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牛肉(肉牛)行业要出头,现在还不是时候

养牛白皮三农 2024-03-14 20:44:49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肉牛行业和牛肉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怎么评判好不好?有两个评判角度。从从业者角度来看,有充足的利润维持经营和再生产,可以支撑新品研发和技术更新,利润高,营收高才是好的。

从消费者角度,行业充分竞争,价格越打越低,品质越打越好,服务越打越好,那是好的。

但是过犹不及,如果从业者可以操控利润,那就必须要垄断,一旦垄断了,中小牧场就没有话语权,甚至都无法生存,不利于长久发展。如果充分竞争,国内的肉又打不过进口肉,容易导致倾销而来,行业重创的风险。

这对于我国现在正背负内忧外患的肉牛行业来说,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01

肉牛行业的内忧外患

内忧,忧的是利润,规模

东北肥牛价11.7元/斤了,对于大多数养牛的来说,算是亏本价。从养到宰之间的倒手越多,养牛的亏的就越多——贩子是不能亏的。

没利润了,谁还想着技术革新?钱哪儿来?比如有人说上个加热水槽,冬天日增重加0.1kg/天,挣钱的时候二话不说就上了,亏钱的时候明天还不知道养不养了,谁还加设备去!等折旧么?

大规模,也是大陷阱

有没有发现有些养牛的自己养没事儿,一旦开始上规模,比如70养到300,500养到千头,利润就立马下去了,弄不好还得亏钱,尤其是繁育母牛。其他行业都是规模越大越省钱,甚至养奶牛也是,繁育母牛咋这么奇怪?

不奇怪,几十头是自己养,粗饲料自家地里,或者村里就解决了,看着牛头就知道它叫小白还是翠花。几百头就得雇人了,饲料还得外购,弄不好还得上机械,这时候牛认不全,就得上耳标了。上千头,就得专门外购草料,考虑小型TMR了,兽医、配种得有吧,喂牛清粪得专门的人吧,财务采购也得有吧?这时候就得有人给你推耳标、管理系统了,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肉牛随着规模的增加,养殖模式是不断变化的,不像是奶牛,几百头用挤奶机,几千头也是大点的挤奶机,喂料、配种等等都是固定的流程活儿,稍有变动而已。

而肉牛这边,成本利润的账没算好,管理能力意识没跟上,那可不规模越大,利润越薄么?

仅靠节本增效搞不定全球化竞争的。进口牛肉,不到5美元/公斤(36元/公斤),国产牛肉70元/公斤。就算是成本减半,或者效率加倍,还是没有进口牛肉的到港价格便宜。这又让养牛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养、技术革新,单靠个别企业是不行的,入不敷出最终会脱离市场竞争。要是都不养了,搞进口肉加工分装,或者投资其他产业去。那国内肉牛产业就又和大豆一样,大部分依赖进口,陷入没什么话语权的境地。

02

路要一步一步走,产业要一段一段看

肉牛养殖成本高,就高在架子牛和饲料上

架子牛成本高,归根于繁育母牛圈养。一头舍饲的母牛一天的成本大概是9-12元,如果粗饲料不算钱,只精料补饲的话,是3元/天。而母牛的产出只有犊牛,按一年一胎算,单单成本就是3650元(日均10元)。而大多数肉牛的繁殖率没这么高,平均在60-70%,按70%算就是一头犊牛下生成本就是5214元,这还没算死淘、人工等。这么一算一岁的好牛卖你8000那得算是友情价!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草地有阳光雨露就长,是不要钱的,特别适合饲养繁育母牛。如果想在没这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饲养母牛,那就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外购粗饲料。

国外犊牛成本低,是因为在草地上长的,少量补饲或不补饲。这样一算,犊牛都算是大自然的恩赐,这部分成本就省了。

饲料成本高,高在育肥加速上。牛是四胃动物,比单胃动物的天然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采用发酵的方式消化纤维素高的草料,转化为微生物蛋白等营养。

在出栏牛价格高的时候有些企业就采用直线育肥、高精料育肥等方式,催熟牛群,让牛在16-18月龄的时候可以快速达到屠宰体重。最后阶段精料比例甚至能达到95%。

这种把牛当猪养的方式有个弊端就是每公斤增重的成本很高。牛价高的时候可以,加速牛群周转,提高单位牛舍的使用率,赚的是高营收和行业红利,写财报的时候很好看。

还有一种就是育肥周期拉长,精料比例控制在40-65%左右,育肥周期拉长到24-30个月,尽量利用一部分粗饲料转化能力。这种可能更适合目前的低价市场。

此外,大部分引进牛种都有自己的最佳出栏体重,比如安格斯,育种的时候设计的就是650kg出栏,国内很多地方养到750kg以上再出,最后阶段宰出来肥油很多,也是一种浪费。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大规模育肥场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大多数饲料都是外购的,大规模母牛场并不多见,母牛更经济的饲养方式就是放牧。

放弃饲养规模舍饲母牛的想法,只保留特殊类型的母牛场(种、特、稀),将母牛更多的放到田间地头、草原山丘上去。让母牛群回复自然属性,一定会大幅降低架子牛的成本。

育肥牛场可以集中,形成千头甚至万头的育肥基地,高度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这样或许才能在普通牛肉上能和进口牛肉有一战之力。高档牛肉、特色牛肉的成功之路基本没有什么可复制性,只能各行其路了。

目前我们国内的牛肉大部分还是奔市场、集市去了,不要小看农村人民的消费能力。集中屠宰,商超销售的还是不够量。

03

谁才是肉牛产业的“紫薇星”

肉牛产业也算是有几大龙头,那么让龙头带领进行科技革命,管理革新,先富带动后富,能不能行呢?

科尔沁、长春皓月、恒都等大型企业,年销售额都在10亿以上,实际屠宰数量基本都不公布,笔者找了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就姑且先当公布出来的就是真的。

科尔沁牛业

例如22年科尔沁牛业屠宰2.5万头,营业额10亿元。

来源:澎湃新闻

长春皓月

长春皓月屠宰能力对外宣称是100万头,一般屠宰企业标明的屠宰能力都是上限,咱按20%来算,20万头。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恒都集团

恒都21年屠宰30万头。过了两年再加上一点就算35万头。22年营收324,524,000港币,人民币约合298,399,818元。(年度财报)

来源:科技汇

比起每年数千万的中国牛出栏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就算是企业有心,也最多是小规模地区性的革新,还没有形成带动全国的体量。再加上我国的养殖模式多样,品种极多,更是难上加难。

目前看来中国养牛界的鲤鱼还没越过龙门,野鸡也还没变成凤凰,尚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要想出现带头大哥,那还得等他鲤鱼化龙的那天!

0 阅读:11

养牛白皮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