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症,半夏泻心汤案。

希新谈健康 2023-12-28 20:56:00
王某某,男,54岁,2023年4月14日初诊。躯干四肢散发暗红色结节样丘疹、瘙痒6年余。6年来患者病情时轻时重,久治不愈,常自行购买各类激素药膏外擦以应付一时之剧痒。现皮损为密集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因搔抓而见皮肤破溃、抓痕、血痂,夜间瘙痒难寐。胃纳欠佳,心下痞胀,饮食不慎即腹泻,时大便干。舌暗红苔白,脉弦。 证属:上热下寒之少阳、太阴合病。 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10g,黄连3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9g,大枣30g,炙甘草9g,全蝎7g,威灵仙10g,枳壳10g,白鲜皮30g,7剂,水煎服。 4月22日复诊: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皮肤结节稍有平塌消退,心下痞好转,胃纳增。前方加皂角刺15g,7剂。 4月29日三诊:药后瘙痒基本消失,结节亦明显见平塌,皮肤显光滑,胃纳很好。再予前方14剂巩固之。 体会:从现代医学来看,患者有慢性胃肠炎史,平素胃纳欠佳,心下痞胀,饮食不慎即腹泻,时大便干。似乎与皮肤结节性痒疹之病毫无关系,现代医学治疗亦是分而治之。即皮科管皮科的,内科管内科的,各不相干。但以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中医认为的皮肤病都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源在臓腑。故中医治病常常是一人身上各科不同之病,却能用一方而统摄之,痊愈之,其关键要诀就在于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因此治疗上不能见皮治皮,而必须把握其中内在联系,从整体出发,外病内治,不治皮而皮病自愈。故治疗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清少阳热,温太阴脾,使肝脾得调,气血得生。针对皮疾仅仅用白鲜皮、全蝎、威灵仙,皂刺通络止痒,不尽治皮而皮疾得愈,而胃肠诸不适亦得缓解。 中医治疗不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而是从疾病和患者的本质着手,即“治病求本”,不能见痛止痛,见酸止酸,见胀止胀,见痒止痒,“有是证用是方”。目前分科越来越细,作为医者,我们不可仅仅局限于专方专病的范畴,应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综合分析,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每篇医案,都很温暖; 转变认知,也提供方法; 医病,也医心; 以人文医学科普,温暖每处伤痛。
0 阅读:23

希新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