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大M
10月21日,我和半个月没见的饭搭子约了一顿晚饭。她刚找到新工作,我寻思这顿饭时间不会短,毕竟还要喝酒,谁想到,点完单饭搭子就说自己凑了刚刚好的价格,害怕支付时候某些商品秒没,还要重新凑单……于是,我们的晚饭20点40结束,21点整,她在出租车上与亿万网友进行了一场手速叠加大脑算力的比拼。
这件事告诉我两个道理,一是今年的“双11”来了,虽然我没有参与,但有钱参与的还是大有人在。二是,吃饭要避开付尾款的日子。
其实,“双11”早在10月14日晚八点就开始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都参与了厮杀。销售数据表现似乎很不错。天猫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首小时内,多个品类迎来暴涨。其中,天猫大家电成交同比去年大涨765%。直播渠道方面,部分头部直播间预售首日的加购金额同比增长超两成。不过,就在各大电商纷纷晒出好成绩,想尽办法吸引消费者目光的时候,有不少消费者却发出了消极的声音。
PART.1
习惯性唱衰
· 你是怎么知道今年“双11”开始了的?
· 你期待今年的“双11”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要不是发现一些商品不能直接购买了,要先付定金再付尾款,根本不知道“双11”来了。有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今年‘双11’悄无声息就开始了”“今年‘双11’来得好早”。
不仅如此,关于“促销节不促销”的抱怨更多。
比如:“双11”的价格好像也没怎么便宜,有的还没日常促销来得便宜。VIP优惠券在哪里?同一个入口进去我怎么没有优惠券?今年优惠券的门槛好高!7000块我可凑不到!
……
类似的抱怨在每年的“双11”都不断重复上演。
这是习惯性的唱衰吗?好像也不是。
相关行业媒体发文称,不少商家失去了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热情。一方面,商家清醒地认识到,流量和利润很难兼得,所以宁愿躺平也不愿意压价销售。另一方面,频繁的日常销售和活动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用户购买力,消费者也没那么期待“双11”了。
怎么,花钱也不让人痛快了?
PART.2
花钱买苦恼
“促销节不促销”确实让很多消费者不再能感受到消费的快乐。
· 为了挑选一件商品,钻研几天甚至是几周,纠结的只是哪个平台、哪个店铺能更便宜5块钱——官方店铺价格高,觉得贵;私人店铺便宜,却怕被骗。
· 为了享受更多优惠,计算出最优价格,不停往购物车添加新商品去凑单凑满减,结果花了更多的钱,买了很多用不到的商品。
· 看着预付款的30元、50元觉得没有多少钱,等结算尾款的时候,心痛只有自己知道。预售退款又很是麻烦,最后只能认了,算了。
总之,各种各样的操作导致我们掉进了消费陷阱。钱没少花,购物本该给我们的快乐,好像都被消耗在大脑算力中。
PART.3
“双11”反思
乔纳森·克莱门茨的《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中讲了一个“享乐的水车效应”,可以解释“双11”这种“花钱买苦恼”的行为。
所谓“享乐的水车效应”或“享乐的适应效应”。这个概念是指,开始时,我们都会期待获得下一次晋升,当晋升实现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兴奋。一旦适应了环境的改善,我们就会认为新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很快,我们会开始渴望其他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把这种从渴求到适应再到回归平淡的循环,归因于从事狩猎—采集的人类祖先。人类之所以存续到今天,就是因为人类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从不满足,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人类永远都不会停下脚步,而是一直努力,想要争取更多。
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在消费时的种种行为。我们在刚接触“双11”促销的时候,内心充满欣喜和期待,总是觉得可以在“获得最大优惠”上大展拳脚。慢慢地,我们开始机械性消费,仿佛要完成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否则对不起自己的算术能力。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新的商品,凑单、满减……就这样循环下去。直到最终买了一些自己也没想买的东西,我们已经忘了“双11”初心,只觉得筋疲力尽。钱花了,快乐也没到手。
[美]乔纳森·克莱门茨 著 裴勇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就像《有钱,能买到快乐吗》中的分析,我们的不快乐来自这两点:
第一,我们总是把自己置于一个相对匮乏的错觉中。这个错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对我们不利的聚焦,使我们陷入各种处于不利位置的比较。比如有的人无论怎么凑单、怎么研究促销机制,也达不到社交平台上网友展示出来的超低价格而暗暗生气;比如有的人花几天时间到不同平台比较同一款商品的价格,最后也只便宜了几块钱,这无疑是对快乐的消耗。
第二,我们总是沉迷用金钱来购买有形资产。我们总是看中有形资产所带来的存续价值或其他附加值,而把钱都消费在这里。其实,当我们把钱花在获得某种生活经历上而不是物品上时,我们往往会获得更多幸福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消费观念。相同的是,我们都在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努力。如果我们的消费方式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那或许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量入为出的话我不说,劝你购买《有钱,能买到快乐吗》的话我也不说,毕竟“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