一带进行慰问演出。

我们炮十六师宣传队在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还是比较有名的,他们的演出深受张家庄一带老百姓的欢迎,特别是还有一个节目——“武乡大鼓”,讲述的一个战士在汾河边救起一个小孩的故事,事情就发生在我们一营一连。

这个战士叫孟庆彪,是一连开翻斗车的司机,每天都要开着翻斗车从北山拉着石膏,过汾河大桥,到冷泉火车站货台上卸石膏,然后,再返回去拉石膏。这天,在返回的路上,突然汽车水箱开了锅,需要加水,孟庆彪就提着帆布水桶,下了汾河。

碰巧,几个小孩在哭叫,“救人、救人那,有人掉河里啦!”孟庆彪一听就飞快地跑过去,把掉在深水里的小孩救了上来,然后在大石头上倒空,吐出了水------孟庆彪见小孩没有了危险,就叫一旁的小伙伴照顾他,自己打水走了。

傍晚,就有人敲锣打鼓,拿着感谢信,来到一营首长住地——张家庄煤矿招待所进行感谢。这时营长、教导员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一连司机孟庆彪救的人。后来,孟庆彪救小孩的事迹上报到团里,团里还给孟庆彪荣记了三等功。并且这一动人事迹,又被我们师宣传队编成了“武乡大鼓”,到这里慰问演出。当地的事,大家都有耳闻,自然更受欢迎。

我在灵石张家庄汾河大桥前

那时,我已当了营部书记,营长交代,让我与张家庄煤矿食堂管理员负责接待师宣传队工作,主要是安排中午饭。地点,在张家庄煤矿食堂餐厅;人员,除师宣传队以外,还有我们一营、张家庄煤矿领导及其先进人员坐陪;菜肴,就是“四菜一汤”。

当我与煤矿食堂管理员一起商量时,煤矿食堂管理员说:“书记,你说的‘四菜一汤’,是不是就四个大盘一个汤?”我说:“对!就是四个大盘一个汤。”怎么也没有想到竟让他钻了空子,他和大师傅们找了好多大盘,每个大盘分四角,安排切、炒了的“四个菜”,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可领教了一次。

安排就座时,跑前跑后,更把我忙活坏了。一连二排长李凤义一进来就逗我,“书记,还把衬衣,翻成了大翻领。”那时部队的衬衣,男的多是立领,女的才是翻领,我说,“哪儿还顾得上啊!就是热,才把衬衣敞开了”。他们一连的干部都来了,我就引导他们入座。还是缺乏经验,前面的领导桌,都写了标牌,后面的桌就没有写,进来的人多就有些乱,幸亏地方的人员由地方负责。

右起:么泽成、李凤义、陈迪里

不过氛围很好,大家热热闹闹,坐好后,就听营长讲话:“热烈欢迎师宣传队来我们这里慰问演出,虽然八一建军节刚过,也算是八一建军节慰问演出。同时,感谢张家庄煤矿的领导,热情招待,这哪儿是‘四菜一汤’啊!简直是‘四盘一汤’!”大家都笑!

张家庄煤矿领导也讲了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我们张家庄煤矿每当遇到困难,都是你们部队伸出热情之手,八一建军节前夕,你们又支援我们下矿,夺高产------今天,师宣传队又来慰问演出,借此,略表谢意!”

原来,张家庄煤矿领导早就对食堂管理员有过交代,要不然他们也不敢扩大“四盘一汤”。

这些事情都与他们一连有关,也都与二排长李凤义有关,就串起来一起回忆!后来,高连长转业,副连长接替了连长,李凤义就担任了副连长。多少年过去,战友们在一起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九口 2024、4、30

0 阅读:2

故居行人物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