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散牵制战:毛主席独门战术从未外传,为何各大司令都会?

一堂过去 2024-02-14 06:01:05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正式打响,历经三年,代表正义的一方亦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其中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付出,有前线战士不惧生死、奋勇杀敌的贡献,也有各个指战员们高明战术的功劳,尤其是一项由毛主席研制的独门战术,更是帮助我军在战场上所向睥睨,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分散牵制战术!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毛主席并没有手把手的将其教给各个将领,但奇特的是,大家伙竟然学得极快,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起来。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项战术有何厉害之处,又都有哪些将领对此做到了无师自通呢?

何为战略分散牵制?

当然了,若想了解其中的内情,我们就必须先搞清楚什么叫做战略分散牵制战术,听起来很复杂是吧?但简单来说,用八个字就能将其概括,那就是“分散注意、牵制拉扯”!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假如你和你的老婆吵架了,正常人在这时一定会疯狂举例,证明二人谁对谁错,可你却不然,你直接下楼买了一块草莓蛋糕,忽略矛盾,旨在让老婆认为你很爱她,并成功和好如初,这个就叫做分散注意、牵制拉扯!

而运用到战争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就拿毛主席发现、总结出该战术的“西北阻击战”来说,彼时,胡宗南正亲率25万大军围剿我西北野战军,闻讯,手中仅有不到三万人的彭老总只能战略后撤,显然,我军的态势岌岌可危,而为了救出彭老总,党中央和毛主席亦是赶忙召开了会议,商讨起了应敌之策。

起初的时候,中央的想法是这样的,即,调遣晋冀鲁豫军区陈赓兵团的两个纵队驰援陕北,与彭老总会和共同应敌,这么做有错吗?表面上看来是没有的,经过开会讨论,组织上也很快全票通过了该决定,可谁知,就在实际操作层面,北上援兵的战术却出现了意外。

彼时,为了尽快进入陕北境内,陈赓只能冒险从山西南部、西南部一带突进,并在当地遭遇了胡宗南的警卫部队,得知该消息后,党中央瞬间意识到了情况不妙,毕竟既然胡宗南已经有了察觉,陈赓再想趁机驰援彭老总就有些困难了。

然而,就在此时,前线竟再度传回了一份“喜报”,那就是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暂时脱困,胡宗南的部队选择了分兵,如今有十余万正在朝着晋南地区进发!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胡宗南此人向来谨小慎微,在他的猜测中,陈赓兵团并不是打算进入陕北,而是想要趁机袭击他的后方,想到此处,为了以防万一,他这才将二十五万大军一分为二,开拔至晋南一带用以防备我军。

好家伙,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区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让几万部队牵制住了十几万大军,为彭老总那边减轻了压力,这完全比直接驰援陕北要好得多嘛!

因此,待发现这一现象后,毛主席颇为激动,立刻就下达命令,先是要求陈赓兵团不用进入陕北,随即又希望对方能够调转枪头向南运动,尽可能将胡宗南的军队分散出去,距离西北野战军越远越好。

闻讯,陈赓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彭老总的危机亦是很快解除,本来即将被围,如今竟在一枪未放的情况下,用四万余人牢牢将敌人的二十多万部队锁在原地,这着实是一件意外之喜,而在此事过后,毛主席经过归纳总结,这才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战略分散牵制战术。

再代入之前的比喻之中,胡宗南就好比是那位蛮横的妻子,与彭老总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发生了矛盾,鉴于前者的战斗力太强,正面对战自然不利,而陈赓就是那块蛋糕,区区几十块钱,就能分散其注意力,将危机成功化解,这难道不是天才一般的战术吗?

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对此,根本不用毛主席亲自教导,其他各个军区的指战员们便无师自通的掌握了其中要领,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师自通、运用得当

解放战争之初,二十五万国民党军对彭老总的两万余西北野战军发起了围攻,面对劣势,党中央本想着派兵前去救援,不料毛主席却在其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战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分散牵制战术!以伟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到这一层并不稀奇,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全国各地各个战区的指战员们,有不少人竟然无师自通,并在战役中得当的运用了起来。

首先就是陈云,彼时,作为南满分局书记的他正面临着一项重大的抉择,那就是要不要放弃南满,保留部队的有生力量,至于他为何这样想的原因也很简单,在1946年年底,国民党军已经兵临城下,并打算利用优势兵力一举荡平南满,在战争之初小试牛刀。

见此情形,鉴于兵力的绝对劣势,南满军区内部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是撤离,希望将部队向北转移,与北满军区的大部队靠拢,双方合兵一处应敌,这很正常,毕竟在此之前,我军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没什么丢人的,但对此,陈云和萧劲光二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先是萧劲光,对于辛辛苦苦建设的南满军区,他实在是不忍心放弃,于是在讨论会上便屡次三番的劝说各位,希望大家能够拼死一战,保住党和人民的胜利成果,可很显然,萧劲光打仗是一把好手,却并不善于言辞,解释了半天都没说到点子上。

所幸就在这时,陈云发话了,他的意思很简单,南满北满合兵一处在战术上不妥,因为若是南满被敌人轻易占领,后续失去屏障的北满也坚持不了多久,国民党军就会像一头疯牛一样,在我军腹地横冲直撞。

可如果我军能够将敌人牢牢钉在南满,情况就不同了,南北两边就可以互相策应,前后牵制敌军,使得他们瞻前顾后,虽然具有兵力优势,却只能望洋兴叹,无用武之地!

一番解释下来,南满军区的同志们这才最终同意了死守,而接下来也就出现了大名鼎鼎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当然,结局也果真不出陈云所料,由于没有放弃南满,被击退的国民党军瞬间就被分散牵制住了,说是“顾头不顾腚”都毫不为过。

其次是粟裕,可以说,除了毛主席之外,粟裕算是最为熟悉这套战术之人,先是孟良崮战役中,多个纵队毫无规律的四处奔走,利用一招“耍龙灯”,将国民党军耍得团团转,原本密集、稳固的阵型渐渐乱套不说,破绽亦是很快出现,这才最终被我军击败。

随即在豫东战役中也是一样,在粟裕的指挥下,陈士渠、唐亮兵团围绕着开封城反复牵扯,先是出其不意将其拿下,随后又毫不犹豫将其放弃,最终一举歼敌九万余,极大的削弱了中原地区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最后是刘伯承,刘帅在分散牵扯战术上也是一把好手,否则的话,他也就不会想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般令人啧啧称奇的战术了,而在这其中,有一支部队亦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被誉为“幽灵纵队”的中野十一纵!

这支部队可谓是将刘帅的牵制战术运用到了极致,在指战员王秉璋的率领下,十一纵曾经三次完成过该战术。

第一次是在刘邓大军转战鲁西南之时,那时的他们还不叫十一纵,甚至都没有个正式的番号,但即便如此,在时任冀鲁豫司令员王秉璋的带领下,他们却还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和灵活的身法,足足牵制了敌军主力九天九夜,帮助刘邓大军挖出了一块巨大的战略纵深不说,更是辅助主力部队赢下了羊山集战役!

第二次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出于战略考虑,刘伯承元帅并没有将十一纵带在身边,而是让他们调转枪头向北打,佯装成我军主力部队即将回撤到晋冀鲁豫军区的假象。

一个纵队一万多人,孤身去往国民党精锐王牌的聚集地,此举说是在刀尖上跳舞都毫不为过,然而,王秉璋却没有丝毫犹豫,一路上大张旗鼓的冲了过去,见到弱旅直接消灭,见到强敌则是当即打出刘邓大军的旗号,吓得邱清泉、胡琏等人还以为是刘伯承去而复返,再加上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十五万大军愣是不敢全力进攻。

这种僵持的状态足足持续了数周,还是直到刘邓大军顺利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回后,他们这才发现上当,只是一切为时已晚,此时的十一纵早就投入华野的怀抱,进入安全地带了!

而第三次则是在粟裕围歼段霖茂之战中,在中野、华野的双方要求下,十一纵与华野十纵投身到了阻击邱清泉的战斗之中,在这场装备相差悬殊的阻击战中,本以为王秉璋撑不了多久,岂料,他早已将分散牵制战术玩通、玩透,竟靠着快速攻防转换,在阻击阵地前反复横跳,最终帮助粟裕的主力部队成功全歼了段霖茂的五十七师。

综上所述,可以说,在纵队级部队之中,十一纵算是将战略分散牵制战术运用出了花样,不过俗话说得好,无论何事,有人擅长也总有人不擅长,例如在辽沈战役中的“101”便是如此。

反面教材

陈云、粟裕、刘伯承,在自身丰富经验的加持下无师自通,靠着一手战略分散牵制战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正面教材,但实际上反面案例也有不少,例如在辽沈战役中“101”的表现便是如此。

众所周知,“101”此人性格沉稳,在指挥作战之中,更是小心谨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本来没什么不对,可问题是,战争有时候就是需要一些奇思妙想,若太过谨慎,反倒是会失去最佳的战机。

而在辽沈战役中便是如此,鉴于此前的作战,我军都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所以,在战役之初“101”显然并不打算出什么险棋,只想着慢慢平推过去,迟早会将东北全部解放,可对于他的构想,党中央和毛主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原因很易,解放东北是迟早的事情人尽皆知,但若是不能尽可能的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将大批精锐放回关内,那么接下来解放全国的进程就会被大大拖延。

这里提一句,在战争时期,毛主席一直秉承的观点都是“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

,至于为何也很好理解,要知道,解放战争可不单单是国共两党的战争,背后更是有美苏两国的博弈!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时,由于二战刚刚结束,两国还没有缓过劲儿来,所以才没有过多干涉,可要是等到他们恢复元气,那可就为时已晚了!在他们的干涉下,中国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朝鲜那般,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这是任何中国人都不想看到的局面,当然,这亦是毛主席认为解放战争慢不得的原因所在。

以此为基础,毛主席想的自然是尽可能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随即一路横扫快速解放全中国,但哪成想“101”却偏不,他不单没有采取战略分散牵制战术,封锁锦州来上一手关门打狗,反倒是处处犹豫,担心后勤补给被断、担心傅作义来援,就是不愿放手一搏。

而在“101”的犹豫之下,我军亦是多次错失良机,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包围、全歼敌军,更有甚者,有几次,我们还差点将卫立煌等人放跑!

这么说吧,如果“101”能够熟练掌握战略分散牵制战术,能够果断的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辽沈战役很有可能会结束的更快,全国解放也是一样。

大家觉得博主说的对吗?欢迎在评论区内进行讨论。

0 阅读:38

一堂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