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边有什么要注意的?我们帮你问了问“巧克力大爷”

科普博览这世界 2023-09-20 06:50:14

夏天是属于大海的季节。

在暴晒的日光下、蒸笼般的空气中,奔跑着冲进大海的凉爽感,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也正因为此,海边度假成了不少人每年夏天的“保留节目”。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然而,美好归美好,“洗海澡”的隐藏风险却无法让人不多加警惕。

如果想去海边度一个无忧的假期,需要警惕哪些事情?

“遇到离岸流,要大声呼救和挥手求救”

前些日子,青岛海边的“巧克力大爷”在社交媒体火了一把。所谓“巧克力大爷”,实际上是常年在海边游泳,因而皮肤被晒成古铜色,水性极佳,经常救溺水者于危难的热心市民。

央视报道巧克力大爷(7月22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专门报道了青岛“巧克力大爷”)

老马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退休的他已经有超过40年“泳龄”,从每年6月初,海水还未到达适宜温度时就开始下水,一天不落,一直游到10月底。

老马认为,虽然这些年“离岸流”被大家频繁提及,将其看作溺水最大的元凶。但他表示如果游客在正规的海水浴场,而且在浴场所指示的“适宜游泳”“非预警”情况下下水,遭遇离岸流的可能性很小。

所谓“离岸流”,指的是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向大海深处运动的一股海流,处于离岸流中的游泳者会被强行拖入深海领域。

离岸流示意图(图片来源:UNSW)

离岸流形成原因多元,主要受近岸浅滩海底地形控制,也与潮汐、风力风向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形成于距离海面50米附近海域,具体位置没有规律。

举一个比较常见的形成案例:海水涨潮时,由于风力和潮汐力的作用,海浪冲向岸边的速度较快,而退潮时速度减慢,海水卷起的泥沙不断沉积,容易在沙滩与海水交界附近堆积其狭长的沙丘。

当沙丘不断壮大,自是更加影响退潮回流的速度。然而在大风、地形或某些其他情况下,退去的潮水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力,将沙丘冲开一个“裂口”,周围的海水“争先恐后”从裂口回归,导致流速极快。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离岸流流速可达0.3-1米每秒,最快甚至达到3米每秒,可将游泳者快速拖入深海。

因此风大浪高、阴历初一或十五前后天文大潮期间,最好不要下海游泳。

专业救援人员很早就开始宣传离岸流的自救防范:遭遇离岸流是不要慌张,不要逆着水流的方向往岸边游,尽量顺着这股力让自己踩水浮出水面,因为离岸流是不会将游泳者向下拉的。等到感觉流速减弱,便沿着海岸线的方向、与离岸流垂直的方向游去,直到脱离离岸流领域,再往岸边游。

“一定要大声呼救。”老马补充道,“如果在正规海水浴场,大声呼救和挥手求救,一般在场的被救援人员会发现的。”

即使没有离岸流,家长还是要注意防范儿童溺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显示,在全球,溺水发生率最高的是1至4岁儿童,其次是5至9岁儿童。老马说道,有一次遇到一个孩子,他是竖立在水上,低着头,双手还在扑腾但没什么力量,乍一看好像是在游泳。老马觉察有恙急忙过去一把将孩子抱起,发现孩子的确是溺水,但好在时间不长。孩子的父亲事后说道,自己虽然在岸上但紧盯着小孩,这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危险。

老马说,小孩最怕的就是被一个浪花猛然打到,这种时候往往很难呼救,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穿好救生衣,并时刻紧盯,不能放松警惕。

“小心有毒的水母”

和老马一样,刘大爷也保持着每年夏天下海游泳的习惯,只不过并不像老马那么“专业”,只是自己的爱好。

然而有段时间,这个“爱好”并不像以往那么美好了。那天刘大爷还在水里游着,突见前方有一个熟悉的半透明的影子。刘大爷如临大敌,游泳姿势顿时忘却,手脚并用地向远离那半透明影子的方向“爬”走,只希望离它越远越好。

等刘大爷上了岸,还在庆幸自己没有跟“影子”正面交锋的时候,低头一看,肚皮的位置已经显现出一道道痕,像是被细绳抽过一样。刘大爷叹了一口气:又中招了。

不消说,这个半透明的影子,正是水母。

水母(图片来源:veer图库)

算上这次,刘大爷已经是连续三年被水母蜇伤了,有一年他游泳没看清,直接将水母报了个满怀。那又痒、又痛、还伴随着灼烧感的滋味儿,深深地刻在刘大爷的脑海里。

水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水母属于“刺细胞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无脊椎动物,这意味着它们的背侧没有脊柱。珊瑚、海葵等都属于刺细胞动物。

刺细胞是生长在水母触须上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盘卷着细长的刺丝。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刺丝会安静地呆在囊内。一旦受到物理或化学干扰时,例如被毫不知情的刘大爷撞到,刺丝便会从囊内排出,整个过程仅需3毫秒,人类简直避无可避。

哪怕是水母死亡、或者触须脱落后,在一定时间内这些刺细胞仍会被激发。刘大爷此番并未与水母正面交锋,他怀疑自己是被脱落的触须“扫”到了。

所有水母的毒素都含有一种被称为“孔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攻击不幸被蛰的细胞。根据孔蛋白的数量和比例,刺痛情况也有差别:轻者如刘大爷一般伤口又痒又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进而死亡。

因此在海里被水母蜇伤后,一定要立刻到海水浴场的卫生站进行伤口处理、解毒。

但话说回来,刘大爷从小在海边游泳,此前从未被被水母蜇过,况且水母属于深海生物,怎么会频繁出现在浅海区呢?

这与海洋环境变化有关。水母是对海洋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生物,如果海域的水温、盐度、水流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吸引大量的水母。也有分析认为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有关。

为了防范水母,不少游泳爱好者买了包裹全身的游泳衣,也叫“水母衣”。有些人还不放心,于是购买了“脸基尼”——也就是前几年被青岛大妈带火的产品。

“脸基尼大妈” (图片来源:中新网)

负责任的讲,脸基尼和水母衣的作用并不只是用来防晒,真的是用来“防水母”的。

不过水母也不会出现在浅滩海域,刘大爷遭遇的几次都是距离海岸线100米以外,那里游泳者的密度很低。也就是说,遭遇水母的都是那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只在齐腰区海域玩水的游客,倒也不必过分紧张。

“防海洋弧菌?吃海鲜要煮熟,有伤口别下海”

“海洋弧菌”是老马最近学到的新词。点开一次之后,社交媒体便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推送——#老人洗虾手指遭刺被迫截肢保命##彰化老太被蟹壳割伤,4日后败血症去世#。这让在海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马心有戚戚焉,不免谈“弧”色变。不过,海洋弧菌耐盐 、嗜温 ,属革兰氏阴性菌,主要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海洋地区,所以去北方海边的人不用太担心。

不能否认的是,感染了海洋弧菌后若不及时治疗,的确有较为严重的后果。

海洋弧菌有很多种,有些不具备致病性,其中“创伤弧菌”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性,广泛存在于海水和牡蛎等海产品中,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三大致病性弧菌之一。

根据叶淑瑶等学者2018年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的《创伤弧菌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创伤弧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感染,其一是食用了被污染的海产品,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和致死率远超其他致病性弧菌,死亡率高达18%,通常易患原发性败血症;其二是伤口暴露在污染水域导致感染,严重感染者需大面积清创甚至截肢。

幸运的是,创伤弧菌虽然致病性强,但只要多加防范,其致病率并不高。国内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比较少见,有研究统计2000—2014年间中国东南部仅有21例创伤弧菌感染者,其中4人死亡;另有研究统计了中国台湾地区2005—2012年间19例创伤弧菌感染者,其中2人死亡。

不过叶淑瑶认为,病例数量的稀少或许跟缺乏对创伤弧菌的监测有关,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2015年的数据,美国每年由各种弧菌引起的病例约有80 000例,其中52 000例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水产品,多数患者在1-3天内能恢复且无后续影响,但是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需要进行重症监护甚至截肢,约有1/4的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在发病1-2天内死亡。

创伤弧菌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30℃-40℃,太高或太低都不行,因此喜欢生食牡蛎、贝类的食客,在夏季尽量忌口,煮熟了再吃。

(图片来源:叶淑瑶,杨保伟,李凤琴.创伤弧菌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2):213-219.)

处理海鲜时,尽量带胶皮手套。如果不幸被扎伤,需要立刻清理伤口,挤出伤口的血后消毒,如果伤口较深建议简单处理后去医院,因为创伤弧菌具有厌氧性。如果伤口有明显肿痛需要马上就医。

大部分人并不容易感染创伤弧菌,其易感人群为免疫力低下者(如地中海贫血症患者、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肾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酒精中毒者以及因服药导致胃酸水平下降或近期有胃部手术的患者。

当然,游客如果皮肤上有伤口,就尽量不要下海了,躲避海洋弧菌倒是其次,主要原因是海水盐度高,可以联想将伤口沾上盐水的刺痛感……

度假,安全第一

除了上述“三大刺客”,在海边游泳还要注意做好防晒;下水前做好热身,否则在海里游泳很容易抽筋;上岸后尽快擦干身体;海边天气多变,注意景区通知和天气预警……

但总而言之,海水浴场还是以温和的怀抱接纳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必过分紧张,放松心情,抛却烦恼,开开心心地享受一个“海滩假期”吧。

参考资料:

[1].《你不知道的海洋——海浪作案篇》,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2].段妍, 孙明, 李楠, 徐湘, 王爱勇, 董婧. 温度、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42(15): 6356-6367

[3].叶淑瑶,杨保伟,李凤琴.创伤弧菌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2):213-219.

作者:武花

0 阅读:0

科普博览这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