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病毒肆虐的春节长假里,不能出去走亲访友,只能宅在家里,还好有《囧妈》陪着我们一起度过,看了电影《囧妈》,搞笑之余,又透着浓浓的温情,让我们对影片中所探讨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里,男主人公徐伊万原本是要坐飞机去美国谈一桩重要的生意的,却阴差阳错地坐上了去莫斯科的绿皮火车,被迫和妈妈卢小花在局促的空间里朝夕相处了漫长的六天六夜。
在他们母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觉他们的关系是不融洽的,说不到两句话就吵起来。徐伊万已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却依然被母亲当做三岁小孩。
徐妈妈总是担心徐伊万吃不饱,无论徐伊万在打电话还是看手机,总是不由分说地往他嘴里塞各种食物;
不允许徐伊万看手机,因为她觉得手机用多了,会得老年痴呆;
因为“申时喝水利膀胱”,于是在给徐伊万喝了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之后,还要让他喝体轻松;
她觉得徐伊万需要补充营养,就给儿子吃了一整盒的红烧肉,但却在还剩最后一块红烧肉的情况下,突然制止了儿子,说再吃的话就会得脂肪肝,所以必须要控制;
还一直追问徐伊万和张璐为何没有孩子,甚至连夫妻间的性生活都拿到台面上来说,丝毫没有顾忌到,徐伊万已经是一个成家立室的中年人了……
这种密不透风的关心,全方位、事无巨细的控制,让徐伊万感到窒息、崩溃,最后他赌气地说“我要逃离,我要浪迹天涯。”
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就是控制和改造孩子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如果家里的母亲控制欲太强,亲子关系必定会遭到破坏。
“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这是徐伊万在面对妈妈毫无界限、密不透风的关心,忍无可忍之下说出来的一番话。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也和卢小花一样,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控制和改造,只要孩子稍不听话,就对孩子进行感情绑架,“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呀?”从而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不得不继续忍耐着你毫无边界的管控,可是忍耐得越多,积压的不满情绪也越多,最后爆发的时候也是很激烈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小欢喜》中宋倩,她也是个控制欲爆棚的妈妈。
为了能随时知道女儿乔英子在房间里干什么,她把女儿卧室里的围墙改造成透明玻璃;她严格控制英子的饮食,麻辣烫、麦当劳等这些垃圾食品一律禁止,每天还要喝各种养生的药膳。
在高考誓师大会上,英子在气球上写下“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心愿,最终在宋倩的逼迫之下,改成了:清华、北大二选一,高考分数700分…...
英子为了圆自己的梦想,决定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妈妈宋倩却坚决反对,甚至还私下直接改了女儿的高考志愿。
面对这种让人无法呼吸的控制欲,绝望的英子来到海边,想要跳海彻底摆脱妈妈的控制。宋倩却不理解,还口口声声地说“妈妈还不都是为你好!”
英子控诉地说:“你从来都是凭着你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宋倩太过紧张女儿,事事追求完美,控制女儿的一切,忽略了女儿的真正需求,最终导致英子思想崩溃,患上了抑郁症。
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个人需求。我们不能去过多插手,而是要去聆听、去看见,去引导。
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后,甚至早已成家立业后,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总想孩子按着自己的设想来生活呢?这份带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控制欲,到底从何而来?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养育我们的人吗?
“你跟我说,妈妈,等我长大后,我来保护你,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你而活着!”
“为你而活着”,是很多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道德绑架,让孩子背负着不该承担的责任,在压抑中成长。
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往往渗透着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全力抚养孩子长大,孩子长大后就该以同样的爱来回报父母,陪伴和侍奉左右。
他们总是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不反思自己,只想改变孩子,更不懂得从孩子身上接纳和吸收鲜活的力量,没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最后的亲子关系必然是矛盾重、剑拔弩张的。
不可否认,刚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的,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把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全部时,他们的爱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狭隘,每一点滴的爱里都带着自我牺牲后的不自觉索取。
我为你放弃了自由,放弃了理想,放弃了幸福,你就必须按照我的要求我的希望去做,否则你就对不起我的牺牲。
当父母付出的太多,爱的天平就会失衡,就会不自觉地想去控制,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尊重和接纳孩子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认同这种观点:要去接纳孩子的一切。我以为我应该能够做到很好的,没想到却遭到打脸了。
前阵子在心理学群里,班班让我们看一个亲子视频,边看边对照里面的内容,分别让自己和孩子给对方打分。
在打分的环节里,我也和视频里的妈妈一样,总是去想孩子平时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哪些还需要去改进,最后我给孩子打了8分,而我家的大宝和小宝,和视频里的孩子一样,给我打了10分,完了还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孩子的眼中,“你是我的妈妈,我爱你,所以我接纳你的一切”,他们这种最纯真、最直接的表达,真的让我既羞愧又感动。
在我们眼中,不懂事的、有诸多缺点的孩子,却用着最简单的言语来表达对我们的爱和依恋,而我们一边把爱挂在嘴边,一边却在抱怨孩子的调皮捣蛋、不听话,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孩子才是那个无条件爱着我们的人。
爱孩子就要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个孩子,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去尊重和接纳他们。就像电影结局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接纳和尊重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不是刻意的表达,也不是过度的关怀和控制,而是理解的话语和耐心的陪伴。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对孩子给予理解和接纳,这才是良好亲子关系的起点。
2、学会放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与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第一次断奶,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外出求学……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该陪伴的时候给予亲密,该分开的时候进行分离。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学会独立,去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温暖的港湾,在孩子需要支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动力。
在这方面,前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原爱的妈妈福原千代就做得很不错。
福原爱4岁接触乒乓球,6岁拿到第一次冠军,从此她在冠军路上一路高歌。人们在惊叹她的成绩之时,更钦佩她所受到的教育:懂得分寸,适时退出。
福原爱的妈妈每天都兴致勃勃地陪她练球,在临近比赛时,告诉她:不要哭,就算输了也不要哭,试试看。正是这种教导,不管遇到再强大的对手,福原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提升技能,仅仅6年级的福原爱就要离开父母,独自一个人前来中国学习训练。对于每时每刻每场比赛都要陪伴在福原爱身旁的福原千代来说,是五味杂陈的,尽管舍不得女儿,但因为女儿想要变强,她就全力支持她。
离开妈妈的福原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不断超越自己。
妈妈适时的放手让福原爱更好地证明了自己。无言的爱教会了福原爱在异国新环境中更好地融入,也让她感受到了更多未知和无限可能。
3、自我成长
董卿在接受《面对面》的专访时,谈到了她初为人母时,角色的转变让她手足无措。“我的时间全部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平庸。”她回忆说,那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孩子的完全依赖,让她有点千头万绪的忙乱。
她需要平衡,因为她不愿做全职妈妈,更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希望自已的世界只有孩子。
好朋友看出她的烦恼,只对她说了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这句话让董卿醍醐灌顶,她觉得自己更加应该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这样孩子对自己才会有爱,有尊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好的品质。
想清楚之后,董卿开始筹备《朗读者》,从主持人到制片人,到自己拉赞助,搭演播厅……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董卿接受了全新的挑战,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第一季《朗读者》播出,就好评如潮。
更让董卿欣慰的是——自己在成为孩子尊敬的路上,有了大步跨越。
特别喜欢这句话:不能和孩子一起在爱中成长的父母,一定不是一个好父母。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而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放弃本该保留的一方天地,抗拒成长,却让孩子像蜗牛一样驮着父母的沉重期待,艰难前行。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让父母为了孩子去牺牲自己,这种牺牲会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痛。
马卡连柯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亲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我成长的修行,所谓上行下效,父母是孩子潜意识模仿的对象,孩子看到父母的成长, 也会从中受益。
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重塑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最终双方都要做回自己,而这个自己是因为受双方的影响而蜕变成的全新的自己。
在影片的最后,妈妈卢小花在舞台上歌唱《红莓花儿开》的时候,她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代,整个人光芒四射,那一刻她终于找回了自己。这次演出之后,她被应邀到全国各地巡演,她把目光从儿子身上移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歌唱事业中。而徐伊万,也发生了转变,主动发信息告诉张璐,他已经决定放手,同意签署离婚协议书,与此同时,事业也越发蒸蒸日上。
父母和孩子之间,从来就不是我生了你,你就该听我由我,也不是我为你牺牲一切,你为我实现梦想,而是彼此成就,各自绽放。