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不忘危”出自《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98年)十二月,齐僖公薨逝,其长子吕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即位之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尤其是对于诸兄弟十分猜忌,于是诸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其中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保护下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往莒国。
早年间,齐僖公十分宠信侄子公孙无知,使其服装礼仪等待遇以太子一般无二,齐襄公即位之后,便将其待遇全部降低,公子无知心中十分不满。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两人因对国君不满,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发动叛乱。同年十二月,齐襄公在打猎中摔伤,公孙无知等人趁机发动袭击,弑杀齐襄公,之后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曾受公孙无知虐待过的齐大夫雍廪以平乱为名诛杀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齐国大族高、国两家于是暗中通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鲁国听说后也连忙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莒国到齐国之路。
管仲见到公子小白车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会鲁国报捷,公子纠于是大摇大摆地返回齐国,公子小白却星夜兼程赶回,等到公子纠赶回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经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立即出兵攻打鲁国,迫使鲁国处死公子纠,但却将公子纠的老师召忽和管仲接回了齐国,并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此后,齐桓公对内励精图治,任用管仲为相,厉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对外则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接连灭掉谭、遂、鄣等小国。
在齐桓公的治理下,齐国国力极为强盛,雄霸于中原以东,周天子以齐桓公为侯伯,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使得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鲍叔牙
周惠王十年(前667年),“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鲍叔牙以此番话劝说齐桓公和大臣们要居安思危。
可惜的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无上的权威和无边的享乐,世间没有什么人能不为其所动,不为其腐蚀……再贤德的人也难免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又大权在握,又有谁能够制止他?齐桓公并没有将这段话深深地刻在骨子里,随着年龄的增大,步入晚年的齐桓公日渐昏庸,在管仲去世之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等奸佞,不仅使得国家日衰,就连他自己也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子开方事公,十五年不归视其亲,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于亲之不爱,焉能有子公?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废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圣人固有悖乎!’乃复四子者。处期年,四子作难,围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妇人、遂从窦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其故何也?’妇人对曰:‘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矣。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公曰:‘嗟兹乎!圣人之言长乎哉!死者无知则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杨门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齐桓公不知道:有江山便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倘若心中没有江山,纵有千座大山、万条江河,那都是虚幻。倘若心中有了江山,一粒尘埃,便是真山;一滴水珠,便成江河。功成名就之后手握大权,逐渐忘乎所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