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刘兴赛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乡村振兴”,文件提出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线图”,并明确提出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少金融行业相关单位便开始动作,力求在金融上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便利与支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城镇县乡的政府都与当地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信用社等携手开展惠农业务,帮助农民扩大生产或渡过难关。
现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如何以数字化重塑农村金融格局,更好地实现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银行业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不同类型的银行,自身定位、业务种类也各有各的特点,要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数字化转型,更好的服务“三农”?下面是刘兴赛先生对该问题的思考。
(以下内容节选自《数字原生银行》,刘兴赛 著,内容有删减。)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数字化之争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但就竞争方式而言,主要还是以传统竞争方式为主并辅以初步的数字化竞争;各家银行信贷资源对农村的倾斜,对考核的强化,仍是驱动业务发 展的主要动力。但在这种模式下,农村金融格局的改变所呈现的行业竞争,将更多是对龙头企业、政府客户、基建贷款、存款等现有市场要素的竞争,其特征是既有市场的红海竞争。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实现银行服务在农村真正的下沉,改变金融服务集中于现有狭小市场领域的情形,就必须通过数字化赋能,破解长期困扰农村金融的风险与运营成本困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在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实现有序竞争。
01
以数字化赋能、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大行生态化、平台化模式
通过银政合作,基于特定场景构建平台和生态,是大型银行的主要思路。以建设银行为例,其在各地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如针对农村市场所构建的 “裕农市场”平台及其生态,以农民社交为思路的“裕农朋友圈”,以产业数字化为抓手的山东寿光的“蔬菜智慧管理平台”,以农村治理为切入点的 “阳光三务” (党务、村务、财务) 平台。典型案例如2018年,建设银行与黑龙江省合作,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金融科 技”为核心模式,推动“数字农业”平台及生态建设,这一案例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推广。“数字农业”平台试图通过构建覆盖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和销售端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在这一生态中,建设银行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建设的“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平台”是其核心职能。该平台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流转、鉴证、抵押、登记等线上办理功能,在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审查登记、档案追溯、土地纠纷化解等工作时效的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此外,该平台汇聚了土地流转、承包、租赁、涉农补贴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数据、补贴与行业政务数据、金融行为数据等多维信息的交叉验证、挖掘整合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通过挖掘、综合应用“农业+政务+金融”大数据,对服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画像,精准找到实际种植者、生产者,开发了地押云贷、农户抵押快贷、农户信用快贷、农户担保快贷、农户消费快贷等线上产品。依托该平台所包含的涉农数据,建设银行实现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以及综合化服务。
在上述模式中,建设银行不仅是数字农业的金融服务提供者,还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者。建设银行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国有银行强大的银政关系,依托大型银行在技术和能力上的优势,通过推动农业的数字化,来整合和建立生态,从而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的获取客户、数据、资金的体系。上述数字化思路或者说下沉思路,是国有大行渠道思维的延伸和升级,秉承了国有大行传统上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思维。01
02
与数字化相融合的微贷技术模式
一些中小银行通过引入德国 IPC 公司的微贷技术模式,建立了自身的经营特色。近几年,这些银行不断推进自身既有模式与数字化的融合,包括两个方向。
第一,“微贷技术+流程数字化”。IPC 微贷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发挥客户经理能动性和专业性的精细化管理的技术,它高度依赖人力的投入。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产能就成为相关模式进化的方向。
对此,常熟银行通过移动贷款平台建设,推动了既有模式与数字化的对接。常熟银行经过多年的实践,打造出“IPC微贷技术+信贷工厂”的业务模式。IPC微贷技术是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时候,信贷员多维度考察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技术,其核心是通过交叉检验方式、自制报表来进行客户识别和风控防控。在这个过程中,由信贷员对一笔贷款的全过程负责。但这一模式也存在客户经理负担过重、审批流程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常熟银行将IPC微贷技术与强化各流程环节分工协作、流水线式运作的信贷工厂模式相结合。前端通过IPC微贷技术实现风险过滤,后端则通过信贷工厂的批量操作、标准化的流程来提高审批效率。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信贷流程的 “前端减负、后端剥离、集中审批”。2012年,在移动办公思想指导下,常熟银行移动贷款平台上线。移动贷款平台的开发有利于实现资料电子化传输和在线审批,进一步提高了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
第二,“大数据风控+人工辅助调查”。随着客户的线上化,传统的微贷技术不仅面临产能的问题,而且在获客、活客领域更显竞争劣势。为此,一些中小银行积极探索大数据批量获客、风控与人工微贷技术线下调查相融合的方案。
安徽省亳州市2015年整合了全量政务单位数据,覆盖客户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等,安徽亳州药都农商行将相关数据应用到获客与风控上,实现了大数据强分析和客户经理人工调查的有机结合互补。在前期系统推送后,对于存在风险点需要人工介入的时候,才会由客户经理进行现场或非现场的核实、处理。药都农商行实现了80%的客户全流程无人工干预来进行业务办理,17%的客户会有人工弱调查;在数据的支持下,客户经理的人均管户超过2000户。
农村中小银行在既有线下模式基础上加速与数字化相融合,反映了在大型银行服务下沉、客户线上化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所面临的效能以及获客冲击。
03
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网商银行模式
网商银行早期主要是为阿里巴巴电商体系内商家提供贷款,后来随着支付场景的变化将业务拓展到线下商户。当前,其业务进一步下沉,逐步走出阿里生态。在农村金融探索上,网商银行早期主要通过村民推荐、人工审核等方式服务农户,但并不成功。在此基础上,网商银行逐步探索出通过银政合作,基于公开涉农数据建立区域专属授信模型,并以技术创新作为业务发展驱动力的业务模式。其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特定的客户和业务定位。网商银行客户主要定位于涉农经营性农户、小微企业。其涉农经营性农户贷款周期短、额度小,平均金额在三四万元,笔均贷款时长为3个月左右,且全部是无抵押信用贷款,大部分用户一次贷款的利息成本低于100元。
第二,风控与信贷技术创新。2019年,网商银行率先探索应用卫星遥感信贷风控系统“大山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获取可信动态数据,将识别结果应用到涉农信用贷款模型中,提升农户信贷的服务效率。2021年,网商银行推出数字化产品矩阵 “大雁系统”,解决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全链路的信贷需求及综合资金管理需求。2022年7月18日,网商银行发布 “百灵” 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在行业内首次探索人机互动信贷技术。依托“百灵”系统,网商银行推出的提额自证任务,可帮助用户提升信贷额度。通过“百灵”系统,小微企业主拍照上传合同、发票、店面照片等凭证,即可让系统自动识别这些材料并分析经营实力,从而获得一个更 合适的贷款额度。网商银行以图计算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动态企业图谱和行业图谱,将行业的经营周期、资产构成、上下游逻辑也都纳入风控评估。同时,网商银行与行业专家合作,将其对行 业的经验和判断转化成可用于风控的知识库,推动“百灵”系统理解材料背后的意义,建立认知智能。
第三,与政府、机构建立起广泛的合作。网商银行与县域政府签约,通过政府将土地确权、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公开信息与银行的数字风控技术结合,建立区域专属授信模型。网商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还与邮政储蓄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农信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网商银行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将线下信贷员的工作行为和风控逻辑进行了技术化和线上化改造,反映了互联网银行的技术思维。
总体而言,当前农村金融领域的数字化模式还处在探索和发展中。不过,无论是大型银行、互联网银行,还是农村中小银行,都选择了基于自身禀赋特点的数字化模式。大型银行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思维、互联网银行的技术思维、本地化中小银行市场的根植性,赋予农村金融参与主体各自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如何转化为业务和市场上的胜势,不仅在于各参与主体的宏观思路,还在于具体的操作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